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历史地理大百科全书怎么样?
这套书属于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启蒙绘本,衔接小学初中学科知识,可以带回家的“历史博物馆”,足不出户游中国、游世界。
这套书内容融合小学地理、历史、语文等相关知识,衔接初中历史、地理,内容偏人文,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地理大百科动画从哪里看?
1地理大百科动画可以在许多视频网站上观看,比如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等。2这些视频网站都有专门的地理频道或者科学频道,里面会有地理大百科的相关内容,包括动画。3如果想要更方便地找到地理大百科动画,可以直接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地理大百科动画”,会出现很多相关的链接,可以直接点击观看。
地理历史区别?
地理好比是空间,历史好比是时间,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概念。
具体而言,地理是指世界或者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比如山川、河流、气候等)以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古代地理学主要探讨地球形状、大小等相关的测量方法,或者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湘乡地理历史?
湘乡市,隶属于湖南省湘潭市。在地理位置上,湘乡市居湘中偏东,东临韶山市和湘潭县,南接双峰县,西与娄底市毗邻,北接宁乡县。县级湘乡市介于东经111°59′40″112°38′55″,北纬27°29′2″28°3′45″之间。东西最长平距65.4千米,南北64.8千米。全市总面积2003.64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0.95%。湘乡市境地属华南湘赣丘陵区,处于湘中丘冈向湘江河谷的过渡带,为雪峰山东北余脉和越城岭北端余脉所夹峙。西、南部较高峻,东、北部较平缓。湘乡是湘军的策源地。“自古无湘不成军,天下湘军出湘乡”。就县级湘乡市的历史来说,从出土的文物看,早在先秦时期,这里是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交汇融合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属楚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湖南省湘乡市一带属长沙郡这一建制。西汉,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今湘潭市湘乡市一带属长沙国。西汉建平四年(前3年年),皇帝刘欣封长沙王子刘昌为湘乡侯。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后,正式设立湘乡县。由此,就该地区来说,自东汉初期建县,距今已有接近2000年的历史了。在湖南省的各个县和县级市中,2000年的建县历史,无疑是比较悠久的了。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县级湘乡市一带先属蜀汉,后成为东吴的疆域。在三国时期,湘乡县属衡阳郡。西晋消灭东吴后,湘乡县仍属衡阳郡。南朝宋永初三年(442年),南朝宋并连道入湘乡县,该地区属之。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将湘乡、湘西、衡山三县合并为衡山县,属潭州总管府。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杨广这位皇帝在位时,改潭州总管府为长沙郡。湘乡地属长沙郡。唐武德四年(621年),也即唐朝初期,析衡山县再次设立湘乡县。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在位时,湘乡县属江南道潭州。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也即到了唐朝中期,江南道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湘乡县属江南西道潭州。宋朝这一历史阶段,湘乡县属长沙府潭州。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将湘乡县升为湘乡州,该地区属之。
山东地理历史?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明代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为“山左”。
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7000--4000年之间,这里先后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在山东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龙山陶书”;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最早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古“齐长城”和被列为中国“2000年考古十大发现”的洛庄汉墓等。山东还是中国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
镇江地理历史?
镇江,古称京口、润州、南徐,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3个区、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384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7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19.64万人,城镇人口227.72万人,城镇化率71.2%。
镇江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南部,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西衔南京、南靠常州、北邻扬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中枢。境内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高铁、沪蓉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312国道、104国道等通达全国各主要城市,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唯一交汇枢纽,长江流域第三大亿吨港口镇江港通江达海。
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春秋时称为“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会。
北海历史,地理?
