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的语言特点?
《礼记王制》:“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姑且不说古时候,就算是现在,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当地的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方言。
先秦时期有很多诸侯国,在周朝时期各诸侯国使臣觐见天子、各国之间的交涉以及孔子游学和百家争鸣时期,不同国家的人又是如何交流的呢?
就像现在为了避免方言的沟通不便,我们一直在推广普通话这种共同的语言,只要会讲普通话,即便听不懂方言也不影响交流。而古时候也有“普通话”,而那时还没有“普通话”这个概念,而是被称为“雅音(中原雅音)”。
《论语述而》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夫子诵读《诗》、《尚书》、和执行礼仪时都用雅言(音),而不用其家乡方音。所以那时以黄河中游一带(中州地区)为中心的北方华夏先民已经将雅言当做了较为规范的“区域性共同语”。
那到底什么是雅言呢?雅者,正也。从它的功能上讲,雅言就是规范标准的共同语。再者,作为普遍的官方用语,也有庄重典雅的意思,因此孔夫子诵读《诗经》、《尚书》用的也是雅言之音。《尔雅》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其中的“雅”指的就是“雅言”。
先秦时期,夏建都在洛阳,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都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
秦
到了秦朝,虽然统一了六国文字,但语言却没有做到完全的统一,雅音也从那时开始淡化。之后基本上哪个王朝当政,就以当朝首都的语言为标准语言。
汉
到了汉代,人们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也称其汉语标准语为“正音”。
晋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隋唐
隋朝时期,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
而后直到元朝,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明朝官话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
清朝初期,汉臣以南京话为官话,满臣则说的是满洲话,到了清朝中叶由于对汉臣的依赖性加强,所以从嘉庆道光年间往后基本上说的官话就都是北京话了。最终,1909年清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
雅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起始,为汉语言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设定了一系列可以参照的标准,在时代的迁徙过程中,对各民族的融合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功绩。
各个朝代潍坊风筝的特点?
山东潍坊风筝起飞平稳、色彩鲜明、艺术风格独特,是著名的民间工艺品。
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潍坊已有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当时的清明时节,百姓们就有了放风筝游春的习俗。
清末,王福斋艺人制作的“仙鹤童子”和“雷震子背文王”风筝,已很有名。潍坊风筝,以“龙头蜈蚣”、“苍鹰”为最好。结构分平面、浮雕式、立体三种。八卦、七星、鱼等属平面式结构,放飞时飞行平稳,飘带摇曳生姿。
浮雕式做工较细,多为飞禽之类。立体最繁杂,又分串式和筒式两种。风筝的彩绘风格,与当地木版年画相近,有的直接使用印有单色线稿的画纸画纸,糊贴后再上色涂彩。自1984年起,潍坊每年四月都会举办“潍坊国际风筝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风筝爱好者参加。现潍坊风筝已发展到几百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
对联在各个朝代的特点?
对联的起源: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的发展: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骈偶阶段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律偶阶段形成于唐代。
对联的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各个朝代的服装色彩特点?
1、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汉服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2、西周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渐变宽。
3、春秋战国,这时汉服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
4、秦代铠甲战服,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下摆一般多为圆形。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体汉服服饰风格可以用“丰富多彩,南北交融”来进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王朝更迭频繁,经济遭到破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人们的礼法观念变得淡薄,衣冠服饰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是我国古代服饰的大变动时期。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承袭秦汉旧制。
5、隋唐时期的服装
唐朝的女装,是中国服饰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是历代的佼佼者。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襦衫广袖,拖地长裙,是唐朝时期的现象。唐代女性着装极其自由,宽袖窄袖,华服胡服,女装男装,皆从其便。因此当时女子还盛行胡服打扮。
6、宋朝时期的服装
宋代妇女的服装,其中以背子最具特色,是宋代男女皆穿。妇女常服的下裳时兴“千褶”、“百叠”裙。女子以上衣下裙为常服,裙子较修长,腰间还扎以绸带(或岁),并配有绶环垂下,袖口比唐朝稍小。
7、明朝时期的服装
明代服饰是中国历史上“汉官威仪”的集大成者。从思想上确定了明代服饰要恢复和体现汉官的威仪。明代服饰突出的特点是前襟的纽扣代替几千年的带结。纽扣的使用体现着时代的进步。明代女服以修长为美,与唐代女装相比,衣裙比例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变为上衣长露裙短的特色,在裙幅下边一二寸的位置绣花边。明代女装还有一种典型服式,即用各色碎布拼接起来的“水田衣”,后被称为“百家衣”。“美”入民家是明代服饰文化最为突出的特色和引人注目的社会风尚
8、清朝时期的服装
清朝以满服为主,镶滚绣彩是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色。满族妇女的便服一般为长袍,也叫旗袍,通体长,长至地面掩住旗鞋。长袍外面多加马甲,也叫坎肩。凡穿旗服,着木底鞋,高跟装在鞋底中心,形似花盆的为“花盆底”,形似马蹄者为“马蹄底”。汉族妇女服饰,以衫裙为主。
各个朝代建筑特点?
