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代三大才子是谁(解缙、杨慎、徐渭有什么特殊才能)

明代三大才子是谁(解缙、杨慎、徐渭有什么特殊才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189 更新时间:2024/1/14 3:35:48

明朝三大才子都有谁,为什么唐伯虎都无法入选?

何为才子?是风流花丛,还是寄情山水?是作诗吟赋,还是泼墨挥毫?是,我们心中那个潇洒又悲戚的唐伯虎,还是另有其人?

唐伯虎当然是一大才子。明代成化、正德年间,吴中地区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祯卿四人,因能文和善书画而闻名于世。

人们将唐伯虎视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称颂他的画作,赞誉他的书法,也对他的轶事津津乐道。

只是,这样的文人唐伯虎,虽文艺之才才高八斗,美名远扬,却并不满足被选入“明朝三大才子“的标准。

只因能被纳入三大才子的“才“,并非简简单单的文艺之才,而是学富五车,博闻强识的博学之才。

代表明朝士人学识渊博、影响深远、贡献卓越的三位才子,分别是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大明殚精竭虑的忠臣解缙

正德至嘉靖年间仕途不顺却坚毅无比的杨慎,以及正德至万历年间命途坎坷却集大成的徐渭

1、解缙

解缙,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解缙的存在,大概可称作是,立大明士人之标杆。他和自古以来的众多才子一样,生于书香世家,早早便有了“神童“的头衔。

洪武二年(1369)才出生的他,在洪武二十年(1387)便在乡试中夺得解元之位。

次年,他和长兄解纶、妹夫黄金华一起金榜题名。而这,便是解缙成为明朝举足轻重之人的开端。

在进士及第的一年里,解缙就凭借才学得到朱元璋的青眼,从庶吉士一路升至翰林学士。朱元璋对解缙有多喜爱呢?

他曾特意对解缙言明:“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这份鼓励无疑给了解缙动力,随后他万言书也上了,《太平十策》也献了,在朝中的声誉自然而然的也立起来了。

不过解缙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欣赏他,所以对他要求更加严格,认为他还需多作沉淀,故将解缙遣回家。

这段被“冷落“的岁月长达八年。这八年间,解缙无法参与官事,只得在家校对《元史》,补写《宋书》,修撰《礼记》……

只可惜解缙还未达到让朱元璋满意的地步,老朱便溘然长逝。随即即位的明惠帝朱允炆又听信谗言,让解缙在政坛更加举步维艰。

直到建文四年(1402),解缙才在礼部侍郎董伦的帮助下回到京师。而到了年底十一月,解缙就坐上了内阁首辅之位,向世人证明自己这几年的积淀确实卓有成效。

那解缙有多博学呢?他在朱棣登基后成了翰林侍读,之后又进入文渊阁。《太祖实录》、《列女传》,乃至《永乐大典》,解缙都是主编。

永乐二年(1404),在正式建立内阁制之后,解缙还再度坐上内阁首辅之位。能写天下事,亦能管天下事,尊解缙是明代博学才子的前三甲,便是自然。

2、杨慎

而杨慎,时人称之“无书不读“。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

他也出身于书香门第,且是正德六年(1511年)的状元,起步颇高。只是到了嘉靖三年(1524),他却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至云南。

杨慎的发配,比当初解缙的八年要严重的多,他在云南一带一待就是三十余年。

三十多年间,杨慎把手边能看的书都读了,把他能研究的儒学观点都研究了,把他想写的东西也写了个七七八八。

约2300首诗,无数涉及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多方面的著作,这便是他留给后世的财富。

“三大才子之首“,也只有博学如杨慎,才担得起这个名号。

3、徐渭

而徐渭,他的身份也很多样。诗文他作,书画他作,戏曲他作,就连沙场,也有他的身影。徐渭曾是明代抗倭能人胡宗宪的幕僚,忠心耿耿,在胡宗宪被捕后多次企图自杀。

在早年经历了一番磨难之后,他南游金陵,北走上谷(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境内),看天地,书人生。也是因为有徐渭,才有了“泼墨大写意“画派和“青藤画派“。

正是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和军事家的多重身份,最终让他拥有了“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荣耀。这也算是对他,坎坷一生的一点弥补吧。

与解缙、杨慎和徐渭相比,唐伯虎虽然现在名声更大,但在明代,在社会影响力和涉及领域的广度上而言,唐伯虎是要逊色一些的。

故而在以“广博“为标尺的排行下,唐伯虎最终没能名列三大才子之中。况且,他们四人都很值得尊敬,又何必一定要给排个高低呢?

