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圆寂为什么坐着就死了(圆寂到底是怎么断气的)

圆寂为什么坐着就死了(圆寂到底是怎么断气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389 更新时间:2024/2/3 10:21:42

前言:

不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在平的生活中,信佛的人似乎比比皆是,有事去寺庙烧香拜佛似乎也都是一件见怪不怪的事情。这个由印度来到中国的外国宗教在经过了中国化的洗礼后,历经千载发展也成为了十分有影响力的大教。

在近现代说起佛教就不得不提起虚云禅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第一禅师。这位得道高僧经历了四个朝代的变换,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风云变幻。人们对虚云禅师的尊敬不仅是因为他佛法精湛,更是因为在百姓受苦之时虚云禅师的贡献。

出生官宦之家,成年遁入空门

虚云禅师本名叫做萧古岩,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位官二代,父亲是县衙的幕僚。虽然只是一个小官,可在那个文人至上的封建时代里,虚云禅师的家庭不仅可以使他衣食无忧,还会接触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就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每当大人物出世时就会有异像,虚云禅师也是如此。传闻刚出生时虚云禅师只是一个肉球,她的母亲看到自己生了一个肉球后一激动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虚云也就只能由庶母抚养长大

好在虚云的父亲是四十多岁才有的这个孩子,所以对他十分宠爱,基本上有求必应。或许是奇妙的缘分,刚刚认字的虚云就接触到了一本佛经,这一看下去就再也无法自拔,只要一有机会虚云就会来到书房里看佛经,还会让父亲收集关于佛教的书籍。

到了十九岁那年,虚云感觉自己的时机已经很成熟了,于是剃度出家。不过这个时候的发号还不是虚云,而是自己的本名古岩。

在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后,虚云一边自己的师傅学习佛法,一边认真钻研着经书中的道理。直到27岁那年,虚云认为寺庙内的经书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对佛法的理解也到了一个瓶颈,于是开始自己的云游之旅。

虚云一路经过西藏、印度、缅甸等地方,每到一个地域都会拜访当地寺庙,与其中的僧人共同探讨佛法。回国后的虚云凭借着这一路的积累提升,很快成为了当时首屈一指的禅师,连慈禧太后都对他另眼相看。

九月求雪,慈禧跪拜

光绪年间,朝廷统治者只顾享乐不管百姓的疾苦,逼得百姓纷纷起义。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慈禧带着文武百官一路逃亡,打算去长安重新建立新的政权。在逃亡的队伍中,虚云法师也在其中。

在慈禧等人的观念中,这次的灾难源于上天的发怒,为了平息老天的怒火,必须找一位有道行的高人保驾护航,同时也负责为慈禧等皇家人员祈福消灾。当时已经十分有名名望的虚云禅师就是最佳人选。

一路逃亡的过程中比较顺利,众人很快就到达了长安。可眼前的一幕让虚云等人十分震惊,城中饿莩满地,活着的百姓也都瘦骨嶙峋,空气中四处弥漫着瘟疫的味道。为了能够活下去,有的百姓吃死人,有的百姓易子而食。

反观城中有钱的商人不仅一个个穿得溜光水滑,每顿饭都有浪费现象,而且每人家中都囤积着大量粮食。这种天堂与地狱般的差异令虚云十分难受,于是请求慈禧下令停止吃人现象,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当时的情况是慈禧等人一路逃亡并没有带太多的物资,钱财也所剩无几,来到长安后的生活只能依靠那些富商。

也就是说这些富商的粮食和财务都是属于那些高官贵人的,让富商开仓放粮等于让那些权贵们赈济灾民,虚云的提议自然没有得到回应。

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尤其人吃人的问题出现后,若是不及时加以制止,瘟疫出现的情况更加严峻。人为阻止这种行为已经不可能了,慈禧等人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只能依靠老天的帮助。

想消除这场瘟疫只有高温或者低温。高温情况下瘟疫消除是不假,可百姓的土地就会颗粒无收,大旱之后还会有蝗虫,影响的是百姓好几年的收成。即便挺过了瘟疫,最终也逃不过干旱。

目前就剩下一种办法——下雪。正值九月金秋时节,官员们听说虚云要求雪后不仅没有提供帮助,反而大肆嘲笑。好在许多寺庙的僧侣纷纷赶来帮助虚云,同虚云一起登台求雪。

六天过去了,天空没有一点变化,路过的百姓和官员更加认为虚云的行为纯属异想天开。可到了第七日,天空中下起了鹅大雪,温度也越来越低。众多僧人看到求雪成功也就起身回了寺庙,只有虚云还在高台上坐着,希望雪下得时间长一些。

慈禧看到天空中的鹅毛大雪,再一听说虚云禅师还在高台上施法,于是亲自赶到高台前跪拜。在慈禧眼中,虚云禅师无异于菩萨降世。

极度迷信的慈禧想通过虚云禅师来恢复自己曾经的辉煌,所以许给虚云禅师高官厚禄,希望他留在自己身边。

虚云禅师眼见百姓的生活已经恢复了正规,也就不再停留,偷偷到了终南山参悟佛法。也正是在这里,虚云禅师将自己的发号由古岩改成了虚云。

抗战救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正在山上的虚云禅师听到消息马上组织僧人做法事,给战士们消灾祈福。为了支援一线的战场,整个寺庙节衣缩食,将省下来的粮食和钱财送给战士们,以此来支援抗战。

