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气候学家?
徐近之,名念庄,光绪三十四年(1908)一月十八日生于朱沱乡渡牛村(原江津县,现永川区),民国11年(1922)进重庆市私立求精中学,民国16年考取南京东南大学地理学系。
民国20年,当时我国正谋开辟欧亚航空路线,协议联合组织中、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我方派正在中央大学读书的徐近之配合德国人进行气象观察,并详细记录资料寄南京中央气象台,为研究冬季寒潮发生和演变以及欧亚航空线飞行提供可靠数据,他的5篇文章在《地理杂志》和《方志》月刊上发表。
河南历史气候?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候灾害频繁的特点。
近1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2.916.5℃,年平均降水量为464.21193.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05.92230.7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208.7天290.2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孝感历史气候?
孝感市地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严寒酷暑时间短,春,秋初夏时间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133.8mm;光热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长为1996.7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6.0℃,有利于农作物发育,生长,是我国光,热,水条件配合较好的地带,但夏季容易发生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
加州历史气候?
全州夏季干旱,多阳光,冬季多雨。受地理条件影响,气候相差悬殊。夏天,东南部科罗拉多沙漠的温度达54℃,接近地球上最高温度;冬季内华达山巅如北极般寒冷。
但是,太平洋沿岸的温度一般不超过32℃,也不低于0℃。洛杉矶和旧金山的平均温度分别为18℃和14℃。西北部降水量为4420毫米,东南部科罗拉多沙漠的降水量为50~75毫米,中央谷地年降水量介于200~500毫米间。
贵州安顺历史气候?
属典型的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60毫米,年平均气温14℃,历史最高气温34.3度,最低气温-7.6度,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风速2.4m/s,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宜人。安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凉爽、湿润、清新、太阳辐射低。
安顺一年有九个月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以日最高气温≥35.0℃的时段称为酷暑期,安顺没有35℃以上的高温记录。
安顺夏季的平均日照每天只有4~5小时,而庐山、哈尔滨、承德等地达7小时左右。安顺虽然地处云贵高原,但由于云多雨多,有效阻挡了太阳辐射及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所以安顺人比其他高原地(如昆明)的居民显得皮肤白皙。安顺的夏季有两个气候特点:一是常有山谷风和夏季风,二是云多雨多。
安顺地处贵州高原苗岭山脊线上,山谷风明显,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夏季风多,无闷热感,夏季平均风速2.5~3.0米/秒。
广州历史气候特色?
广州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低纬,南面是浩瀚的南中国海,因此海洋和大陆对广州气候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广州市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1.5~22.2℃之间,雨水资源丰富,平均年降水量在1800多毫米,年降水日数在150天左右。不同季节广州市气候特点如下:春季(3~5月)春季是由冬至夏的过渡季节,气温和降水均处在上升时期。这个时候也是天气交替的变化季节,天气的不稳定性很大。有的年份会出现春光明媚的春天,而有的年份却会出现持续的低温阴雨及倒春寒天气。在一些年份因为雨季来得迟,可能出现持续性的春季干旱。但从常年的情况来看,雨季在4月份便开始了,各地先后进入前汛期。夏季(6~8月)由于受海洋气团的影响,普遍吹偏东南风,带来丰沛的雨水。
6月份是前汛期的降雨高峰期,广州市出现暴雨的机会甚多。同时,每年的7~8月还是受热带气旋影响的主要时段,全年影响广州市的热带气旋一半以上出现在这个季节。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达28.7℃,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花都区的39.3℃,出现在2005年7月18日。
秋季(9~11月)冷空气开始影响广东,气温逐渐下降。此时多晴朗天气,降水渐少,开始进入干季。但9月份热带气旋影响仍比较多。11月份热带气旋不活跃,但仍有可能影响广州,在过去对广州有影响的5个台风中,有4个出现在上旬。冬季(12~2月)盛行东北风或北风,来自北方既寒冷又干燥的空气,经过长途跋涉以后变性、增湿,强度大为减弱,到达广州时风速已经变小、气温偏高,所以冬季较温暖。但个别年份在寒潮来临时,也可出现霜冻天气。冬季是广州的干季,降水较少,多晴好天气,光照充足。1月份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为9~16℃,南北部的温差达7℃以上。
广州市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2.6℃,1963年1月16日出现在广州的从化。在广州,冬季虽有南下的冷空气影响,但因所处纬度较低,1月份平均气温仍有13.5℃,故并无气候意义上的冬季。
江西历史气候?
