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朝为什么那么弱小能灭明朝(明朝那么强是怎么被打败的)

清朝为什么那么弱小能灭明朝(明朝那么强是怎么被打败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060 更新时间:2024/1/14 15:10:33

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把关外的满人、汉人、蒙古人编入了八旗,都叫旗人,所以有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旗人都当兵,兵力总共不到二十万人,加上家属不到六十万人。

明朝有1.2亿人,二十万八旗兵征服这么大的国家是不是奇迹?而且清朝在入关后不到二十年短短的时间内就把全国安定下来,这确实是世界历史的大奇迹。

在明朝灭亡前夕,李自成的军队逼近北京城,还没有人相信满洲人可以建立一个强大、持久的新朝代。所以说是不可能的事发生了。

我们要用全球史的眼光看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首先是因为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全球性的。

有人认为八万年前我们现代人的祖先从非洲走出,三万年前从白令海峡走到美洲,都是在走来走去。

所以任何一个民族从来就不会是只在一个地方,而是不断地迁徙移动。因此人类历史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史,了解人类历史变动的过程中要有全球的视野。

传统的北方威胁

当然,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各民族发生的事情,不一定是全球现象。但在支配各民族的生活的各种因素中,有一个因素却始终是全球性的——气候。

气候从来不受国界、行政边界的限制。在今天的中国,河北是雾霾最严重的地方。但是河北产生的雾霾不仅影响到本地,也影响到北京,影响到河南、江苏、浙 江、湖北。

前段时间我到西安,坐高铁上一路回来都是雾霾,后来又到了武汉,也是一样的,而且雾霾已经漂到韩国、日本。当然,气候有小气候和大气候,小气候影响一个较小的地区,而大气候影响更大的范围。

17世纪全球发生大危机,一个重要的因素是17世纪全球气候发生重大的变化,这是科学已经验证的。

我们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气候从14世纪(元朝末年)开始转寒,17世纪达到极点。我们今天怕气候变暖,但变冷危害更大。15世纪(明朝中叶)以来,出现过几个温暖期和寒冷期。

16世纪、18世纪是温暖时期,17世纪和19世纪是寒冷时期。17世纪寒冷,明朝走崩溃;19世纪寒冷,清朝走向衰落。

17世纪当时气温比现在平均低2度。平均气温高或者低2度,后果是非常重大的。高2度,喜马拉雅山的雪就要化掉很多,北极的冰原要缩小很多,北极熊就没地方住。

17世纪40年代明朝灭亡那段时间,气温达到最低,17世纪50年代也很低。这些是以考古的方式得到的信息,比如从树木的年轮和土壤里的花粉得到的信息。

对当时的书面记录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到:中国在1600年左右,进入小冰川时期,变得非常冷。

到崇祯时期达到高峰,以后非常缓慢地变暖,一直到康熙二十六年,才恢复到正常的时候。总的来说,明代时期气候寒冷干旱。

特别是明代后期的后半叶(万历二十八年至崇祯十六年,1600-1643),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个小冰河期。

因为中国是季风气候,气温和降雨有密切的关系。气温上升1度,中国的降雨线会向从东南向西北推进几百公里;降低1度,则反向后退几百公里。

气温和降水是农业的根本。今天在用高科技、农药、化肥、良种的情况下,年均气温下降1度,我国的农业要减产10%。

气温变化还会引起农业区域边界发生改变。历朝都在修万里长城,但各朝修的长城的位置差别很大。

秦朝的时候天气比较暖,秦朝的万里长城比明朝的万里长城远很多。长城是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分界线,这条线的移动会对中国造成巨大的影响。

华北在气温高的时候,降水多,很北的地方也很适于植物生长。在很早的时候,北京是有大象的,因为这个地方有大量的食物,它可以存活。

但气候变冷,植物长得没有那么多,而且加上人的活动,中国的大象逐步南撤。

明朝气温降低,使得降雨减少,所以旱灾特别多。这是我国的几个气候带,气温变化,气候带也就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对南方影响不太大,但对华北影响很大,对蒙古高原影响更大。气温降低了,蒙古高原上的人不能活了,就要向条件较好的南方跑。

但当地人谋生本来就不易,又跑来这么多人抢饭碗,当然要抵制,但是如果新 来的人有更强大的武力,当地人打不过,只能也向南跑。

这样,一波接一波,一波推一波,像滚雪球一样,形成大规模、长时间的人口南迁的浪潮。这条线持续南移,对于中国(特别是华北)的社会经济是灾难性的。

在旱灾时候,还会形成蝗灾。明末干旱引起的特大蝗灾始于崇祯九年(1636), 主要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及河南开封一带;

