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末28位藩王下场(明朝末年各个藩王结局)

明末28位藩王下场(明朝末年各个藩王结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946 更新时间:2023/12/24 4:49:59

明太祖朱元璋坐上皇位没多久,就开始效仿前人大封藩王。

他想以血缘关系作纽带,派自己的儿子们去镇守全国各地。指望这些得到分封的藩王在危难时刻拱卫京师安危。

但精明果断的朱元璋,做梦也没想到,他奠基的这个封藩制度,却成为了大明朝提前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临死留下遗嘱,让其长孙朱允炆接班成为建文帝,

朱允炆上位伊始,就听从谋臣建议,为巩固皇权而大力削藩。

结果削藩不顺,惹得其四叔燕王朱棣接竿造反,发动了所谓“靖难之役”,建文帝也因此丢了皇帝宝座。

朱棣当上“永乐”皇帝后,先是为了稳定局势而安抚各地藩王,随后竟下旨削去了所有藩王的兵权,让他的藩王兄弟们变成老老实实享受富贵的“地主”。

猪肚的用意很明显:藩王可以有钱,不能有兵有势,想要学他那样:“造反”“靖难”,绝不可以。

仔细分析可知,明代的藩王分两个系列:朱元璋分封的儿子们算一个系列;朱棣及其后代皇帝分封的是另一个系列。但总的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

有资料统计:朱元璋一共分封了25位藩王。其余都是朱棣及其他的后代皇帝分封的藩王。

除去绝嗣、撤藩和被迎入宫中为帝的,大明王朝历代皇帝共册封藩王68位,追封20位。

这其中有5位承继大统,即燕王朱棣、郕王朱祁钰、沂王朱见深、裕王朱载垕、信王朱由检;

被追遵为皇帝的1位是兴王朱祐杬;

因惹事非被废掉或无子而除封的计有29位。

截止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有33位藩王。

朱元璋设立藩王制度的初衷,是想让藩王们拱卫边疆和京都。朱棣从侄子手中夺位后,为防止别人效仿他,完全将藩王兵权剥夺,不再用他们拱卫京都。

虽然藩王没有了兵权,但“世受皇恩”的优宠国策始终都在,朝廷一直用俸禄养着他们。

“明朝诸藩,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宗室不能参与政治,也不能参与士农工商四民之业,但每年都能得到大量的俸禄。”

这帮藩王爷太们被限制自由,未经皇帝允许不能擅离藩地,于是便疯狂繁衍人口,大肆兼并土地,就地敛财致富。

明王朝历经二百多年传承,后期的王爷贵族达到数万人。而朱家有血缘的后代则繁衍到几十万。甚至有文章称,朱元璋的后人多达一百万以上。

到了明朝末年,这些以藩王为首的宗室,已经成了国家巨大的财政包袱,

据《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介绍,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为1850余万两白银,而其中宗藩俸禄开支就高达550多万两,比例接近百分之三十。

