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流放是什么意思(古代流放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

历史上流放是什么意思(古代流放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227 更新时间:2024/1/26 2:11:25

流放和充军,虽都是中国古代流刑文化的一种,但二者截然不同。

流放是指将罪犯放逐到边远苦寒地区。任其自生自灭的一种刑罚,但人身权利上较为自由。一般分为四个档:最轻的是1000里,再者流放2000里,流放2500里,流放3000里。

流放充军3000里

充军 :则是罚犯到边远地区充实军伍或屯田,没有人身自由,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惩罚力度高于流放。充军又分两种。

"终身充军"和"永远充军"。终身充军是判罚人这一辈子充军役,永远充军是判罚人充军役到死后,后代继续充军,世世代代充军,直到家族灭绝为止,家属女眷或充妓或为奴。

充军屯田

此外,有些朝代还施行刺配充军,也就是脸上刺字或刻花纹,如秦代黥刑,宋代刺配。譬如《水浒传》中宋江和林冲就是刺配充军。充军制度也是从宋朝正式设立。

发配充军,不花点银子打点下,很难活到发配地,尤其是宋代,发配最远可达4000里,一路上戴着枷锁,得走到什么时候?不给押送衙役点好处,肯定要弄死你早早回去交差。

就连武松都差点被差人解决

无论充军还是流放,历史起源都很早。被流放的一般也都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从先秦到宋朝,共有两个皇帝10位王爷,一个驸马,一个丞相,14人被流放。

至于历史文化名人就更多,譬如唐代韩愈、苏东坡、丁胃、赵鼎、林则徐、李德裕等等。有的甚至举家都被流放,最有名的就是吕不韦嫪毐家族,一次遭流放4000人。而最早被流放君主是夏朝的夏,甲骨文中记载的"汤放桀"就是流放。

清代发配充军老照片

中国著名四大流放地:房陵(湖北西南部和神农架附近),崖州(海南岛)),丰州(今福建南安和泉州附近),伊犁(今天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流放不但东方使用,西方也在用,曾被称为欧洲最伟大皇帝的拿破仑兵败后也被流放到了圣赫勒拿岛。

沙俄流放西伯利亚女性

比起凌迟、车裂、灭九族,流放相对温柔一些,也不管你,自生自灭去。因此,相对活下来比例较高,甚至还有活下来后逆袭的,譬如唐中宗李显就是一例。

到了明代流放和充军被正式写进了刑法典,充军地点大多为宣大、北平、大宁等军事重镇或卫所,犯人还必须自带衣物和路费。

流放宁古塔

清宫剧中,我们常常看到皇帝大怒后一句:"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被罚大臣顿时把头磕成鸡叨米,灵魂都在颤抖。这个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流放女性

首先,满清流刑不同于其他朝代流刑,是流放与充军合而为一的刑罚。不论以前身份有多高贵,一旦流放都会让你生不如死,最早记载于《清太祖实录》。宁古塔,汉语翻译过来就是6个塔意思,代表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的6个儿子,又称清六祖,《宁古塔记略》。

苦寒宁古塔

宁古塔地处今天黑龙江牡丹江一带,曾是清朝代东北地区军事、经济、商业重镇,常年驻有大量军队,被誉为满清龙兴之地。

但气候恶劣,大部分地区常年冰封,古代生态环境较好的时候,也是狼虫虎豹天堂,因此,很多流放者还没走到就被猛兽吃掉了。清政府将判罚之人流放宁古塔目的,是让其通过劳动改造建设宁古塔,希望龙兴之地重现辉煌。

""披甲人"指披着铠甲的军人,以旗人为主,在清八旗中属于中等人,只在阿哈(奴隶)之上,女真人之下。发生战争披甲上阵,平日里打猎为生。是满人中最普通老百姓代名词。

也许同为下等人原因吧,只要有命到宁古塔,披甲人一般和流犯关系比较好,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有些犯人受不了严寒天气,选择逃跑,披甲人一般也不向官府举报,被抓回来后反而还会去说情。

但古时宁古塔生存环境实在恶劣,被形如:"若到宁古塔,10个黄泉也不怕"。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名人很多,譬如郑成功父亲郑芝龙,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清代著名诗人吴兆骞,明代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张缙彦等。除宁古塔外,被流放新疆的也比较多,如林则徐、纪晓岚、许松、洪亮吉、温士霖等。

举家流放新疆

很多被流放之人还都带着家眷,男子为奴后,女眷被充为妓或婢,生不如死的前路,连累亲人的愧疚等折磨下,还不如伸头一刀痛快点。

流放和发配充军,一直延续了数千年,直到光绪29年才被废除。这种刑罚看似简单,实际上一多半人会送命。

我们试想一下,数千里路程,身戴脚镣和枷锁全凭一双脚跋涉到目的地。一路上严寒酷暑,烟嶂戾气,狼虫虎豹,不但犯人苦连押解的差役也苦,所以很多警察嫌麻烦半路就把犯人解决了,报病死回去好交差。发配到目的地后,则无休止干活,水土不服又死掉一部分。