江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短。全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季(3~5月)阴冷多雨,常出现大风、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4月开始进入汛期;夏季(6~8月)温高湿重,汛期与伏秋期在此季交汇,6月降水集中,易发暴雨洪涝,7、8月常有伏旱发生;秋季(9~11月)秋高气爽,气温适宜,但常有秋旱发生;冬季(12月~次年2月)湿冷,冷空气影响频繁,多偏北大风。
春季平均气温为17.3℃,多受南支槽影响,天气复杂多变。近50年来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春季增温明显。季内主要灾害性天气是:连续低温阴雨、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
夏季平均气温为27.6℃,近50年来夏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日极端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全省平均为22天,季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44.9℃(出现在修水,1953年8月15日)。6月~7月上旬降水集中,暴雨、大暴雨易造成洪涝或内涝。雨季结束后,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常常发生伏旱。
秋季平均气温为19℃,因多晴好天气,风不大,湿度较小,气温适中,成为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近50年来秋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以来,秋季平均气温上升明显。有的年份会出现秋季高温天气,俗称“秋老虎”。季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40.8℃(出现在新建,1963年9月1日),最多高温日数为11天(1964年)。季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6.4℃(出现在婺源,1971年11月30日)。季内主要气象灾害是秋旱和寒露风。
冬季平均气温为7.2℃,其中1月天气最寒冷,月平均气温仅6℃。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9℃(出现在彭泽,1969年2月6日)。近50年来冬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冬季增温显著,冬季气温上升是全年最明显的。冬季降水量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季内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冰霜冻、大雪、雨淞、冷空气大风、大雾及霾。
香格里拉历史气候?
香格里拉市地处高海拔低纬度地带,气候随海拔升高而变化,依次出现六个气候带。属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其气候特点为:
1、季风气候
受西南季风和南支西风急流的交替控制,干湿季节分明,6~10月阴雨天气多,雨量占全年降水量10~80%,形成湿季。11~5月晴天多,光照足,蒸发量大,雨量占全年降水量10~20%,形成旱季。
2、立体气候
县境内雪山耸立,河谷深遂,气候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从海拔1503米的金沙江河谷到海拔5309米的哈巴雪山顶,依次有河谷北亚带、山地暖温带、山地温带、山地寒温带、高山亚寒带和高山寒带六个气候带。县气候幅宽、带窄形成“一山分四季”的典型立体气候。
3、高原气候
县境内处于偏北回归线3°25′,以大小中甸坝子为主的香格里拉高原,平均海拔3450米,一年四季太阳辐射能充裕,气温年较差小,全年无夏,平均温5.5℃。但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白天增温剧烈,夜间降温快,气温日较差大,干季气温日较差可达30℃,可谓“一年无四季,一天有四季”。
4、地形小气候
香格里拉地势南低北高,南部迎南来暖湿气流,降水相对于丰富,气候湿润,北部则相对干燥。香格里拉地形结构复杂,各种气候类型相嵌交错,同一气候垂直带内又有森林气候,草原气候,湖盆气候等单个小地形气候,形成“隔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
冰川如何记录地质历史气候信息?
冰川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信息。
通过在冰川钻取不同深度的冰芯,用于探究该地区历史时期各项气候环境信息记录。通过化学离子季节变化特征以及δ18O和Mg2+的剖面与树轮重建的温度记录对比,分别对所钻取不同深度或厚度的冰芯定年,确定了整个冰芯年代与深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采样点雪冰中污化层所代表的年代和深度之间的关系方程式。
在研究对比小冰期冰碛的年龄与冰芯中记录的冷湿时期是否一致。同时,在定年的过程中,也为冰芯形成过程的探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类文化历史气候变化表?
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全球进入了冰后期。根据挪威冰川学家的研究,世界气候有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最适气候期,当时气温比现在高34℃;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气候,当时气温比现在低12℃。我国学者根据历代史书文献记载、考古文物推证,所获得的长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人类历史时期内,气候的冷暖干湿也是交替出现相间变化的,其与挪威学者分析的结果相似,如下所述。
仰韶文化时代和河南西阳殷墟时代的温暖气候时期,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估计当时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1月温度比现在高35℃,年降水量比现在多200mm,是我国5000年来最温暖的时代。
周代初期寒冷气候时期,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50年。汉水两次结冰,紧接着又是大旱,气候寒冷干燥。
秦汉时代的温暧气候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零年前后。气候温暖湿润,山东冬天没有冰。
六朝时代的寒冷气候时期,公元初至公元500年。淮河有结冰的记载,渤海海面有连续三年全部结冰的记载。
隋唐时代的温暧气候时期,公元500年至800年前后。有记载今西安无冰霜,梅、柑橘在关中生长。
南宋时代的寒冷气候时期,公元900年至1100年。有太湖全部结冰、苏州南运河经常结冰的记载,福建的荔枝两次冻死。
元朝初期的温暖气候时期,公元1200年至1300年。短期回暖,西安等地又重新设立竹监司。
明末清初的寒冷气候时期,公元1400年至1900年。当时极端初霜冻日期比现在提早2530d,极端终霜期比现在推迟1个月左右。北京附近的运河封冻比现在长50d左右。估计17世纪的冬温比现在低2℃左右。
由此可见,我国历史气候是温暧与寒冷周期起伏交替的。竺可桢先生认为,大约每一个400800a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0100a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变化在0.51.0℃之间。并且对温暖时期来说,时间尺度越来越短,温暖程度愈来愈低;对寒冷来说,随着时间愈来愈长,寒冷程度越来越强。而且这种变化是具有世界性的,它和欧洲温度升降有联系,只是在同一起伏中,欧洲波动常常在中国之后。正是由于气候变化具有世界性,所以只要世界气候平均温度的微小变化,都能导致极地冰层或高山冰川的很大移动,从而引起较大范围的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