虽然佛家有不破杀戒的规矩,可在国家动荡之际虚云禅师组织了一批批僧侣抗战一线救治伤员,也杀了不少日本鬼子。除此之外,虚云禅师还四处走访号召大家给战士募捐,连自己寺庙的香火钱都悉数运往前线。

抗战胜利后,虚云法师再次入山修行,直至1959年,120岁圆寂。圆寂后的虚云法师留下了一百多颗舍利子,同时留下了一个“戒”字让众人思考至今,也没有明白其真正含义。

总结:

虚云禅师的佛法鲜有对手,出家人的慈悲胸怀更是无人能及。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虚云为了国家和百姓所做出的贡献更是被人永远铭记。或许这就是真正的得道高僧。

更多文章

  • 巡抚和总督哪个大(巡抚和总督谁有实权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巡抚和总督哪个大

    大清入关后,建立起了一套满族统治的制度。清朝的地方政治制度是督抚制度。那么两江总督和两江巡抚谁的官职更大呢?一、两江总督、位高权重清朝的督抚制度,将全国划分为23个行省。北起蒙古、南到南海,西抵新疆,北至东北,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面积达1000余万平方公里。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

  •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古代丞相和宰相哪个官职大)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叠鼓乘朱轮。父兄三叶皆尚主,子女时代为妃嫔。”这是唐代诗人崔颢描述的读书人在考取功名出将入相之后,家族盛宠不衰的繁荣景象。或许是受到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人对于读书人考取功名之后,所谓的“入相”不甚了解。不知道这里所谓的“入相”究竟是丞相,还是宰相。同样,甚至有很多人就干脆将

  • 靖康之耻的历史真相(历史事件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靖康之耻的历史真相

    说起宋朝,必然能想到“靖康之耻”,北宋之所以灭亡都是因为它导致的,岳飞的诗歌中也写道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究竟耻辱到什么地步呢?北宋靖康二年,金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宋徽宗、后宫妃子以及朝廷大臣均被俘虏。“靖康之耻”妃子们受尽侮辱,皇后行完“牵羊礼”后因为承受不了这样的屈辱,直接自杀了

  • 水浒传是哪个朝代的故事(水浒传描绘什么时期的事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水浒传是哪个朝代

    梁山泊忠义堂的好汉全伙归顺朝廷,是《水浒传》中的一件大事。这件事使许多现代读者嘲笑甚而痛骂《水浒传》。梁山泊受招安,本身是件颇为奇怪的事。读者记得,《水浒传》起先讲众好汉如何一一到梁山落草为寇,他们上山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大致都不是由于生来贪财嗜杀,也不是性格上有着社会难容的特点,而是由于受到压迫虐待

  • 怎么查自己是谁的后代(查自己祖籍和祖先从哪里来的方法)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怎么查自己是谁的后代

    最近有人问我,要怎样才能寻根问祖,很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从何而来的。父辈离乡多年,自己从小就出生在城里,对父辈家族以前的事情一点都不了解。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是这样的情况。遇到这个问题,我也没办法直接帮大家去寻找。因为人口迁徙以及历史原因,所以现在已经很难追溯了。但是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线索。

  • 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含义由来(划分到现在分别是哪个地区)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含义

    中国从三皇五代开始,以今河南和山西部分及周边一带为统治区,成为广义上的中原地区。由这里开始,以炎帝和黄帝部落融合为主,向四周拓展,到周朝时,统治区内的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形成了广义上的华夏族。汉朝后,统称为汉族。华夏族统治区的周边,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周朝人把周边的部

  • 刘伯温斩龙脉传说(刘伯温为什么要斩断昆仑山脉)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伯温斩龙脉传说

    说故事论人生,借古喻今谈天下,聊不完家长里短,道不尽儿女情长。有道是:曲木为直终必弯,养狼看家比狗难,墨染黄雀黑不长,粉刷鸟鸦不过天,糖浸黄莲终有苦,强摘瓜儿哪能甜,好事终得善人做,哪有凡人当神仙。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了皇帝,天下得以天平,百姓也从此可以喘口气,从此安居乐业。然而朱元璋出身

  • 冲冠一怒为红颜指的是谁(是谁的故事及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冲冠一怒为红颜指的是谁

    说到明末清初时期的人物,肯定绕不过吴三桂。了解吴三桂,想必大家都是从清初诗人吴伟业写的《圆圆曲》开始: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空侯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 郑和下西洋是哪个朝代(郑和下西洋是哪一年都有哪些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郑和下西洋是哪个朝代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著名事件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有关于郑和这个人的详细背景大家却并不是那么的了解,为何这样一位成功人士会在十岁时被处以宫刑?为什么到现在仍然还有他的子孙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原因又是为何?为什么选择海上丝绸之路而非陆上丝绸之路?在多次下海的过程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要了解一个人我们

  • 李叔同最有名的三句话(李叔同经典语录及诗词名句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叔同最有名的三句话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天才,不管是书画还是音乐、戏剧等,他都有着不小的成就,他前半生是翩翩公子,后半生是得道高僧。丰子恺曾经给过李叔同先生这样一段评价: “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凡事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弘一法师每做一种人,都十分认真,十分像样……都是‘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