我国古建装各个朝代的建筑风格:
1、唐朝.屋顶坡度平缓,出檐较深,支撑的斗拱比例较大,红漆的柱子较粗壮,木构架构件的比例趋向定型化.建筑材料已广泛使用琉璃瓦.室内多用根窗,整体建筑显得庄重、朴实、宏伟.
2、宋朝,建筑规模一般比唐朝小,屋面开始弯曲,并具有微微翘角,建筑物的门窗多采用菱花窗,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殿台楼阁,增加了精致的雕刻花纹及彩画艺术,建筑风格逐步趋向华丽柔和.
3,元朝.在建筑上处於转折时期,各种装饰增加了,瓦顶各种脊部出现脊筒,屋脊鸱吻尾部逐渐向外卷曲.
4、明清.成就很大,成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明代建筑大量使用砖瓦.琉璃砖瓦色彩和纹理更加丰富细致.殿顶高陡,屋面弯曲大,两翼角上翘.外型清朝与明朝变化不大,但翼角翘得更高了,斗拱更小了,朵数增多了,官式建筑的高度趋於定型化.同时,清代中叶出现了镂雕,追求细致多彩的装饰,匾额和对联也盛行一时.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妆容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妆容特点:
1、秦的女子偏好橘色系的妆容,眉妆的流行甚至延续到汉和唐,是经典而且被扶桑所学习的一点眉。重点是眉心浓,眉头和眉尾淡。
2、唐的民风开放,因此唐女子妆容多有变化。先是有引导后世“一白遮三丑”的经典白面出现,一点眉也延续出远山黛,青黛,柳叶黛等多种其他妆容。
3、宋民风极为保守,唐代女子的开放风气受极大打压。因此宋代女子妆容极为素洁。妆容以清新高雅为主,强调自然肤色及提升气质为主题。眼妆延秦丹凤,但更为自然,淡淡斜飞入鬓的眼型在许多宋代仕女图中都可查证。
4、元朝女子蒙古族宫廷多以暗红色着妆,仍十分简洁。元民间女子盛行素颜风潮,与前两朝的艳丽与高雅反差极大。整体妆容随意。
5、明代女子着妆以明亮为主,艳丽色彩盛行,甚至延续到清代的各种眉妆。
6、清代女子妆容宫廷民间反差大。官宦及宫廷女子着色沿袭秦,以橘色为主,艳丽的色彩张力是清上层的着妆风尚。柳叶眉,水眉,平眉,斜飞眉占据主位。眼妆反腔调素净。脸颊着色偏暗,唇色艳红居多,强调艳丽雍容。
高祖多为开国之君的庙号?
开国之君的庙号,一般是太祖、高祖居多。
所谓庙号,顾名思义,就是在庙里面的称呼。皇帝去世以后,一般都会被供奉在家庙当中受到子孙后代的祭祀。到了几代以后,由于人员过多,原来的庙就要被毁掉,集中到太庙一起祭祀。
而且隋朝以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比如说汉文帝、汉武帝都有庙号,可是夹在中间的汉景帝就是没有庙号,那个时候的人不太喜欢自欺欺人。
汉朝的开国之君是刘邦,他的庙号就是汉太祖,《史记》中对此有误,记载成了汉高祖这是不对的,刘邦的庙号就是太祖。
此后庙号为太祖的开国之君还有很多,有些是子孙追封的,比如说曹操没有称帝,被曹丕追封为魏太祖。司马昭没有称帝,被司马炎追封为晋太祖。
还有一部分开国之君的庙号是高祖,比较著名的就是唐高祖李渊。虽然李渊存在感比较低,但是这个庙号大家还是非常熟悉的。
除了李渊以外,大一统王朝中,还有一位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的庙号也是高祖,被称之为隋高祖,不过这个庙号比较生僻,我们一般叫他的谥号隋文帝。
除了李渊、杨坚以外,基本上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中,没有庙号为高祖的皇帝了。那些割据政权中用高祖作为庙号的开国之君倒是不少,比如说后赵高祖石勒、前秦高祖苻健、北魏高祖元宏等等。
匈奴的开国之君是谁?
