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的历史:中国人何时开始用厕纸?
在元代以前,中国人并不惯用厕纸……普遍使用厕纸的习惯从蒙古人入侵后才开始
原文《颜氏家训》: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
集解:“秽用,颜本、朱本及小学引作「他用」,他用,如覆瓿、当薪、糊窗之类。卢文曰:「秽,亵也。」”
始倡此条所云‘秽用’等于‘厕纸用’的人是李约瑟,此公于古史材料多有发明,往往只是二三路的材料,天马行空的想象而已(曾说过中国古代发明了机器人)
实则以材料看来,唐朝及以前中国人偶用废纸并非无据,只是此处的秽用实在不可说死成厕纸罢了。
中国人吃凉粉的历史?
在四川,关于凉粉的发明是这样传说的.川北晾粉是清末问世的。当时,原四川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禄,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他的凉粉制作精细,从磨粉搅制到调料、配味都有独到之处,行人品尝后无不称道,谢凉粉便有了名气。
其后,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凉粉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他选用新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制火侯、所作凉粉质细柔嫩,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
不久,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川北凉粉”也不胫而走。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凉粉店都仍以“川北凉粉”为招牌,生意兴隆,火爆不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生前回南充视察工作时,就曾特意品尝了川北凉粉。
而在承德一带,关于凉粉的传说又有所不同.。据记载,承德一带居民食用凉粉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有一段故事是这样的,咸丰10年,英法联军炮轰大沽口,咸丰帝仓惶出逃,来到承德避暑山庄后,就常吃宫外的凉粉。
至今承德还流传着这样一人故事:一天,咸丰帝在湖边乘凉,听到宫外有人叫卖:“酸、咸、麻、辣、香,解暑赛冰凉,若要吃一碗,犹如进天堂。”咸丰从太监处得知是卖凉粉的,很想尝尝。于是换了便服出宫,只见卖凉粉的周围一群人吃得正香,便也要了一碗。
吃完后,只觉得凉爽可口,味道极佳,于是又添了一碗。吃完转身走时,卖凉粉的道:“客爷您还没给我钱呢!”可皇帝身上向来不带银两,咸丰帝只好将身上马褂脱下,叫他第二天到避暑山庄门口换银子。
第二天卖凉粉的去后,咸丰帝赏了他三百多两纹银,并留他在宫中传授做凉粉的技艺。后来出宫后,怕再遇麻烦,便带一家老小回了山东老家。之后他的徒弟继承了他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在广州,也有很多关于凉粉的传说。据传说,凉粉是清朝咸丰年间一个叫做"大只威"的人发明的,"大只威"在西关开凉茶铺,也常卖一种叫凉粉草的药,并教人用凉粉草煲粉葛,医治咽干咽痛、暑天烦渴。
后来又因为小孩都不太喜欢喝药,于是他就用凉粉草合葛粉调煮,再冷冻成糕,吃时再拌上糖胶,取其名曰"凉粉糕"。果然,小孩都十分喜欢吃此凉粉糕,这样既可治病保健,又可作甜品食用,真是两全其美。后来,这个方法很快就在广州流传开去,无论凉茶铺还是甜品店都制作售卖这种凉粉糕了。
总之关于凉粉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这也看出来,全国各地的人们都非常喜欢凉粉,而且都溶入了自己的饮食文化之中。看来,小小凉粉还是很有人缘的
中国人吃猪油的历史?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吃猪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商周以前。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商周王朝,菜谱里已然有了猪油的存在。老祖宗们吃了两千多年的食物,怎么到如今就成为了不健康食物的代表呢?
事实上,一些女性不吃猪油,起初倒也不是和健康有关,而是猪油给人一种油腻腻的感觉,加上脂肪含量高,吃了容易发胖,对身材较为珍惜的女性就不喜欢吃了。因为脂肪含量高,各种和此相关的危害,也被贴在了猪油上,使得猪油一直被“冤枉”,也让女性错过了养生保健的佳品。
说猪油养生保健,并非空穴来风,英国的权威节目BBC就把猪油列为世界健康食物的前十。而早在明朝时期,李时珍也记载过猪油的作用,说其“利肠胃、散宿血、润肺”等。
适当吃猪油,对脾胃是有好处的。女人到了冬季易怕冷,稍有不注意,身体内的寒湿会很多,寒湿多了,脾胃就容易伤了。猪油性甘,甘性的食物多能补益脾胃,类似马铃薯、茭白等皆是甘性食物,对脾胃就有好处,而猪油也是如此。另外,纯正的猪油熬制出来,色泽浓白,如同豆浆一般,能激发人的食欲,这对脾胃也是很好的。
中国人养鹦鹉的历史?
