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朝知府是几品官职(清代知府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清朝知府是几品官职(清代知府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834 更新时间:2024/1/16 14:12:50

清代的知府是多大的官,知府衙门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员配置?因为短短的几句话并不能说清楚,所以本就来仔细说一说清代的知府和知府衙门,主要分为三大块内容。

一、府的设立

自唐代始,便于京都之所在地设“府”,其都督所在州亦称府,为县以上的行政区。至宋代,以州升府之地渐多,府才确定为县级以上之行政区,而原设立州则降与县同,皆隶属于府。

清沿明制,各省下分设府,为承上下之行政机构,在司、道的领导下,辖以州、县。

清代府的设置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有一个增改裁并的过程。按《光绪会典》卷四的记载,全国共设府一百八十五个,

即:奉天府尹属二、吉林将军属二、直隶省十、山东省十、山西省九、江苏省八、安徽省八、江西省十三、福建省九、浙江省十一、湖北省十、湖南省九、陕西省七、甘肃省八、新疆属二、四川省十二、广东省九、广西省十一、云南省十四、贵州省十二。

若是加上台湾省三府,则共设府一百八十八个。至光绪、宣统年间,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建省,四川、云南改土归流,则全国除台湾未计外,设府已增至二百十五个。

二、知府及其佐贰官

清代于各府设知府一人,为府的地方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秩从四品(初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

按清代官制,各省知府例由京察一等记名之翰林院侍读、侍讲等,内阁侍读、给事中、御史及各部、理藩院郎中、员外郎,顺天府、奉天府治中、盐运使司运同、府同知、直隶州知州升任。知府例应升各省盐运使及各省道员。

清代定制,将全国各府按“繁”、“难”、“疲”、“冲”四字分定等级,化为“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

各府按缺定“请旨缺”、“题报缺”、“调补缺”、“留补缺”。各应升、应补之官员,亦按其考核等第,分缺拟补。

知府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等一切皆为职掌。知府的佐贰官有通知和通判。

我国封建社会,凡主管一事而不受予正官之名者,则称之为“知某事”,此制度始于宋太祖,时宋太祖为杜藩镇之弊而派朝臣赴各州以代刺史,名为知州。后相沿此习,以府之主管官为知府,其副者称“同知”,为知府之佐贰。

通判与同知二字意义相近,宋代初设通判时,名为副职,实际上职权与知州、知府无别。明代于府下设通判,与同知共为府之佐贰,清代亦如此。

清制,府同知、通判分为两种,一种为府的辅佐官,由同知与通判分理府内之政务;一种是分派专管地方之同知、通判。

凡隶于省的,为各省直隶厅长官,职如各府、各直隶州之制;隶于府的,为一般散厅的长官,职如县,而品级相同。

府同知为正五品官,在公文上称“丞”,尊称“司马”,外府通判为正六品官,尊称“别驾”。

府同知、通判的设置情况并非定例,一般遵循量事置员,一般的府设一二人或三四人,事简的则不设,分掌粮运、督捕、海防、江防、水利等事。

按《光绪会典》记载,清代共设府佐贰之同知一百一十人、通判八十八人。其中,地方同知共八十九人,理事同知二十一人。地方通判共八十三人,理事通判五人,仅直隶、山东、甘肃各一人,顺天二人。

三、知府衙门

知府衙门的内部组织机构一般由府堂及经历、司狱和照磨等司组成,各依府之繁简而置。

1,府堂

府堂为知府衙门内一个综合性的办事机构,实际上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具体办事,直接为知府服务,置典吏若干人承办。

2,经历司

经历司是知府衙门内掌管出纳文移诸事的机构,设经历一人,秩正八品。清代于各府共设经历一百六十七人。府经历司尚有设知事者,其职掌同经历,秩正九品。清设府知事共为十人。

3,照磨所

照磨所是知府衙门内掌勘磨卷宗等事的机构,设照磨一人,秩从九品,清代共设府照磨二十五缺。

4,司狱司

司狱司为知府衙门内掌理狱囚诸事的机构,设司狱一人,秩从九品,清代共设司狱二十五缺。

此外,清代于江苏江宁府设检校一人,亦为知府之属官,办理衙门内检校文书之事,品秩未入流。

除了上述知府衙署之办事机构及职官外,府之所属机构还有:府宣课司、府税课司、府仓、茶引批验所、府驿、府医学、阴阳学、僧纲司及道纪司,分别管理税收、仓储、僧道等事务。

清朝地方官每三年一次考核,决定他们的仕途。对知县而言,它的级别虽低,能够升迁的途径却不少。

如果升任京官,可以担任六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中书科中书、通政司经历、銮仪卫经历、兵马司正指挥。