另一方面,这些皇族宗室不但吃国家俸禄,而且还享有不纳税特权,因此都大肆吞并土地,致使国家收入锐减。

此时,朱元璋的这些后代,已经成了啃食王朝大厦的大嘴蛀虫,他们坐吃国家,毁掉基础,让朱元璋预想的“千秋大业”尚不足三百年就蹦出了“截止符”。

朝廷的腐败、藩王们的贪婪剥削,促燃了明末的农民起义的烈火,起义军刀锋所指,自然是蜕变为剥削阶级的朱家皇族。

处于明末乱世的一些宗室,也是左右为难。

他们一不能养兵掌握军队,二不能随意离开藩地,只能坐以待毙。还有的是坐看朝廷笑话,不愿出一点财力支援军队镇压民变。

崇祯五年在河南南阳府袭封唐王的朱聿键,看到农民大起义陆续爆发后,向朝廷要求借兵3000前去参与镇压,崇祯帝怕其他藩王趁机叛乱而予拒绝。

朱聿键一时兴起,便自行在南阳招兵数千,亲自寻找农民军作战,结果被打得大败。

朝廷因他违反祖制国法而降罪,把他废为庶人,囚居于凤阳老家。

明末宗室中著名的福王和蜀王,在藩王中是数一数二的富贵。但当得知朝中有人要求他们把钱拿出来犒赏军队来抵御农民军时,这两位王爷立即变成了“铁公鸡”,干脆一毛不拔。

虽然对付朝廷和地方官吏可以“耍赖”、“使横”,但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义军面前,藩王们就一文不值了,都落得人财两空,遗臭万年。

回到本篇的主题,不妨来看看李自成和张献忠分别杀掉了明末多少位藩王,他们都是谁?

一、被李自成杀掉的藩王大致有十二位:

封地西安府的末代秦王名叫朱存枢,李自成攻破西安后,朱存枢当了俘虏并被处死。

封地太原府的名为晋王。李自成攻陷山西后,末代晋王朱求桂也是被俘虏后处死。

封地开封府的为周王。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冬,李自成率兵围攻开封时,朱恭枵贴出告示,宣称“杀贼一人者,赏黄金50两”。

这一招起了作用,使得李自成久攻开封不克,只好暂时撤兵。

转年四月,李自成发兵再围开封,决河水灌城,淹死数万人。城终被攻破。而朱恭枵及其家眷幸运被明军救出,但不久忧愤死去。其孙南走,也死于广州。

朱恭枵是藩王中比较有血性的一位,属于间接死于李自成之手。

封地在大同府的代王,其始封祖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桂。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兵马攻入大同,末代代王朱传㸄以及他的全宗都被诛杀。

肃王,封地在兰州府,始封的祖辈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楧。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兵马进攻兰州府,末代肃王朱识鋐毫无防范。走投无路之下,他选择屈膝投降。但李自成毫不怜悯,下令将朱识鋐及全宗室全部诛杀。

封地在甘肃平凉府的韩王,始封祖先是朱元璋儿子朱松。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陷平凉,末代韩王朱亶塉王府上下尽被屠灭。

分封在彰德府的赵王,祖辈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高燧。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彰德,末代赵王朱常㳛被俘虏后斩杀。

崇王封地在汝宁府,这一支系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后代。崇祯十五年,李自成攻下汝宁,俘虏末代崇王朱由樻,封他做襄阳伯。因朱由樻不从命而被杀死。

沈王朱迥洪,封地在潞州府。潞州被李自成攻破后,沈王府即被屠灭。年纪尚小的朱迥洪被掳走,从此下落不明,恐是凶多吉少。

庆王朱倬纮的藩地在宁夏,李自成起义军席卷宁夏时,银川府被攻破,朱倬纮被杀死。

有关明末福王朱常洵的结局下场流传很广。

福王朱常洵封地在洛阳,他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

据传明神宗很喜欢此子,当时还打算把他被立为太子。只因群臣反对才作罢。

明末之际,朱常洵作为崇祯帝的叔叔,曾显贵一时。

这位从小娇生惯养的朱常洵,坐在福王位上,终日陶醉酒席,对明末农民战争的威胁毫不在意。

当时洛阳守城军民怒言:“洛阳王府富于皇宫,神宗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却让我们空肚子去打仗,命死贼手,何其不公!”

这期间,有人劝朱常洵开府库赈济饥民,但视财如命的他,根本不理睬。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克洛阳府。福王朱常洵慌忙与女眷躲入郊外迎恩寺避难。但很快就被义军寻迹抓到,押回城内。

朱常洵实际是酒囊饭袋、软蛋一个。他见了李自成立刻跪地叩头求饶。

传说李自成看着这个哭喊饶命的肥王爷,冷笑一声。令手下把他绑起来,脱光衣服里外洗净,然后弄来几头梅花鹿宰杀,与福王一同汇在一口大锅里共煮,名为“福禄宴”,供将士们享用。

二、被张献忠杀掉的藩王有七位:

封地武昌府的为楚王。张献忠兵马进攻湖广,很快拿下武昌,末代楚王朱华奎被抓。张献忠命将其一家驱赶到江边,强令投水自尽,老少妇孺无一幸免。

史载,张献忠“尽取楚王宫中金银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还笑着骂道:“有如此赀财而不设守,朱胡子真庸儿!”