标签: 解缙杨慎徐渭才子特殊明代什么

更多文章

  • 陈晓为什么喜欢陈妍希的原因(陈晓跟陈妍希是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陈妍希,陈晓跟,原因,关系,喜欢,为什么

    陈晓这样的“宅男怪咖”,为什么会喜欢上陈妍希?陈晓一直以来在他的同学朋友中被称为“怪咖”,怎么个怪呢?他在上中戏的时候,十分孤僻不合群,上课的时候,别人都是扎堆凑热闹,他永远选择坐在教室里最角落的位置。他的室友爆料,大学三年,大部分时间陈晓宁愿在寝室里吃馒头配咸菜,也不愿意去食堂,原因居然是不想碰到

  • 我国的植树节是几月几日(植树节为什么定在3月12日)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植树节,12日,几日,我国,3月,为什么

    在每年的3月12日,全国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植树活动。那么,为什么要把植树节定在每年的3月12日呢?原来,植树节还和一位伟人有关,他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民族英雄,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现中山市)翠亨村一户农民家庭。在他十二岁的时候,跟随母亲赴檀香山

  • 葬花吟原文及分析(​林黛玉的《葬花吟》歌词解读)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葬花,原文,​林黛玉,歌词,解读,分析

    红楼梦:黛玉的葬花吟细思极恐,看它到底预示了什么?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其说是一个小女人自怨自艾的感伤之语,倒不如说是整个贾府的命运预言。其中的寓意与禅意,也只有宝玉听懂了悟透了。这远比宝钗的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更锥心刺骨,更痛彻心腑。也正是黛玉的那首葬花吟,让宝玉再次萌生了跳出红尘的念头。1、

  • 与君初相识恰似故人归剧情介绍(改编自小说《驭鲛记》)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君初,故人,剧情,恰似,改编,驭鲛,相识,小说,介绍

    《恰似故人归》:三处虐心情节,“鲛人开尾”排在第一!电视剧《与君初相识》和下半部《恰似故人归》是改编自小说《驭鲛记》。尽管小说的最后男女主角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中间很多情节还是非常虐心,下面就说一说书中最虐心的三处情节。一、长意开尾纪云禾与长意两个人,经过了在十方阵中的深入接触之后,感情更进了一

  •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北宋沈括(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笔谈,梦溪,科学技术,沈括,著作,作者,中国,北宋,古代,重要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这部书大约成书于1086年至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

  • 余华《活着》心得感悟(活着里最经典的22句话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余华,盘点,感悟,心得,经典,22

    余华《活着》里最经典的22句话,句句扎心,一语警醒梦中人!《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他的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

  • 四书五经的五经是哪五经(具体指的是哪几本书)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四书五经,具体

    “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几本书?“四书五经”,实际上为“四书”和“五经”的统称,是古代儒家学子研学的著作。其中,“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而“五经”则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这个称谓,起始于宋朝。当时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儒学

  • 韩国请回答1988好看吗(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电视剧,内容,回答,韩国,好看,什么,1988

    韩国最好看的电视剧莫过于《请回答1988》,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想看过韩国电视剧的人都会说,韩国影视剧无非就是:爱情、绝症和现实,确实韩国的影视剧基本上都是这些主题。但是有一部电视剧确实有点区别,而且是所有电视剧里面最好看的,那就是《请回答1988》!我想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基本上都是年龄有30左右了

  • 电视剧琅琊榜好看吗(古装权谋剧琅琊榜豆瓣评分高)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剧琅琊榜,古装权,评分,电视剧,好看,豆瓣

    豆瓣评分9.3,4年后观众还在重刷,《琅琊榜》为何能够封神?杨文军导演,罗晋、李一桐、黄志忠、张志坚等主演的电视剧《鹤唳华亭》,于2019年11月12日半夜突然播出。目前会员放出6集,豆瓣开分7.7,成绩还算不错。《鹤唳华亭》类型上是一部古装权谋剧,自然免不了《琅琊榜》进行比较。以《鹤唳华亭》目前的

  • 关于黄河的诗句古诗大全(六首描写黄河的京瓷诗词及解析)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京瓷,黄河,古诗,诗词,诗句,解析,大全,描写,关于

    六首古诗词中的黄河,首首大气磅礴!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亦是古今艺术家最常表达的艺术母题之一。人们常说“黄河难画”,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条黄河。说到黄河,脑海中浮现的第一首诗大概就是这首了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闭上眼,仿佛看到一群儿童摇头晃脑的吟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