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一条唐人街,一件唐装,一首唐诗,以“唐”之名让世界了解中国,梦回大唐不仅是国人对昔日盛景的怀念,也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体现。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除了依靠优质的文化内涵带来的吸引力之外,同时也离不开优秀的文化传播工作者。
古往今来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的所学所著所为将中华文明的种子散播在世界各地,并在当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今天就来讲一讲大唐盛世之下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学的历史故事。
据史料记载,鉴真和尚14岁在扬州出家为僧,原姓淳于,自幼聪慧好学,佛学造诣深厚,还对药学、建筑艺术、雕刻绘画等颇有研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得道高僧。
公元742年正值天宝元年,应日本僧人的恳请,鉴真和尚开启了第一次东渡之旅,路途的艰辛都能预估到,只是未曾想到需要经过六次启航,而最终到达日本已是12年后的事情。
彼时的唐王朝还沉浸在开元盛世余晖之下,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多元开放,唐朝都城不仅云集了贸易往来的商贾,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心,有极强的文化辐射力。
周边各国纷纷派遣使者来大唐学习先进的文化制度和工艺技术,东瀛日本就是一个积极的学习分子。
大批的遣唐使将唐朝的优质文化带回日本,也造就了日本佛学的盛行,鉴真东渡的目的便是为了在日本传播和完善佛学思想,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鉴真和尚历经六次东渡日本才得以成行,来自官方阻挠和海上航行的凶险占据了主因,同时也掺杂了一些人祸。
公元742年的第一次东渡之行,由于足下弟子诬告鉴真造船东渡日本是为与海盗勾结未能成行,此后三次筹备出行均受到官府不同程度的劝阻,而最为惊险的就是公元748年的第五次出行。
在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再次恳求之下,鉴真即率35人东渡航行,无奈海上航行过于无常,一行人反而漂流到了海南岛,而由于庸医的误诊,鉴真不幸双目失明,最终只能返航。
由于日本僧人对于佛法的渴求,再加上鉴真和尚的内心始终向往去日本传授佛学。
公元753年,66岁高龄的鉴真再次踏上了东渡日本的行程,海上的颠簸和险恶并不能阻挡一颗传播中华文化的真心,这第六次东渡最终成行,历时12年鉴真和尚最终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萨摩登陆上岸。
鉴真抵达日本后受到了至高无上的礼遇,得到了孝谦天皇和圣武太上皇的隆重接待,鉴真在日本不仅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华文化,同时带来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日本药学、建筑和雕塑技术工艺的发展。
公元756年,鉴真被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僧尼,担负起规范日本僧众的责任,建立了日本正规的戒律制度。公元758年在鉴真和尚的主持下建造极具盛唐风格的唐招提寺,并在此传授佛法。
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和尚在异国他乡旅居10年后圆寂,他将盛唐文化在日本各阶层中传播和传承,影响了日本往后千百年的历史。
尤其是构造完善了日本的佛学戒律体系,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和尚是传播中华文明的代表人物,他的事迹对于加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被广泛歌颂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