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历史时期?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采集、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区的藏族先民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赞普”)。此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
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当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
公元6世纪,山南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与邻部结成联盟并尊为盟主。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
吐蕃时期
公元7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结束了中原地区300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10余个部落和部族,统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一写逻些,即今拉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成果。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还从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遣贵族子弟到长安(今西安)学习诗书,聘汉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友好关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200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
北宋代历史时期?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故正式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由于疆域相对于后来的南宋而言位置靠北,故又称之为北宋。
1北宋和南宋的区别
北宋和南宋在时间以及地域方面有所区别。靖康之耻后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掳走,代表着北宋灭亡,宋朝皇室逃到江南又建立了政权,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和北宋合称为宋朝。
靖康二年,金军南下,攻陷了北宋国都汴京,将太上皇宋徽宗和皇帝宋钦宗,以及大批的皇室成员、王公大臣掳走,北宋就此灭亡。
宋朝剩下的皇室在臣子的保护下,一路南逃,在南京应天府宗室们拥立了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为帝,为宋高宗。因为要延续皇室的血统,所以国号依然是“宋”,历史上为了好区别,就称为南宋。
宋高宗赵构被称为“逃跑皇帝”,南宋建立之后,金国依然没有停止对宋朝的进攻。宋高宗一路无力支撑,只能一路将国都南迁到了临安府。
高宗赵构性格懦弱,朝中又有奸臣秦桧把持大权,导致政治腐败。宋朝朝廷一味求和,导致金国得寸进尺。在宋朝缴纳了高额的岁币之后,两国虽然有了短暂的和平,但也导致南宋国力衰竭。
宋朝后来联合蒙古灭了金国,但唇亡齿寒,强大的蒙古在统治者铁木真的指挥下大举入侵南宋,1276年攻占了临安,南宋也随之灭亡。
西方历史时期划分?
上古时代,远古先民和爱琴海文明(远古-公元前1200年)
古希腊时代,西方文明开源(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146年)
古罗马时期,欧洲诞生(公元前145年-公元500年)
封建时期,中世纪(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文艺复兴,近代欧洲史开始(公元1450年-公元1640年)
启蒙时期,资产阶级兴起(公元1640-公元1750年)
欧洲大geming拿破仑(公元1750-公元1913)
二战,欧洲的没落(公元1914-公元1945)
现当代,欧洲的分裂与统一(1945至今)
历史时期的划分?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前2070年左右建立夏朝开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公共权力的出现。
秦朝221年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封建帝制的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这近代史的开始。
历史时期红铜的特点?
红铜时代,又称铜石并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是指介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过渡时期,以红铜的使用为标志。红铜即天然铜,质地软,不适合制造工具,所以红铜时代的人类仍以使用石器为主。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进入红铜时代,关于中国何时进入了红铜时代,现今观点不一,有学者认为龙山文化属于红铜时代,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经历过红铜时代。
其显著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也有因自然共生矿资源比较丰富而产生的合金铜。
兴盛足银的历史时期?
银号是中国旧时经营货币兑换和存放款业务的一种信用机构。“兴盛足银”是民国时期“兴盛银号”出的东西。
在汉口、重庆、成都、徐州等地,银号与钱庄的名称并存,一般人也不大加以区别。北方的银号就是南方的钱庄,只是叫法不同,性质都是办理银钱业务的金融机构,是中国近代银行的前身。
四个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2012年11月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四件大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河姆渡文化的历史时期?
该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在1973-74和1977-78年两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2特征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
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
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在长江下游一带却不断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民族产生的历史时期?
民族形成的时间有4种说法:
①原始社会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
②奴隶社会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奴隶社会,或比奴隶社会稍早的军事民主制时期。
③封建社会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封建社会。
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此以前不存在民族。
民族并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
当时,最现实、最方便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几个亲属氏族又结合成部落。二次社会大分工破坏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在更大规模上以地缘关系结合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民族。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孔子所处的历史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春秋时期,西周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瓦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争。在这艰苦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下,孔子曾担任官职,与鲁国、贵族势力进行斗争角逐,以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体恤百姓,爱民如子,主张以德仁治国,希望恢复西周的秩序。
在这政治、经济制度崩盘的国家,孔子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辛。但他勤奋好学,虚心请教各位名师,一生周游列国,致力于游徒讲学,推行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其教育思想的成就为: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及精神,还倡导“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技巧等,历史上第一个开设私人讲学风气;政治思想上,提出了“礼”,开创“仁”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