崇祯十年向西扩展到关中平原,向东扩展到以徐州为中心的山东及江苏北部,然后扩展到南起淮河、北至河北的广大地区;

崇祯十一年,形成东西上千公里、南北400公里-500公里的大灾区,并开始向长江流域扩散;

崇祯十二年,向北扩展到陕西和陕西两省北部,向南扩展到江汉平原;崇祯十三年,黄河、长江两大河流的中下游和整个华北平原都成为重灾区;

崇祯十四年,华北蝗灾开始减退,但是长江流域蝗灾却继续发展;崇祯十五年,由于气候发生大变化,连续四年的特大蝗灾结束。

气候变化还会引起瘟疫的大面积流行。农业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安土重迁。

农民在村子里各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有需要时到小市集买点东西。除了商人和书生考试会经常性移动外,绝大多数人世代住在一个地方,不到别的地方去。

布罗代尔 (Fernand Braudel)说,在人们彼此长期隔绝的时代,各地居民对不同的病原体各有其特殊的适应性、抵抗力和弱点。

一旦相互接触和感染,就会带来意外的灾难。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是鼠疫的主要发源地,当地人经常接触这种病菌,产生了抗体,所以他们不怎么怕鼠疫。

但是其他地方的人没有这个抗体,一旦老鼠把病菌带到这些地方,就不得了。在14世纪,欧洲就因为鼠疫死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人把东半球的几种传染病——鼠疫、天花、麻疹都带到那边,印第安人从未接触过这些病菌,没有抵抗力,所以染病即死。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印第安人人口数和欧洲人口数差不多。但是瘟疫和屠杀,使得印第安人死掉90%。

明朝后期因为大旱灾、大蝗灾,北方人民大批逃荒。庞大的人群在流动,当然会把各地的传染病传到各地。特别是李自成起义源自陕北,那一带是牧区和农区混合的地方,是鼠疫病的发源地边缘地带。

东北和蒙古草原关系密切,也是鼠疫病的发源地边缘地带。因此李自成、张献忠和后金/清的军队进入华北后,也把鼠疫病带过来了。

据《明史》记载,从1408-1643年共发生大瘟疫19次,其中1641年的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浙江等。明代名医吴有性说。

1641年,疫气大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

事实上,明末大瘟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

明末灾荒死亡图(杨东明)

北京爆发鼠疫,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史载崇祯十六年二月“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清军占领北京的时候,把北城的汉人赶到南城,把北城腾出来给旗人住。汉人被赶到南城,大家都有地方住,为什么?

是因为原来的居民都死得差不多了,剩下来的人有足够的地方住,所以。清朝的这个政策没遇到什么反抗。

明末天灾和瘟疫最厉害的地方是陕西、甘肃、河南、河北。

河南官员郑廉在《豫变纪略》中记述崇祯三年到崇祯十五年,年年都是灾荒。河南是中原的中心,人口稠密。遇到大荒灾,赤地千里,死了很多人。

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朝廷说:“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年年有灾荒和兵役,政府还要征税。

人们没有东西可吃,只好骨肉相残,开始人吃人了。由于到处是饥民,土匪也横行,村子里连叫的狗都没有了,但官员还要收税。

在陕北,情况更严重。一位名叫马懋才的官员在写给皇帝的奏折《备陈大饥疏》中说: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人民困苦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崇祯皇帝再英明也救不了国家,何况他并不英明。

明末大科学家宋应星,总结当时天下的情况说就是“民穷财尽”四个字。全国只有江苏、浙江、福建的情况稍好一点。在其他地方,走二三十里都没有一棵树,加上流寇盛行,老百姓怎么活?