古代妇女饲养的最常见的宠物是鹦鹉。唐人朱庆余有一首《宫中词》诗:“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就是写宫女们在自己养的鹦鹉面前不敢随意说话。
唐罗隐又有“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之句。
西汉刘向所著《淮南子》就有提到:“鹦鹉能言,而不可使长言。”
中国人喝牛奶的历史?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随着畜牧业发达,人们学会了喝牛奶。从商代以前的古文字来看,早就有“乳”和“酪”等文字记载。千百年来,中国人一边喝着奶,一边研究牛奶的品位、性质、加工、应用等各个方面,形成了“牛奶文化”现象。
早在汉代,人们就知道陕西一带的黄牛奶的味道最好,其次是河南黄牛奶和山西黄牛奶。
中国人吃鱼头的历史?
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七,顺德均安某村举行一年一度的“主帅公出游”,主帅公即大太公,主帅公出游即太公出游。是日,全村男女老幼穿着整齐,敲锣打鼓,一派喜气洋洋之景象。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着主帅公的神位绕村巡游一圈,而年过六十之男性长者更穿长袍带礼帽,手持刀枪剑戟护卫“太公”出游。游毕,众人在村中大祠堂聚餐,筵开百席,其中以鱼头为主菜,分八味“天麻鱼头”、“花雕鱼头”、“鱼头猪脑”、“南瓜鱼头”、“豉汁蒸鱼头”、“头菜蒸鱼头”、“川芎白芷鱼头”、“煎鱼头”。八款鱼头上桌之后,香气扑鼻,令人食指大动。众人酒酣耳热之际,“主帅公出游”活动达至高潮。“太公鱼头”选用之鱼头是大头鱼的头。大头鱼,亦称大鱼,学名为鳙鱼,是四大家鱼之一,多在鱼塘养殖。与其它家鱼相比,大头鱼除了“一个头两个大”外,口部无齿,天生就是用来打边炉的鱼头。鱼头的好吃,完全在于一个“滑”字,丰富的胶质之外,还带有一定的骨感。至于骨感存在的目的,也是为了反衬这个“滑”字。大头鱼的脂肪含量很高,约占全身的三分之一,因此本身就够滑。不过,为了于“骨”之外再添上“软”的快感,最终到达“软滑”的美妙境界,就必须要在鱼头的同时,再添上一份猪脑,于是便有了“鱼头猪脑”。猪脑异常鲜美,本身也有一点腥,其与鱼头“腥腥相惜”起来,味道竟十分融洽。“天麻鱼头”与“鱼头猪脑”,皆为民间药膳验方。有平肝火、定惊、止头痛,以及行气活血之功效,对于眼黑肢麻,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症,更有显效。“川芎白芷鱼头”,川芎的药性通血管,去头风;白芷驱风散寒。此菜有舒筋活络,强身健体之功效。尤其对妇女头晕目眩,气血不足有显著之功效。更令人欣喜的是,吃鱼头可以美容。谁说不是呢?一张素面正对着那口蒸腾的火锅,端的是药材蒸脸啊!“鱼头猪脑”:为民间药膳验方,有平肝火、定惊、止头痛,以及活气血的功效,更益于有眼黑肢麻、神经衰弱、高血压症状者进补。猪脑鲜美,本身有一点腥味,与鱼头“惺惺相惜”,味道竟也十分融洽。“川芎白芷鱼头”:主料为鱼头、川、白芷等,味道鲜美,有利于通血管,驱风寒舒筋活络,更有益於头晕目眩,气血不足的女士进补。花雕浸鱼头”:爱酒之士必选,花雕的酒香渗进鱼头里,今人回味无穷。汤也可当酒来喝。“古法蒸鱼头”:用新鲜沙姜作调味料,以荷叶垫底。蒸出来的鱼头清香扑鼻,不带一点腥味煎局鱼头”:传统顺德菜,最考厨师的功力。煎出来的鱼头呈金黄状,香脆可口,为下酒的好菜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库尔勒香梨的历史?