蜀王封地成都府,张献忠攻陷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与妃妾们吓得投井自杀,全宗活着的人则都被杀。蜀王府随即被张献忠作为皇宫。

在明末藩王之中,蜀王朱至澍最富有。但听闻是张献忠发兵入蜀的消息,朱至澍只吝啬地拿出二万两银子劳军。

崇祯帝在京城自杀后,蜀中官员推举朱至澍为监国,他却搪塞推迟,不堪大任。官员们请他出资募集兵马,又被他严词拒绝。

张献忠攻破成都城后,下令把已经井自杀的朱至澍打捞上来,亲手对他的尸体连砍数刀,而后扔尸江中。

封地在武冈府的是岷王。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下武冈,末代岷王朱企崟和全宗人全部被杀。

襄王的封地在襄阳府,其始封祖辈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墡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出其不意攻袭襄阳府。破城后,诛杀了末代襄王朱翊铭及贵阳王朱常法,并放火焚烧城楼,焚其尸体。

荆王封地在蕲州府。崇祯十六年正月,张献忠攻陷蕲州,末代荆王朱慈烟被杀死。张献忠派人尽掠王府财宝而去。

封地在汉中府的瑞王,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朱常浩。崇祯十七年,张献忠攻下汉中府,朱常浩被俘虏后遭杀头。

惠王的封地在荆州府,他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朱常润。崇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攻进长沙,朱常润在战乱中被杀。

三、余下的朱元璋后代宗室的王爷们皆被入关的满清朝廷除掉

前面叙述的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等起义军杀死的明末藩王,看起来杀得十分血腥,人头纷纷落地,但只是一部分。最终下手斩草除根的,是入关后的满清朝廷。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以朝廷的名义发出两道谕旨。

第一道谕旨明确说:“本朝江山取自流寇,非取于明,且为明报君父之仇,自古取天下之正,未有如此者!”

不久,在幼年顺治帝的《登极诏》中,多尔衮又颁发第二道谕旨说:“前朝宗室首倡投诚、先来投顺、赴京朝见者,仍给禄养,以昭朝廷兴继之意。”

康熙帝继位后,颁发第三道谕旨说:“如朱明宗族改易姓名隐藏逃避者,俱令回籍,各安生理,勿仍前疑惧。”

在满清朝廷“情真意切”的感召下,残存的明朝宗室纷纷主动向投向清朝怀抱,

清朝最初给予他们的待遇着实可以,但只要有一点是非借口,他们都难逃一死。

顺治三年(1646年),朝廷以“私匿印信”为借口,下旨杀死鲁王、荆王、衡王世子等11人;顺治五年,又杀掉周王、晋王、德王、潞王等人。

仅从顺治三年到顺治八年五年间,清朝皇家陆续杀掉明代郡王以上的宗室50多位,而且对他们的家室也全部诛杀,致使一万多朱家的血脉被根除。

更多文章

  • 明朝朱允炆下落真相(朱元璋孙子朱允炆下落之谜)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朱允炆下落真相

    朱允炆,明洪武十年出生于应天府,是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因朱标英年早逝,所以在朱元璋去世后,继承了皇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大大缓和了朱元璋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史称“建文新政”。在这些新政取得一定效果后,朱允炆便于1399

  • 东汉第一个皇帝是谁(东汉第一个帝王叫什么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东汉第一个皇帝是谁