如果升任地方官,也有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府同知、直隶州知州、知州、盐运司运副、外省通判、知府。

对于知县而言,能够直接提拔为知府,肯定是个不错的选择。知府是朝廷中层官员,位居四品,将来升迁后,可以得到更多磨砺的机会。

清朝行政区又是省府州县为级别划分,知县跟知府,本就属于上下级关系。由知县升迁知府,本是顺理成章。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却是困难重重,受多种因素影响。

虽然全国知县以相同标准考核,可知县辖区不同,对考核结果和仕途升迁,有较大影响。清朝将地方州县划为“冲、难、疲、繁”四种情况。

字数评价越多,越难治理,朝廷委派到当地任职的官员也越优秀。地方州县如果得到四个字评价的,当地官职被称为“最要缺”;三个字评价的,属于“要缺”;两字评价的,属于“中缺”;一字或无字,则是“简缺”。

“要缺”或“最要缺”的知县职位,常常是地方督抚从同级“简缺”知县中选拔出来。如果不是平级调动,对于“要缺”或“最要缺”的知县,地方督抚还要上报朝廷。

换句话说,对于“简缺”的知县来说,即便政绩考核合格,也不一定会直接升任知府。可能会调到“要缺”继续担任知县,同级调动。如果是在“要缺”或“最要缺”磨砺过的知县,直接选拔几率更大一些。

所以,这种情况下,并非每一个政绩考核优秀的知县,都能直接提拔为知府。有可能调任其他州县继续历练。除了辖区,知县的出身也极为重要。

选拔知府的时候,非常看重是否科举出身。选拔知县时,科举中有进士、举人,非科举中有买官、父辈荫封、保举的情况。

选拔知县时,要求稍宽。知府选拔,却极为严格。清朝时,知府来源主要有三种。一种由六部堂官和外省督抚举荐。

以举荐方式选官,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这种方式可以增加人才选拔渠道。与此同时,清朝也有规例,各省首府的知府,要求科举正途出身。

如果被保举的人不是科举出身,又发现有贪酷劣迹,保举者会被连降三级。除保举外,知府的选拔来源就是从现有官员中挑选。

一般而言,京官的机会更多。京官只要获得一等评价的考核,就有资格被选派知府。当然,想要获得一等评价并不容易,京官必须在守廉、才长、勤政、年富力强、称职五个方面都获得好评,才可以外放知府。

那些获得三等评价,也就是得到勤于政事,奉公廉洁,但才干平庸的京官,不得外放知府。

知府职位承接州县和督抚,位置独特,极为重要。清朝的时候,常常把有能力的官员调任知府,把能力一般的官员调任京官。

就是想把地方治理好,不要发生动乱。对于其他官员来说,他们想要获得知府职位,就要熬资历,逐步得到升迁。

这也是大部分知县的仕途。在没有得到保举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最常见。这个过程,主要按照官员领取俸禄的年限和科举考试的名字进行提拔。

也就是说,如果有科举出身的知县,会更容易担任知府。当然,出身对清朝官员而言,也并非绝对,只是概率大小问题。

雍正时期的卫,他靠花钱买官获得官职,没有参加科举,连秀才都不是。但是,他在上任后,能帮雍正解决问题,而且又忠心耿耿,不搞结党营私的事情。

所以,雍正对他十分信任,一路提拔到总督,尚书的职位。总督尚且可以不看出身,更况级别更低的知府。

其实,对知县而言,想要直接提拔为知府,获得资格仅是第一步,还要看知府职位是否有空缺。知府职位数量远比知县低。

清朝为控制官职冗余,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获得实际官职。而且,知府职位,又大多由皇帝亲自任免。光绪二十五年,清朝以皇帝名义任免100位知府。

按照《光绪会典》记载,当时知府有188人。可见知府的任免权力,主要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是清朝的惯例,雍正每次任免知府的时候,都会把他们叫来亲自问话,看看他们的才干品行,将来升迁罢黜作为标准。

所以对于知县来说,他们如果能够得到赏识,也有可能被皇帝直接提拔任用,不需要走常规路线。

当然,这个可能性很低。因为知县官阶过低,一般没有机会跟皇帝直接交流,皇帝也没什么机会认识他们,更谈不上赏识提拔。

更多文章

  • 中国白酒四大泰斗人物(中国酒界泰斗秦含章先生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白酒四大泰斗人物

    中国白酒从建国后发展到今天,早已进入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数千年的酒文化,传承至今,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白酒文化。十二大香型、十七大名酒,以及地方数不清的白酒品牌,中国白酒界进入了无比繁盛的时代。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曾经在数十载的白酒发展最为艰难的时候,曾有这么一批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中国白酒