库尔勒香梨属新疆梨种(Pyrussinkiangensisyu),维吾尔语名乃西米提或乃西普提。原产于新疆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等地,至今已有1300年的栽培历史,为古老地方优良品种。
蒜香鸡的历史
蒜香鸡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976年在位)年轻的时候是一个风流人物,吃喝玩乐、舞枪弄棒无所不能。
有一天,赵匡胤在河水中畅游后,觉得浑身轻松,头脑清晰。于是,信步来到岸边一个最要好的棋友陈平家。两人二话不说,摆开战场就开杀起来,从中午一直下到掌灯时分仍不分胜负。赵匡胤推开棋盘,抬腿就要走,陈平哪里肯放,要留他吃饭,赵匡胤坚辞不肯,并说:“不胜你,我不在你这儿喝酒。”赵匡胤告辞离去。他本应向北走,可是,由于边走边思考着刚才的棋局,不知不觉又来到河边。
望着眼前平如镜面、泛着银光的河水,赵匡胤想,多好的良宵,何不到水中清醒头脑,再找陈平决一雌雄。想罢,他跃入水中,奋力向前游去,将到河心,突然,腿抽筋了,怎么也不听使唤。正在危急之时,只见一叶小舟由远驶来,赵匡胤赶紧呼救,驾舟的人听到喊声,迅速划舟过来将他救起。
赵匡胤被救之后,又回到陈平家,陈平一见笑着问:“胤兄,莫非你想起了什么新招数,这么快又转了回来找我?”赵匡胤向陈平诉说了刚才发生的事情,二人相视捧腹大笑。接着又摆开阵势战起来,这次赵匡胤果真赢了。于是,陈平赶紧命家人摆酒,一来为他压惊,二来祝他赢旗。酒过三巡又上来一个菜,赵匡胤吃得非常香,便问:“老弟,此菜唤作何名?”
“胤兄,此菜叫蒜炸鸡翅,是我家新来的厨师做的,做的不好,请多多包涵。”
“哪里哪里,做得太好吃了。只是……”赵匡胤放下酒杯继续说,“只是菜名不雅,我给改个名字如何?”
“那再好不过了,有劳您赐教了。”
赵匡胤说:“你说这鸡翅本身的味道就香,可是被另一种香抢了,让我在吃的时候,发现还有一种香是超越鸡翅本身的,那就是蒜,依我看,就叫‘蒜香鸡翅’吧,也许今后咋俩借助它的香味,双双起飞呢!”
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陈平当了大臣,此菜也被选入宫中,成为御菜之一
中国人寿营销历史?
中国人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49年10月20日的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所经办的人身保险业务。新中国建立刚刚20天,为迅速发展经济,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全国统一的保险机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下设人身保险室。
建国初期的人身保险业务有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两大类,强制保险主要是铁路、轮船、飞机旅客意外伤害保险,自愿保险则分为职工团体人身保险和简易人身保险两类。到1958年,共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1.41亿元,参加职工团体人身保险者达到300万人,参加简易人身保险者发展到180万人,对安定群众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1958年10月,国务院召开的西安财贸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国内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1959年,人身保险业务和其他国内保险业务一道进入全面停办状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会议纪要》,作出了“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定。11月,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中断了20年的国内保险业务正式宣告恢复,中国保险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在财产保险业务率先恢复的基础上,1982年,开始恢复办理人身保险业务。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1982年至1995年的13年间,人身保险业务以平均每年40%的速度递增。
1995年,我国第一部《保险法》诞生。1996年,根据《保险法》关于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分业经营的要求,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承继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全部人身保险业务和重组17家地方寿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成立,进入了专业化经营时代。
个人营销制度的引入和全面推行,促进了公司的快速发展。从1996年到1998年,营销队伍由4万多人发展到20万人,保费收入从192亿元增加到540亿元,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保险公司。
1999年3月,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成为国有独资的一级法人,直接隶属于国务院。至此,中国人寿正式独立登上中国金融保险市场的大舞台,为数亿中国人提供各种人身保险,承担着服务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
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重组设立以来,适应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开启了集团化发展的征程。
2003年,集团公司和寿险公司联合发起设立了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2006年,中国人寿新一届领导班子研究制定了“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集团化发展战略。2006年底,财险公司和养老险公司相继成立。同时,对海外公司、国寿投资公司、保险学院的改革工作也基本完成,一个集寿险、财险、企业年金、资产管理、实业投资、保险教育等业务于一体的我国最大的保险集团初具规模。
2007年1月9日,寿险公司在上海成功回归a股。自此,中国人寿成为我国首家境内外三地上市的金融保险企业。携a股回归的“王者之风”,中国人寿在“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发展战略之下,确立了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奋斗目标,明确了中国人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提出了全面提升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的战略要求。中国人寿又好又快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人用筷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
筷子起源于中国,古代叫箸也叫。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筷子古称箸,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在3000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