    历朝历代之中有个超级幸运儿经常会被忽略,那就是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刘秀,这个被大家称为位面之子的皇帝。大家都知道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众所周知是刘邦所创立的,那么如果问你知道东汉的第一个皇帝是谁,你知道吗?西汉的灭亡是由于当时的皇帝过于幼小,而当时的王太皇太后因在位时间过长,娘家势力疯涨。最后王氏

  • 朱元璋老婆马皇后的简历(历史上马皇后到底是什么人)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老婆马皇后的简历

    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驱逐蒙元,开创了一个三百年的王朝。朱元璋的妻子,明朝的第一任正宫皇后马氏,作为朱元璋一生最爱的女人,同时也是他事业上的贤内助,这个女人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而她的死也改变了明朝的国运。马皇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死影响有多大呢?马皇后出身元末一个富豪家庭,但是他的父母都因故早亡

  • 徐霞客是哪个朝代的地理学家(千古奇人徐霞客主要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徐霞客是哪个朝代的

    明末期,党政纷争迭起,朝廷风雨飘摇,官僚与政客们纷纷登场,在庙堂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政局动荡至此,民间却一片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经济空前繁荣,精神文化领域空前发展。不过,这繁荣里透着一股礼崩乐坏、娱乐至死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如同一颗水蜜桃腐烂前最后的浓香。可有一位弥留的老人,无论是庙堂的兵戈还是俗世的

  • 比创始元灵还早的神仙(比创始元灵更厉害的是谁 )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比创始元灵还早的神仙

    看过书籍《西游记》的读者都知道,在书中有很多法力高强的神仙,然而这本书主要讲述的内容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也有一些读者一直在思考书中最厉害的神仙,一些读者认为是孙悟空,也有一些读者认为是如来佛祖,然而仔细的看完这本书,在书中最厉害的神仙应该就是玉皇大帝,也就是书中的三界主宰。说

  • 战豆豆什么时候怀上范闲的孩子(原著战豆豆怀的谁的孩子)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豆豆什么时候怀上范闲的孩子

    卢梭有句话说得好: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庆余年》原著中,北齐小皇帝战豆豆也不例外。她一直被身份和责任裹挟着向前走,甚至为了守护住要守护的东西,毕生都无法以女儿身示人。这在常人看来,或许太过辛苦,可战豆豆却不以为意。因为在她看来,这就是她需要做的事情。01人生很多时候由不得你选择命运很神

  • 历史上李隆基和杨玉环故事(李隆基为什么非要娶杨玉环)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隆基大战杨玉环

    文 / 杜登龙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一一歌曲《发如雪》她,从万国朝觐的盛世大唐款款走来。她的花容月貌,碾压群芳,让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这位诗坛天王级的明星,也不惜为她挥毫泼墨: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她善歌舞,晓

  • 古代御史台是什么机构(秦汉时期的御史台职能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御史台是什么机构

    监察制度: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从依靠天灾、天象到借助道德、制度,中国人一直在探索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监察就是其中最有力的方式之一,监察制度的建立与我国统一国家政权的形成相伴相随。早在夏、商、周时代,就已有监察活动的萌芽。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层面实行三公九

  • 八府巡抚包龙星是几品官员(八府巡抚是什么级别职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八府巡抚包龙星是几品

    很多人一定都看过周星驰的电影,其中有一部讲的是一个九品芝麻官的电影,叫做《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主人公包龙星在向皇帝申请重新审理秦小莲的案件的时候,皇帝将包龙星封为了八府巡按,包龙星的排场瞬间就和之前不一样了。那么这个“八府巡按”在古代到底是多大的官呢? 这部电影的整个设定背景在清朝,

  • 三殿三阁大学士排名(清朝殿阁和文渊阁大学士是什么官)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殿三阁大学士排名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清朝宣告灭亡,被称为晚清七十年。晚清七十年,出现了不少力挽狂澜的中兴名臣。其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4人,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那么,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中,谁的官职最大,爵位最高,谥号最尊?一、官职曾国藩做过的最高官职是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