  • 1660年明朝大爆炸事件究竟怎么回事(天启大爆炸之谜)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大爆炸事件

    有一点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明末火药厂事故其实是相当频繁:崇祯七年“庚申,王恭厂火药灾,伤毙数千人。”崇祯十一年六月初二发生的安民厂大爆炸连西直门城墙都受到波及被炸塌,史载:“都城十余里内,觉地轴摇撼不已,若地震。不久,轰雷一声起天半,屋瓦碎裂,梁尘飞扬,西北隅白云滃郁,弥漫亘空,中夹苍黄黑子,旋转云际

  • 演过皇帝的男演员有哪些人(演过帝王的老戏骨演员大全)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演过皇帝的男演员

    废话不多说,排名以笔者多年经验为标准,排名分先后。焦晃排在第一位的这老爷子焦晃,绝对是表演艺术家。演技和人品都没得说,《雍正王朝》扮演康熙一角,把一个满腹忧患、不怒自威的老皇帝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仅此一个角色,足矣!陈宝国陈宝国,《大明王朝1566》对陈宝国饰演 的嘉靖皇帝记忆湛为深刻,到现在为止,

  • 唐朝爵位等级排列(唐朝爵位官位和封号从小到大排列)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爵位等级排列

    封爵制主要兴起于唐朝,一般来说,亲王和郡王都属于王爵的一种。亲王是与皇帝的血缘关系更加密切的宗室成员,而郡王大多数都是皇上的宗室子弟,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异姓的功臣勋贵。对于唐代的封爵制度,曾有不少的学者对此进行探讨,然而近年来,对于唐朝的封爵制,学术界又产生了新的探讨形式。比如:有些学者开始探讨

  • 历史上刘墉的老婆是格格吗(刘墉妻子和皇上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上刘墉的老婆

    清朝乾隆年间的“刘罗锅儿”是人们理想中的清官。“刘罗锅儿”本名刘庸,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

  • 朱元璋为什么杀傅友德(傅友德被朱元璋赐死的真实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为什么杀傅友德

    人物档案姓名:傅友德谥号:武靖所处朝代:明朝出生地:砀山出生时间:不详去世时间:1394年职业:颍国公、太子太师信仰:道家封爵:颍川侯、颍国公追封:丽江王主要成就:第二次北伐平定甘肃、平四川取贵州 下云南傅友德是中国明朝时期著名武将,早年跟随明太祖朱元璋一起征战天下,辅佐朱元璋建立不世伟业,成为明朝

  • 香蜜沉沉烬如霜的扑哧君真实身份(彦佑是一条青蛇)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扑哧君真实身份

    由杨紫、邓伦、陈钰琪、罗云熙等人主演的仙侠剧《香蜜沉沉烬如霜》最近几集把网友们虐惨了,润玉叛变夺位,锦觅一刀将旭凤刺杀,天界整个都变了,所有人都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哪怕是润玉自己成功登上了帝位都依然每天怀念旭凤,就更不用说锦觅了。还有一个人,自从天界大变后就再也没有现过身,那就是被很多人圈粉的月下

  • 方孝孺被灭十族真实吗(十族的历史真相与因果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方孝孺被灭十族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现在提起方孝孺,首先想到的,却是他被诛十族。传说,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靖难”进京后,文武百官多投降燕王。朱棣欲用方孝孺草拟即位诏书,而方孝孺拒不投降,而后被施以凌迟,诛十族,共计873人。传说中着力突出了朱棣的残暴,还有方孝孺的冷血无情,

  • 菩提祖师第二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后来为什么没有再出现)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菩提祖师第二次出现

    孙悟空的师父是菩提祖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菩提祖师见到悟空的第一面,却没有想着传授他法术,而是反复询问悟空的来历。可能有些读者要产生怀疑了,菩提祖师不是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吗,为何还要询问一个已知的问题,他去探寻一下悟空的来历不就可以了吗?会产生这个疑问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悟空离开菩提学院之前,菩提祖

  • 明朝朱元璋有多少儿子女儿(有几个是和马皇后生的孩子)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有多少儿子女儿

    朱元璋是历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让他一步一步成为皇帝之后,便鼓励后代生育。而他自己也有26个儿子与十六个女儿,后来到了明朝末期的时候,他们朱氏皇族的自身大概有了近百万人。如果他们明朝能再存在个几百年,光皇子皇孙就会占到全国人口的大半。皇室尊贵无比,但人数不多,为何明末皇室人口数量庞大?朱元璋的父亲曾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