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哪个朝代历史最长久(中国哪个朝代历史最长久呢)

中国哪个朝代历史最长久(中国哪个朝代历史最长久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624 更新时间:2024/4/16 15:56:13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暗杀最疯狂?

这个很难界定,时间越早记录越少,给人的印象就没有那么强烈,现代咨询发达了,有什么消息就会迅速扩散,给人的印象就频繁一些

中国历史最太平的朝代?

应该算是汉朝(文景之治、汉武帝的鼎盛时期)和唐朝(唐太宗、武则天,一般把武则天统治时期算在唐朝、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至于百姓最富足应该是宋朝(因为宋朝时期商业发达,且经济重心南移,而这一时期宋朝基本上在南方)。

历史上哪个朝代最繁盛?

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当然是宋朝。

宋朝的繁荣得益于当时统治者的开明,首先从政策上来说,自宋太祖开始就实行重文轻武,此举虽然对军事上造成了一定负面的影响,但鼓励文教却使得宋朝的文化日益繁荣,催生了诸多科技发明。像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都是宋朝时期发明的

由于宋朝重文轻武,士大夫阶层奉行享乐主义,在在此种观念一下萌发了最早的娱乐场所,勾栏和瓦肆,娱乐也是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在当时生意红火的头牌,绝对称得上是价值千金。

除此之外,宋朝没有像之前的唐朝一样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甚至在广州等地开辟了专门通商口岸,与国外进行贸易,引进了大批的舶来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徙流动将这些东西带到各个地区,带动共同发展。

由于交易数量多,交易次数频繁,人们发明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时的经济交易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宋朝时期已经有了夜市,据史料记载,店铺门口往往悬挂旌旗,灯火通明,街上来往叫卖的小贩络绎不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朝首都开封,当时繁荣的市井生活。

繁荣的经济使得在江浙一带,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纺织业雇佣关系也开始渐渐有了雏形。

宋朝的繁荣不是某一领域一枝独秀,而是全面开花!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皇宫最漂亮最宏伟?

最宏伟肯定是秦始皇的阿房宫,相传:秦始皇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至死时也未把宫室住遍。由此可见阿房宫的宏伟。每个朝代的宫殿应该都很漂亮。因为每一位开国皇帝为了体现国家的富强都会用最好的材料,聘用最好的工匠来修建,所以古代的皇宫应该都很漂亮!!

历史上哪个朝代皇子最幸福?

爱新觉罗胤是康熙皇帝最小的一个儿子,康熙皇帝63岁才生了他,我们佩服康熙的同时,也羡慕胤,因为他可以算是清朝最幸福的皇子,康熙一生有30多个儿子,所以争权夺利非常严重,尤其是对皇位的争夺。

胤出生时康熙已经是个老人了,也没几年能活,而皇子们争夺皇位也进入白热化,但他们都不会把注意力放到小小的胤身上,因为这个小弟弟怎么可能跟自己抢皇位呢,所以在"九子夺嫡"中,胤是安全的。

中国哪个朝代国土最大最完整?

中国历史上面积是最大的朝代是元朝。元朝开国皇帝的彪悍是有目共睹的,自成吉思汗铁木真开始,就开始四处征战,后来一直西进,一直打到了地中海一带去了。鼎盛时,元朝的国土面积北部至北冰洋、南到缅北、越北、老北、东到日本海、黄海、南海、北海、台海,西到东欧乌克兰,西南到地中海,西北直达挪威,国土总面积超过了2000万平方公里,是当之无愧的大哥大。

中国哪个朝代最注重礼仪?

唐朝最注重文明礼仪

晋,南北,周都是四分五裂,礼乐崩坏的时代,以下犯上比比皆是,谈什么礼仪。

1【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3【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4【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5【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6【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7【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8【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9【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10【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11【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12【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13【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14【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15【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16【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17【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

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18【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

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

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

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19【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

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20【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21【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

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22【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3【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25【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26【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

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27【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大臣生命最危险?

1390年,77岁的韩国公李善长,此时已白发苍苍,只见他头戴颈枷,脚戴脚链,颤颤巍巍地走向刑场,跟在他身后的是妻女弟侄一大家子共七十余口,被全部处死,李善长在明朝功臣榜上位列第一。

我国古代历经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有许许多多的朝代存在过,而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都离不开文官武将的共同努力。

一般来说,古代读书人的想法比较单纯,都是想“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通过读书,然后走上做官之路,为江山社稷做出自己的贡献。能够在庙堂之上,为国家建设进言献策的,就是读书人最高的理想了!

这样的传统思想,从科举制度建立开始,到封建制度消亡为止,贯穿整个封建王朝,所以在中国古代,做官应该是一件非常荣幸和值得高兴的事情。

有一句俗话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就是说,做官的待遇非常好,这句话,放在现在也适用!在古代,做官者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无真才实学纯为混口饭吃的,一种是满腹经纶想为治理天下出一份力的。

前者自然没什么责任感,也就容易做坏事:草菅人命,贪污啥的。后者一般有很深的责任感,想要做一个好官清官,恪守清正廉洁的原则。这样的两极分化,好官自然受百姓爱戴,恶官更容易受到惩罚。

但是有些朝代却完全乱了套,做好官不仅得不到好处,还十分危险。在我国历史上,做官最危险的一个朝代,就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代。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草根皇帝,他的性格偏激易怒,善于猜忌且对功臣良将翻脸无情,正应了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就大肆杀戮功臣,而且朱元璋的残暴实在令人发指,简直就不把人命当回事。

明初胡惟庸案,牵连官员达一万多人,朱元璋狠一狠心,直接下令把这一万多人都给杀了。这还不算完,胡惟庸案过去三年之后,锦衣卫再次告发某官员与这件案子有关,于是朱元璋再次下令彻查,这一查又牵涉进来一万多人,朱元璋仍然是眼都不眨,把这一万多官员全给杀了,仅这一个案件,朱元璋就连斩30000多人。

这两轮杀戮过后,当初开国功臣基本已经死伤殆尽,明朝的官员个个伴君如伴虎,都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被虎给吃了,每天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告别,交代好自己的后事,那场面简直就和生离死别一模一样。

每天早朝结束,如果官员能够平安回家,家人就十分高兴地庆祝一番,庆幸官员又多活了一天。

朱元璋大杀官员,一方面是想用这种严酷的手段来让明朝社会回到原始农业社会的质朴简单,想让整个社会人人安分守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确实做到了,因为官员在朝堂之上,根本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整天人心惶惶,能不出声就不出声,唯恐自己犯错被杀!

