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夏商西周阶段特征?
夏朝:
前2070年,禹----前1600,桀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朝:
前1600年,汤----前1046,纣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西周:
前1046年,文王---前771,幽王镐京(今西安西)
1、夏朝的制度及其特点: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3)但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
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
但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
如最高统治者称为“后”(当初的意思是生育,亦有祖先的意思),以祖宗的身份来号令各个部族,行使统治权力。
2、商朝的制度及其特点:
(1)内服与外服制度
(2)商王依靠武力和神权来强化王权
(1)内服与外服制度
“服”:本意指服事天子。
内服、外服:指不同部族活动的区域。
内服:是指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
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内外服关系:不太牢固的臣服和贡纳(因为征战)关系,不完全等同于后世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2)商王还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
3、西周制度及其特点: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了殷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A、分封制(封邦建国):
(1)目的:为巩固周朝的政权和统治
(2)受封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原先的附属国等
(3)权力与义务:权力-诸侯建立诸侯国(土地、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义务-诸侯要服从、朝觐、纳贡、出征.
(4)评价:积极:(1)对统治:建立新国,疆域扩大。
天下共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统治加强
层层分封,形成上下尊卑等级序列。
(2)对文明:传承与发展。
局限:易割据。(地方独立、血缘松弛)
小结:西周的分封制有何特点?
1.分封的前提条件是周王室的强大。
2.分封的标准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主。
3.分封导致地方建立了有实权的国家(诸侯国)。
4.臣属关系更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相对更密切
5.层层分封而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史前七个阶段?
1.史前时期
特征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2.夏商周时期
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3.秦汉时期
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5.隋唐时期
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6.辽宋夏金元时期
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7.明清时期
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高中历史古代史必背时间点?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史】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0月1日到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改革开放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2年中国十二大“特色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年邓小平讲话,加快改革开放的“南方谈话”
1992年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7年香港回归
1999年澳门回归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中国古代史东汉散文有什么特征?
1.西汉初政论散文取得很高成就,特点有:(1)适合当时政治需要,目的在于巩固当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2)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作者有着强烈的时代感,文章感情充沛。(3)受战国学术风气的影响,重视修饰渲染,有纵横家遗风。总之,西汉政论散文继承先秦散文优良传统,研究现实政治问题,文风纵横驰骋,意气风发,颇有战国纵横家气息。
中国古代史可分为哪6个阶段?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和封建社会。
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对中国古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
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庭纺织业和家畜饲养业为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4、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5、农业生产中心的不断南移:魏晋南北朝农业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进一步南移,到宋朝南移历程结束
6、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精耕细作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技术进步,世界领先。
2、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官营手工业工艺发达,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4、家庭手工业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紧密结合,是中国手工业的主体部分。一方面,家庭手工业促成中国小农经济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家庭手工业阻碍了市场的扩大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5、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在明朝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6、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1)政治因素:
①国家的政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发展。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
②政府的商业政策。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长期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朝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南宋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带来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如政府征收货币地租的财政政策,促进了农副产品流入市场。
(2)经济因素:
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构成的自然经济则阻碍商业的发展。
②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秦朝的驰道、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元朝大运河的疏浚,都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hfluan
③货币和交易手段的发展状况。货币的统一,飞钱和柜坊、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1)商业的规模和商品的种类。
(2)商人的地位和商人的组织。
(3)商业与政府的关系。
(4)商品交易场所的变化。如草市、城市商业区域的变化、专业城镇的出现。
(5)交易手段和货币的发展。如纸币的出现和柜坊的出现等。
(6)商业税在税收中的比重。
(7)重要的商业城市和外贸港口。
3、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
(2)与农业、手工业联系紧密联系,发展相辅相成。
(3)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形态的主导地位。
(4)古代商业的发展是在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前提下取得的,商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控制色彩浓厚;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政府对商业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5)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明清时期,政府厉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四、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1、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的组织和支持为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经济上,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教育上,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4、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及频繁的中外往来,有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5、主观上,各个历史时期,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刻苦专研。
6、传承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
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历史意义及认识:
1、对中国: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由于自然经济的强大,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并未让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对欧洲:
(1)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加速了欧洲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欧洲社会转型的根源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hfluan
(2)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3)指南针帮助西欧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4)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认识:
(1)科技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科技发展反过来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2)科技能否充分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取决于社会环境。
六、16世纪后中国没能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1、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有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后期又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和文化专制阻碍了科技发展。
总之,日益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七、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
1、来源:中国古代科技来源于生产实践,近代自然科学来源于科学实验。
2、研究领域:中国古代科技侧重于应用型领域,近代自然科学侧重于天文学等理论领域。
3、研究方法:中国古代科技侧重于总结经验,近代自然科学侧重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
4、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中国古代科技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近代自然科学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
5、历史作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了中国的农耕文明,近代自然科学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生产的长足发展。
江苏高中历史现阶段教材安排?
现在江苏高中历史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文理科高一的都一样,不过分科之后文科的同学要多学两本选修内容,一本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本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国当代设计不同阶段的特征?
现代艺术的瓦解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这个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
发展:可以把西方现代艺术看成是一座大厦。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建造这所大厦的原理,是科学和理性。
这是西方数百年来的思想文化核心,也是我们这里比较缺乏的东西,西方人凭借这些在技术和社会管理方面取得飞速进步;
但也带来局限,是抑制生命的部分活力,比如男女相悦离不开自然的吸引力,如果只从职位、收入、门第角度考虑和计算,理性态度是有了,但感情会受影响。
所以,在涉及人类情感和性灵的地方,不能只听科学的。
特点:现代艺术的创作,与科学思想密不可分,结构主义与立体派,工业技术思想与未来派、风格派,机械制造形式与达达派的机械图纸绘画,弗洛伊德的释梦学说与超现实主义,还有以理性手法表达非理性的抽象表现主义
中国现代史阶段划分及特征?
中国现代史,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点,这标志着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可以继续划分:
1919年-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1927年-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或叫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37年-1945年,为抗日战争时期。
1945年-1949年,为解放战争时期。
宋代阶段特征?
一、政治方面: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二、经济方面: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农业: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三、文化方面:
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
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