北海历史悠久,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设合浦郡,北海古属合浦郡。清朝康熙元
年,设“北海镇标”驻此,北海地名始见。又说“北海”一名系因市区北面濒海而得。秦末汉
初,北海港即作为中国与东南亚、西亚乃至欧洲进行海上贸易的商港,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
路”的始发港之一。宋朝时期成为与越南等国开展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明朝时期为对外通商口
岸,与马来西亚、缅甸、越南、印度等十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直到清朝一千多年间,经贸一直
不衰。
1796年至1839年间,北海商业兴旺,渔业发达。乾隆年间,北海港的进出口贸易盛况空
前,成为富庶之地。咸丰五年(1855年),北海年商贸关税达500万两白银。同治八年,北海有
固定航线开往海口、广州、澳门、香港、海防、西贡、新加坡等地。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将北海与宜昌、温州、芜湖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其后,英、德、法等
七个国家相继在北海设立领事馆,英、法、美、德、葡、日、奥、丹、荷、挪等国家在北海设立
洋行、造船厂、电报公司和轮船公司,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输入北海,成为我国近代西南区
域的重要商港,仅1929年抵港的外轮就达538艘,吞吐量64.29万吨。民国4年(1915年)设立中国
银行北海分行,民国16年(1927年),设立中央银行北海分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海市的行政区域在归属广东、广西之间及城市建制方面几度变更。1965
年6月后至今,归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1983年恢复地级市建制。198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
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7年7月,合浦县划归北海市管辖。
北海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被称为“南方北戴河”。
与海有关的一切都是北海的财富。海水、海滩、海上森林、海底珊瑚、海滨旅游、海鲜……其中,最为令人神往的就是海滩,这里有着相当优质的海域环境,海水澄明,沙细浪轻。据专家考证,北海的海水浴场资源相当于大连、北戴河、烟台、青岛、厦门等地的总和,而且春、夏、秋三季均可游泳。当地还出产著名的“南珠”,因此北海又被称为“珠城”。
中国历史大百科排名?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先西汉后东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先西晋后东晋),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山西运城地理历史?
运城地区,古称河东。今永济市古称蒲坂,传为舜都;夏县古称安邑,传为禹都。春秋时属晋国,晋献公于公元前669年定都于绛(今绛县)。战国时为魏都。秦于今夏县境置河东郡。新莽改河东郡为兆阳郡,东汉复旧。十六国前秦皇始年间于今垣曲县境侨置幽州,后徙废;于今永济市境置泰州,建元年间改雍州,后秦皇初初年改并州;其间于今永济市境兼置冀州,于今芮城县境置河北郡。北魏于今永济市境置绥化郡。皇始初年并州归治晋阳,在今太原市境。始光年间于今新绛县境置南太平郡。神元年(428)改冀州为雍州,改南太平郡为征平郡,河东郡治自夏县徙今永济市境。延和元年(432)雍州改泰州,后废。太平真君四年(443)东雍州治徙今新绛县境。皇兴四年(470)于今垣曲县境置邵上郡。太和年间废东雍州,改征平郡为正平郡,于今夏县境置安邑郡、万荣县境置北乡郡、稷山县境置高凉郡,河北郡治自芮城县徙今平陆县境。孝昌年间邵上郡改邵郡。建义元年(528)于今绛县境置绛郡。
东魏天平初年于今河津市境置龙门郡、永济市境复置泰州、新绛县境复置东雍州。西魏于今平陆县境置北徐州、垣曲县境置邵州,寻废;于今稷山县境置南汾州,高凉郡治徙今河津市境。西魏废帝三年(554)南汾州改勋州。北周废绥化郡,升勋州为总管府,改北乡郡为汾阴郡,于今绛县境置晋州,正平郡治徙今闻喜县境。北周明帝二年(558)泰州改蒲州、东雍州改绛州,于今垣曲县境置邵州、平陆县境置虞州。北周武成二年(560)废勋州,于今芮城县境置永乐郡,绛州治徙今稷山县境。武帝时正平郡治徙今新绛县境。建德五年(576)废晋州。六年正平郡与绛州治徙今稷山县境。
隋开皇初年绛州归治今新绛县境,三年(583)废郡。十六年虞州治徙今运城市境,大业初年废。三年(607)废蒲、邵2州,于今临猗县境置河东郡、新绛县境置绛郡。义宁年间于今垣曲县境置邵原郡、万荣县境置汾阴郡、运城市境置安邑郡。唐武德元年(618)废安邑郡,改置虞州;废汾阴郡,改置泰州;废河东郡,改置蒲州;废邵原郡,改置邵州;废绛郡,升绛州为总管府。二年泰州治自万荣县境徙今河津市境,于今芮城县境置芮州。三年降绛州总管府为绛州,蒲州治自临猗县境徙今永济市境。九年废邵州。贞观元年(627)废芮州。于今永济市境置河东道。十七年废虞、泰2州。开元八年(720)于今永济市境置中都。九年升蒲州为河中府。寻废都号,改河中府为蒲州。天宝元年(742)改蒲州为河
洛阳地理历史概况?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洛阳【华夏第一王都】、【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其中【中国、中州、中土、中原、华夏】等称谓均来自于洛阳。“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亳邑,夏太康迁都斟,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王朝。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此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国务院立洛阳华夏第一王都网;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