刘渊
漠北大战后的匈奴历史刘渊,是西晋末年匈奴汉国的开国皇帝。刘渊作为匈奴人,他的形象在很多人心中应该是下面这样的:匈奴贵族形象然而,刘渊的真实形象其实是下面这样的:魏晋名士形象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的印象偏差,是因为对匈奴的认识,仍停留在汉武帝时期的缘故,而对之后匈奴的历史鲜有关注。实际上,匈奴族直至南北朝时期,才彻底从华夏历史上消失,融入汉、鲜卑等族。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大将军卫青在漠北决战中击溃匈奴大单于伊稚斜,同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自此匈奴进入了衰落期和分裂期,互相攻杀,一段时期曾有五单于并立。到了汉宣帝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单于呼韩邪与其兄北匈奴郅支单于在争夺草原霸权的过程中失败,于是南下依附汉朝。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到长安朝见汉宣帝,他也成为了第一个南下朝见汉朝皇帝的匈奴单于。呼韩邪不仅内附,还于元帝时期自请当大汉的女婿。他娶的夫人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杨幂版昭君出塞剧照自从有了汉朝这个超级靠山后,呼韩邪单于在汉军的帮助下重新打回大漠,取得了匈奴单于之位。同时,北匈奴被打得西迁,从此消失在了华夏历史中。虽然呼韩邪单于回到了草原,但是当初内附的部众相当一部分留在了汉朝境内,逐渐融入了汉人的生活中。这也是华夏历史上匈奴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内迁。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匈奴和汉朝边境已经四十年无战事。自汉武帝以来日益衰落的匈奴,重新在塞北兴盛起来。王莽觉得匈奴是新朝的祸患,于是开始打压匈奴。他不仅收回了汉宣帝颁给呼韩邪单于的金质“匈奴单于玺”,另发“新匈奴单于章”,不久又将“匈奴单于”的称号改为“恭奴善于”、“降奴服于”,在政治上降低匈奴的地位。同时,效仿汉武帝的推恩令,以新朝大军在边境施压,强行将匈奴分为十五个部分,立呼韩邪的子孙十五人为单于,在形式上将匈奴分裂。王莽的政策引起了匈奴的不满,匈奴再次开始骚扰边境。"初,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汉书.匈奴传》王莽败亡,东汉初立,匈奴却仿佛进入了历史轮回。匈奴再次内斗,当年的南匈奴呼韩邪的后代再次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匈奴八部族人拥立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南匈奴单于,与北匈奴的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南匈奴在日逐王比的带领下,走上了跟他爷爷当年一样的道路:南附汉朝。汉光武帝刘秀将匈奴安置在了河套草原。之后,东汉政府开始率领南匈奴、鲜卑、乌恒等部落攻击北匈奴。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耿秉大破北匈奴,将北匈奴的势力逐出草原和西域。北匈奴被迫西迁,不知他们在西迁路上会不会遇到百年前西迁的前辈们。至此,剧情和呼韩邪单于时代并无多大区别。然而,东汉政府对于匈奴在西汉末年再次强盛的事实心有余悸,为了不重演历史,东汉政府没有放南匈奴北归,仍将其留在了河套地区,享有自治权。但东汉政府对匈奴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监视匈奴的官员有权力根据情况诛杀匈奴单于。匈奴族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北方故乡。而漠北草原,则渐渐被汉的仆从军鲜卑占据。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东汉征调南匈奴军帮助镇压起义。单于之子於夫罗率军来到中原,结果他刚走,南匈奴就发生内讧,老单于被杀,於夫罗就继承了单于之位。於夫罗向汉灵帝请求借兵回到河套,但汉灵帝已经重病,无力管南匈奴的事。而南匈奴内部又怕於夫罗报复,自立了一位新单于。所以於夫罗就滞留在了中原,驻扎在并州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一带。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外戚董承请於夫罗帮助与李、郭汜作战。於夫罗趁机率军劫掠并州、关中,蔡文姬就是这个时期被劫掠至匈奴部落的。所以,历史上蔡文姬流落的匈奴地区其实是山西临汾,而并不是茫茫漠北草原。东汉末年的南匈奴势力范围后来,南匈奴内乱被平定,汉献帝下诏另派人管理河套南匈奴部落,依旧不让於夫罗回到河套。於夫罗单于在之后参与了中原大混战,先后与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合作和交战。