与外族发生战争,剩下的必须冲在最前面成为炮灰,最后活着的能有多少?所以,被废止也是司法的进步。

标签: 流放刑罚意思历史古代什么样

更多文章

  • 明朝是什么民族(明朝统治者朱元璋属于少数民族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统治者,少数民族,朱元璋,明朝,属于,什么

    上世纪90年代,有不少学者认为,南宋以后汉人分别被蒙古人、回回人、满人统治,而朱元璋本是回族,所以有“崖山以后无中华”一说,并且列出了很多证据来证明。90年代之前,学术界历来认为,朱元璋是汉族,明朝也是汉族政权。回族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曾在作品《中国伊斯兰史纲要》中写道:“父老相传,明太祖原是回

  • 1582年10月消失十天发生什么事(凭空消失十天真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消失,发生,10月,1582年,凭空,什么

    公元1582年,可能是地球历史上我们认识到的最奇怪的年份之一了。这一年历史上除了少了10月5日到10月14日这10天,人们一觉醒来就从10月4日直接来到了10月15日外。最近科学家们的研究还发现,这一年还发生了发生了另外一件怪事,从日本、韩国、中国,到德国、葡萄牙,欧洲和东亚十多个地方的历史文献,都

  • 给关羽刮骨疗毒的是谁(为关羽刮骨疗毒是否另有其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刮骨疗毒,关羽,是否

    大家都知道,关羽是三国时期有名的猛将,这不仅表现在他的骁勇善战,还表现在他的大义凛然、做事豪迈的英雄气概。都说关羽为人气度非凡,耐力超群,这一点有很多事例可以证明,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他曾经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进行“刮骨疗毒”的手术,这在常人看来简直无法想象。因为,普通人擦破点皮都会疼痛,更何况要在

  • 动漫番剧是什么意思(番剧分为哪几类都有什么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番剧,含义,动漫,意思,分为,什么

    当代喜欢日本动漫的年轻人里,不乏许多日语爱好者和学生,他们经常会使用一些与日语相关的流行词汇,但又很难精准地描述其中的含义。比如在网络文化流行的现代,大家经常会接触到“番剧”,“追番”等二次元用语,而近年来国产动漫中也频繁引入这些词汇,别说新入坑的动漫迷对此感到一头雾水,即使是一些看动漫多年的老漫迷

  • 大明成化年制瓷器底款(成化窑龙纹大盘的估价有多少)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成化窑,年制,龙纹,底款,瓷器,大盘,估价,大明,多少

    好的东西向来比较贵,这一句话在收藏古董界也是如此,一件真正的官窑器出现在市场之中的时候,关于它的各方面定位一定不会差。尤其是像这一件龙纹的成化窑大盘,属于青花瓷器之中收藏的珍品了吧。前面我们就已经聊到了一件万历年间的宝贝,与万历年间相比,成化的这一件瓷器比较大,而且制作也是比较规矩。像这么漂亮的宝贝

  • 朝鲜战争伤亡比是多少(为何中美双方伤亡统计差距较大)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伤亡,差距,双方,战争,统计,朝鲜,为何,多少

    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后经历的首次大型战役。240万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鲜血洗刷掉中国上百年被肆意侵略的耻辱。在这场立国之战中,我军共有197653位烈士为国捐躯。他们用生命击退了虎视眈眈的美军,共毙伤俘敌39万人之多。然而美国却表示,在与中朝两军的对战中,其仅损失17万人。同样一场抗美

  • 1962年中国打到印度首都(中印战争的真实情况 )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1962年10月,印度军队率先向我国发起炮击,企图挑起战争,我国随即展开自卫还击战。开战之前,印度自信满满;然而交火仅仅1个月,印军就被打得溃不成军,我军一路高歌猛进,一度打到了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仅有300公里的地方,当时有人打趣说,要是继续这样打下去,说不定真就要打到印度洋去了。中印两国的摩擦,归

  •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新石器,时代,工具,特征,中国,古代

    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工艺部门,如纺织麻布、编织席子和渔网。不少遗址里都有相当数量的纺轮、网坠、精巧的骨针。一些陶器上还留下蔑席、草席、芦席和麻布的印痕。装饰品的制作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到这时不论种类、数量、还是制作技巧都为往昔所不能比拟。除大量的骨珠、精巧的陶、石环外,还出现了精美的骨、牙、

  • 封门村恐怖灵异事件(中国第一鬼村封门村灵异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封门村,事件,灵异,第一鬼村,恐怖,中国

    河南沁阳郊区有一个小山村,叫做“封门村”。没错,它就是经常出现在恐怖小说中的“中国第一鬼村”,该村甚至还被拍成了多部恐怖电影,网络论坛中也有它的身影。传说,封门村有很多灵异事件,比如:封门村有一个太师椅,整个村庄所有的物体都蒙上了灰尘,只有这把椅子一尘不染,传说坐上这把椅子会找来厄运。封门村的一个房

  • 礼不下庶人是什么意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名词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庶人,名词,大夫,意思,解释,什么

    《礼记》中有一句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关于“礼不下庶人”的解释有两种,有的说是礼仪只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不能用于平民百姓;有的说对老百姓不必责求完礼。那么,“礼不下庶人”是不是有着一定的意义?古代西周有礼治有法治,对老百姓不能讲礼就是在说老百姓不懂封建统治阶级那一套礼治的法则,他们只是一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