另一方面因为他是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现在来讲就是爆发户,以前没见过太多的世面,从来不知道权力会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幸福,因此更怕别人染指,所以借此机会除掉开国功臣,以免这些人佣兵造反!

然而朱元璋的这种治国方案,也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反而为后世埋下了祸根。朱元璋把有功之臣,有才之臣诛杀殆尽,导致后代无人可用,整个明朝初期人才稀少,而一个没有人才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好的,这极大地影响了明朝发展的步伐。

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1398年朱元璋带着自己太平盛世的美梦,永远地埋葬在了地下。可是他所埋下的祸根,都要由他的子孙后代来承受,他所犯下的错误,也为明朝后世帝王制造了不少麻烦,甚至包括明朝的灭亡。

所以,人哪,不管什么身份地位,都要讲道理,都要对得起陪自己打江山,和自己共患难的人们,千万不要为了权利美色,总是神经过敏,一语不合就要举起屠刀!

中国茶文化及酒文化历史哪个长久?

当然是酒文化,酒文化在夏商就出现了,茶文化出现在汉朝

中国最兴盛的时期在哪个朝代?

最繁盛的时代当属唐朝,当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大家都知道那时候人以胖为美,因为那个时代都是瘦人,物以稀为贵,唐朝生活状态提高很多,自然以胖为美

在经历前面朝代的战乱的民不聊生,到了唐,从那时候文献记载,唐朝古人过节都能吃上水盆羊肉,各种食品,可以说和现在的生活水平一样了,到武则天的时代,更是锦上添花,女子能骑马,射箭,古代女子到达了空前的解放,但是没有名誉盛世,这大概是在男权社会中,女人专权再厉害,也没有名分吧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的哪个朝代时间最长(中国的哪个朝代时间最长呢)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就是周朝,中国朝代最久的就是周朝,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约800年江山,周武王姬发为开国皇帝。共传30代经37王,实际统治时间为791年。其末代皇帝为周赧王姬延。传说周武王在渭水

  • 中国哪个朝代持续时间最长(中国哪个朝代持续时间最长?)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的周朝统治时间最长。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享国791年。周王朝能治理我国如此之久的主要原因,就是周朝的土地制度。西周时期,国家实行井田制,使得人口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没有那么强,很少出现大规模起义。所以周王朝的这种分封制,极大地帮助它延长了国祚。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

  • 中国哪一个朝代的时间最长(中国哪一个朝代的时间最长呢)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前十排名:1.周朝(公元前1046--前256年)810年(分西周、东周)2.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年)554年3.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470年4.宋朝(960--1279年)319年(分北宋、南宋)5.清朝(1616--1912年)296年(含后金)6.明朝(1368

  • 中国哪个朝代时间最长多少年(中国的哪个朝代时间最长)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就是周朝,中国朝代最久的就是周朝,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约800年江山,周武王姬发为开国皇帝。共传30代经37王,实际统治时间为791年。其末代皇帝为周赧王姬延。传说周武王在渭水

  • 中国哪个朝代历史时间最长(中国哪个朝代历史时间最长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周朝年数最长,周王朝共传国君30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公刘时由邰迁到(今彬县、旬邑县之间),到古公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周人在这里兴建城邑、疆理田地、设置官吏、建立军队,

  • 中国历史哪个朝代时间最长(中国历史哪个朝代时间最长排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1、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

  • 中国哪一个朝代时间最久(中国哪一个朝代时间最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秦朝,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了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作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圆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2000多年。

  • 中国历代王朝的顺序表和时间和建立者(中国历代王朝的顺序表和时间和建立者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1、夏朝:约:470年著名事件:禹行禅让、禹卒,夏启袭位,启灭有扈氏,启命人冶铜铸鼎,太康失位,胤征羲和、日食2、商朝:约:554年著名事件:商汤灭夏、景亳之命、伊尹放太甲、伊尹辅政、九世之乱、名臣伊尹出谋划策、灭夏方略孤立夏朝、成汤灭夏顺天应人、商朝历史光武中心、商之衰败止于迁都3、周朝:约:79

  • 抗美援朝的故事读后感400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抗美援朝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这段历史中,数百万中国人民在朝鲜的战场上英勇奋斗,为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亚洲的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抗美援朝的故事,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感动。首先,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事迹让我相信了传统美德的力量。当时,中国人民自发地组成了志愿军,冲到了战场上,不惜一切代价为国家的利益

  • 中国历代王朝的顺序表时间表(中国历代王朝顺序与时间表)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1、夏朝:约:470年著名事件:禹行禅让、禹卒,夏启袭位,启灭有扈氏,启命人冶铜铸鼎,太康失位,胤征羲和、日食2、商朝:约:554年著名事件:商汤灭夏、景亳之命、伊尹放太甲、伊尹辅政、九世之乱、名臣伊尹出谋划策、灭夏方略孤立夏朝、成汤灭夏顺天应人、商朝历史光武中心、商之衰败止于迁都3、周朝:约: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