他死后,其弟呼厨泉向东汉丞相曹操投降,成为了南匈奴单于。到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晋位魏王。呼厨泉单于来到邺城朝见曹操,而曹操很忌惮南匈奴的实力,于是将呼厨泉单于留在了邺城,派右贤王去卑管理河套南匈奴。之后,曹操仍不放心,遂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内迁,左部居太原故兹氏县(今山西省汾阳东南)、右部居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东南)、南部居蒲子县(今山西省隰县)、北部居新兴县(今山西省忻县)、中部居大陵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五部虽仍以匈奴人为帅,但配以汉人为司马监督,掌握实权。五部人马不得离开驻地,否则地方官员有权直接对其进行镇压和诛杀。建安二十一年后的匈奴:完全进入中原至此,昔日草原霸主匈奴族,彻底进入中原地区,沦为附庸,失去了独立地位。河套地区则成为了羌胡杂居之地。曹操任命的五部匈奴帅之中,左部帅刘豹是单于於夫罗的儿子,刘渊就是刘豹之子。
名士刘元海
中国各个朝代的领土面积?
中国各朝代国土面积如下:
1.秦朝国土面积340万平方公里。
2.西汉国土面积609万平方公里。
3.东汉国土面积580万平方公里。
4.三国时期国土面积:魏国291万,蜀国106万,吴国145万。
5.西晋国土面积543万平方公里。
6.隋朝国土面积467万平方公里。
7.唐朝国土面积1237万平方公里。
8.北宋国土面积280万平方公里。
9.南宋国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10.元朝国土面积1372万平方公里。
11.明朝国土面积约997万平方公里。
12.清朝国土面积1316万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元朝疆土面积
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即尼布楚地区),经由历代蒙古诸汗的经营及三次西征后,疆域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区,北跨西伯利亚,南临波斯湾,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大国。
成吉思汗时期分封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
1.东道诸王是铁木真之弟,大多分封于塞北东部与东北地区,从属性较强。
2.西道诸王则是铁木真之子
(1)分封长子术赤于咸海、里海、巴尔喀什湖以北的钦察草原,后由拔都建立钦察汗国。
(2)封次子察合台于锡尔河以北的西辽旧地,史称察合台汗国。
(3)三子窝阔台分封于乃蛮旧地,后由海都建立窝阔台汗国。
(4)幼子拖雷获得塞北、汉地、东北、青藏及新疆东部,后由元朝直辖。
1279年,元世祖攻灭南宋一统中国,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汉地、漠南、漠北、东北(包括外东北和库页岛)、新疆东部(元初据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葱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皆在元朝统治范围内。
自灭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安南、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
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纬55°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则有2267万平方公里。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11个涵孔,中间大,两边小。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每根望柱上有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
特别是在栏杆望柱上雕刻的狮子,往往在大狮子的身上又雕了许多小狮子,大的10余厘米,小的仅几厘米。
它们三三两两,有的趴在大狮身上,有的伏在背上或头上,有的在大狮身上似在奔跑,有的则在大狮怀里嬉戏,有的只露出了半个脑袋或一张嘴,有的在戏弄大狮的绒头和铃铛等。
由于石狮子的数目众多,在观赏或计数时,稍不留神便会漏掉。明代文人蒋一葵在其《长安客话》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其情景:左右石栏刻为狮形,凡一百状,数之辄隐其一。
其实,大部分石狮是后来明清两代的原物,金代的很少,元代的也不多。后来对石狮统计过多次,各有不同。据最后一次统计的结果,共有大小石狮501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