欧洲也是这样,一点儿不比中国好,各个国家的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造反,所以起义、叛乱和战争不断爆发。而起义、叛乱和战争又加剧了本来已经很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形成恶性循环。

标签: 灭明朝打败清朝弱小为什么怎么那么

更多文章

  • 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及影响意义(义和团的进步性和局限)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进步性,局限,意义,运动,评价,影响,义和团

    也是农民起义。2000多年前,只需说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拿起竹竿、棍棒、耙子,与亚洲最大的王朝作战。最后,一支叛军还作战成功了。而到了他们这一代,惊恐地发现祖先留下的理由都没用了,什么都没用了,只好向鬼神求助。我们中国人一直相信我们的祖先,我们崇拜的唯一的鬼神是财神。在巨大的未知和恐怖之间,他们

  • 上海淞沪会战是哪一年发生的(中日淞沪会战爆发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会战,爆发,发生,上海,时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大肆侵占中国东北地区。中日战争由此开始。仅仅六年后,在卢沟桥事变中,日军又试图将势力扩展到华北一带。其实,不到五十年前,也就是说,在明治维新的初期,日本还只是一个区区的东洋小国,翻不起什么浪。这半个世纪之内,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让他们信心百

  • 历史真实的魏丑夫与芈月的故事(秦国魏丑夫是什么人)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丑夫,芈月,秦国,历史,故事,真实,什么

    历史上被后世评价为“红颜祸水”的女子有很多,比如妲己、褒姒、西施、赵氏姐妹等绝色美人,她们并没有颠覆国家的能力,但成功凭借美貌让帝王为她们荒废政事。女子美貌可以惑主,同样男子的美貌也可以,历史上不乏些“蓝颜祸水”,甚至他们将国家搅得天翻地覆。比如前秦君王苻坚攻灭前燕后,将年轻俊美的慕容冲纳入后宫,盛

  •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简介(郑和下西洋经过哪些国家地点)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西洋,郑和,简介,路线,地点,国家,哪些,经过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壮举,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壮举!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带着大明航海队从南京出发,开始下西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大规模的远航。到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前后一共28年时间,郑和先后下了七次西洋,去过30多个国家,横穿了印度洋,郑和最远抵达非洲。轮船一响,黄金

  • 唐朝相当于现在的美国吗(唐朝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相当,唐朝,美国,世界,当时,现在,第一

    我们来看看咱们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唐朝鼎盛时期与现在的美国各项繁荣指标做一个对比看谁更牛。 据史料记载,唐代最繁盛时期长安人口达到100万之多,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其中外国人有10万之多,占到长安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唐朝官方统计的全国人口数最多906万户,5300万人。但由于当

  • 历史上的女英事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物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女英,历史,事迹,巾帼英雄,介绍,人物,中国,古代

    俗话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十大女将军、女英雄。第一位:妇好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巾帼英雄。她是商朝时期商高宗武丁的王后,她统兵东征西讨,先后打败周围二十多个独立的小国。是一位真正的女统帅。妇好画像第二位:花木兰花木兰本姓魏氏,是西汉谯城东魏村人。当时匈奴

  • 俄罗斯远东地区指哪里地方(远东地区划分的地理位置)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远东,地区,地理,划分,俄罗斯,位置,地方,哪里

    普京曾说,俄罗斯领土虽大,但没有一寸是多余的。这话不仅在暗示俄罗斯领土非常广袤,也说明了俄罗斯领土很有价值。就拿远东地区来说,远东地区是指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北起北冰洋,南同中国相邻,东临太平洋。包括雅库特自治共和国、阿穆尔州,马加丹、堪察加及萨哈林州,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疆区、以

  • 何进为什么不直接灭了十常侍(东汉末年何进为何要杀宦官)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何进,杀宦官,东汉,直接,末年,为何,为什么

    导语:有人说,何进是三国的缔造者,没有何进招董卓进京,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可何进手握军权,爪牙众多,铲除十常侍易如反掌,为何还有劳神费力地召董卓进京,引狼入室呢?让我们回到三国开篇那段惊心动魄地权力角斗中去! 三大集团 东汉末年,朝堂之上存在三股势力,外戚集团(何进)、宦官集团(张让)和袁氏

  • 刘禹锡的代表作有哪些名篇(诗人刘禹锡著名作品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禹锡,名篇,赏析,代表作,诗人,作品,著名,哪些

    他是唐代最乐观的诗人。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他是刘禹锡。在唐代诗人中,刘禹锡是出了名的豪放豁达。白居易称他为“诗豪”。自“永贞革新”之后,他被贬外放二十三年,即使如此,他却从未丧失斗志。我们读他的诗作,豪放昂扬,给人无穷的力量。诗词君分享刘禹锡

  • 老子为什么叫老子不叫李子(他是什么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子,学派,老子,人物,代表,重要,为什么

    老子是中国春秋末年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和奠基人,是世界100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生活时代在春秋后期,比孔子略早。网络图片老子为什么叫老子呢?学术界对老子的称谓一直存在争议,为什么孔子姓孔,墨子姓墨,老子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