企业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是什么?
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企业成员共同的意识形态、共同默认的规范和习惯,它属于精神范畴,对实现企业的目标有重要的作用。人的行为是受意识引导的,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如果把企业文化认为是精神领域的现象,那么它必然会在企业成员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这些活动诸如经营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企业目标的制定、企业成员相互的交往等。企业文化必然有其表现形式,然而脱离了企业文化实质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形式的文化”。企业文化就其内涵来讲可以分为企业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四个部分。企业文化这四部分内容都属于企业的意识形态,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解释了不同企业的成员行为。企业宗旨是指企业存在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成员对价值的看法,即对不同的价值物的比较。由于行为受到思想意识的指引,企业成员对价值物的比较就造成了企业成员行为的不同选择。
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它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所不能替代的新的功能。概括而言,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六种功能:
(一)导向功能。这是指企业文化对企业整体和企业各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的导向作用,使之符合企业的目标。由于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整体及各成员共同的价值观、理念和利益,因而能使人们自觉地把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约束功能。它是通过制度文化和道德规范而发生作用的。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并不排斥规章制度等硬性约束,但更加强调的是道德规范等不成文的软约束。这种软性约束,是在尊重成员个体感情基础之上的一种无形的控制,使成员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能够实现对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使企业群体产生巨大的合力。因此,软约束比硬约束有着更加强大而持久的影响,是企业文化精髓的真正的体现。
(三)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粘合剂和强力磁场的作用,它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群体意识和思想信念等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企业全体成员团结成一个有机体。共同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拼搏。
(四)激励功能。积极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重视每一个人。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人们所受到的激励是其他激励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在企业文化的激励下,企业成员积极工作,将自己的劳动融化到集体事业中去,分享企业的荣誉和成果,本身又会得到自我实现及其他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满足,从中受到激励。积极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成员的士气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可以长期保持较佳状态。
(五)协调功能。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成员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众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存在共同思想、共同信念、共同语言,使大家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相互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克服矛盾、减少摩擦。使企业成员的关系和谐,各种活动更加协调。在这种气氛中工作,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六)塑造形象功能。企业文化比较集中地概括了企业的基本宗旨、经营哲学和行为准则。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面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形成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经济、技术、社会等许多方面密切相关。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便会产生不同的定义,但从整体意义上来看,实质的内涵还是基本一致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是指导企业及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因此,企业文化可以定义为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企业文化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那么,其他的构成要素又包含哪些内容呢?哈佛大学教授特雷斯·迪尔和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专家艾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总结出企业文化五大组成要素(此略)。
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
经常听见人讨论企业文化问题,这里面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倡导某一种价值观,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之类的。只要贴在墙上天天讲月月讲,灌输到位了,大家都相信了,这就有了企业文化。但也有人不认同,这就是第二种倾向。他们说,企业文化是不能靠灌输的,它是自然形成的,可以描述,但是不能塑造。
那么请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最近和朋友聊到了一些语言学的话题,我觉得对企业文化的话题也有启发。我们学英语的时候,有时会听到一种说法:学习一门外语,就是学习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话听起来好像对,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中国人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难道思维方式的底层真的是语言么?
学英语的时候,背单词是一个很痛苦的事,不仅是记忆量很大,而且一个英语单词对应的意思非常多。其实,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一词多义都是广泛存在的现象。中文的一个“打”字,有多少种用法?打人、打电话、打球、打扑克、打车、打饭……你以为外国人学中文时不困惑吗?其实,所谓思维方式的不同,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一词多义的多义组成方式不同。
回到语言发展的源头,这个现象很好理解。人的认知资源是很宝贵的,要尽量节省嘛。所以,一种语言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们用一个词来尽可能多表示不同的意思,在不同的事物和概念之间找到了一些内在的联系。那客观上呢?就是用词语为线索,串起来整个世界,找到了这个文化里的人对世界的独特的理解方式。
比如,中文里,“管道”和“管理”中都有一个“管”字。“管”的直观形象是一个圆筒,液体或者气体通过圆筒输送。那么,为什么“管理”也要使用这个字呢?想想就明白了。“管”其实就是一种束缚,一种约束,为了达到特定目的的一种约束。如果没有管道,液体、气体就会到处乱流,无法按照人们的需要到达特定位置。同样,“管理”也是要通过一系列规则、制度约束人,让团队达到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任务。这两个概念之间,内在的共同点和联系都是管束、约束,所以,它们都使用“管”这个字。这是中国人的认识方式,不是英国人的。所以,英语中的管道pipeline和管理manage没有共同词根。所以这两个概念之间就没有联想关系。manage的词根是拉丁词manu,意思是“手”。你一看就明白了,中国人理解的“管理”,更强调对人的约束和纪律性。而英国人理解的manage,更强调有人在动手做这件事,是一种需要主动行动才能实施的行为,而不是自动就可以达到目的。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中西两种管理风格,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语言暗示出来的结果。
如果你需要深入了解这个原理,你可以去搜语言学上的一个概念,叫“萨丕尔-沃尔夫假设”。这是两个美国语言学家提出来的理论。简单说就是这个意思:语言结构决定了某个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思维习惯。所以,语言是啥?语言不仅是给外界事物起名字,语言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文化编织自己对这个世界认识的过程。语言、词语它只是其中的绳索,靠联系完成我们头脑中的世界的建构。换句话说,如果把一个词从它的语言意义网络中抠出来,单摆浮搁,它的意涵要损失很多。这就是我们单摆浮搁地背英语单词的缺点。
这就可以回到一开头我们讲的企业文化问题了。一个企业的文化,其实就是它内部流通的语言。是一个由各种符号编织起来的网络现象。举个例子,两家企业都说,我的企业文化就是透明。那这两家企业的文化一样吗?不一定。有的企业透明,可能是为了可能是为了防止腐败,有的企业讲透明,可能是规模大了,怕同事怀疑分配不公平,所以要透明。你看,每一个关于企业文化的用词,背后都有非常丰富的网络,包含了它的处境,它的解决方案,它的价值主张。它和语言一样,是从几个最原初的种子开始,一层层地生长出来的。生长的方式不同,最后的文化也就不同。所以,企业文化是什么?它既不是可以灌输的东西,它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用企业的整个行动编纂出来的一本属于他自己的词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