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都城山东?
夏朝一共有17个国都,分别是:崇(今河南洛阳嵩县)、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斟(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东南35里)、平阳(山西安邑或晋阳)、(今河南滑县)。
穷石(今河南洛阳南)、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国都里村)、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夏朝都城遗址?
夏墟,夏朝的都城遗址,一般指洛阳二里头遗址。
墟是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如殷墟,加朝代名,则指历史上该朝代都城遗址。由于都城变化,夏墟、殷墟都有不同地点的。
遗址位于洛阳盆地偃师市二里头村,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我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夏朝第一都城?
夏朝一共有17个国都,分别是:崇(今河南洛阳嵩县)、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斟(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东南35里)、平阳(山西安邑或晋阳)、(今河南滑县)。
穷石(今河南洛阳南)、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国都里村)、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史记记载夏朝都城?
由于《史记》中关于夏朝都城的记载几无,我们看看战国史书古本《竹书纪年》是怎么说的:
“禹都阳城。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相居斟灌。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胤甲居西河,天有孽,日并出。桀又居之。”古本《竹书纪年》
根据这部书,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夏朝前后有六个都城,分别是阳城,斟寻,斟灌,原,老丘,西河。
夏朝的都城在哪里?
夏都---安邑,即山西临猗城西南的古郇阳城遗址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帝王。这仅仅是推测,那么还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我们历史上实实在的确存在一个夏朝?汉朝的司马迁凭什么写《史记夏本纪》,他看到了夏朝“字”?如果看到为何不写明出处?如果也没看到,凭何说“夏”?由于史书记载不详、或后来学者误解史书之意,等等原因,我们至今找不到夏朝的都城。现柏杨写的《中国人史纲》中,称禹帝于公元前2205年建立夏王朝,把首都设在安邑(山西夏县)。夏的都城究竟存在吗?若有的话又在何处呢?夏县的古迹有:五、六千年前的西阴土陶遗址;传说的禹王城;等等。但至没有发现大型城池。在运城盐湖区内的安邑也没有可信的古迹证明夏都在那里,它有可能是后来仿古设立的。偌大的夏朝所建都城,在地面上难到没有一点踪迹?传说,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寻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寻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寻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寻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寻卩)在何处?有的认为在山东潍坊西南,有的认为是在河南登封。也有人据《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在河南洛阳伊洛区内。又依《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认为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这些说法太勉强,仅仅是根据史书片言支语,无实物证明,显得理据不足,让人难以信服。夏都究竟有几个?纷乱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全面深入分析史书文字记载的全部意思,仅凭少量文字推测,因而结论很多。比如认为夏都在洛阳,主要缘于司马迁《史记》中一段文字,即:战国时,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厥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这段文字意思是这几个国家占据险要的地理位置不修德而亡国,所示的地理位置是国家位置不是都城位置。古人的东为左方、西为右方。河、济、泰、华具体是指什么?是黄河、济水、泰山、华山?有人认为洛阳处在此地理位置。但笔者看不出洛阳在这几个山、河所示的地方,且洛阳地理位置也不险要。伊厥一般指两山之间河谷(龙门),羊肠是指道路畸曲的河谷。上文的主要意思是这几个地方地形战略地位重要,易守难攻。夏桀之居并非都城所处的位置,而是国家的位置。若河、济、泰、华具体是指什么搞不清,也就难定夏桀之居。夏都在何处更无从谈起。另有,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方平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有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寻卩)的所在地。仅仅是想当然,仍理据不足。我们把目光再次回到晋南。因为大多数传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就曾把山西作为其部族的活动范围;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古中国一般所指正是这一地区。许多学者一直认为夏都在山西的夏县。就是说夏都在夏县的可能性最大。我们现在再看看司马迁的史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厥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晋南正好符合这一特点,整体上说,黄河、山东济水在其东,河津龙门、陕西潼关即为“伊厥”在其南。“羊肠”是指自北而下的黄河或汾河河谷。泰华是指西部的黄土高原,而非泰山与华山。泰山与华山相距太远,又不相连,故不能作为战略要地同时出现在这里。所以,夏桀之居正在晋南,而非其它地区。
夏朝的都城“朝歌”是哪?
歌:商都朝歌,故卫国都城,在今河南淇县,另一说在河南汤阴县。
康叔在接受殷商的遗民之后,被封于卫国,当时的卫国,是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幅员相当广大。而康叔得国之后,最初定都于朝歌,亦即在今河南省淇县东北
武王伐纣,由陕西进入河南,在此渡过黄河,至朝歌近郊牧野,击败纣兵,便占领了纣的都城朝歌(故城在今河南汤阴县)。
《资治通鉴》载:“卫州卫县,汉朝歌县也。纣都朝歌在今县西,县西北有黑山。”
朝歌:商都朝歌,故卫国都城,在今河南淇县,另一说在河南汤阴县。
公元前2000年,
是夏朝国王太康在位,
首都在今天的河南登封。
古代夏朝的都城在哪里,有什么依据?
夏朝的都城有阳城、阳翟、斟(zhēnxún)、商丘、纶城等。
夏禹始建都于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都斟。据《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到夏桀皆以斟为都。
根据众多史料记载,夏都斟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
扩展资料:
中国古都学会日前认定河南开封市曾经是夏朝的都城,使这座有着“七朝都会”之称的古城荣升“八朝古都”,而其最早建城的时间也被大大提前。
中国古都学会的研究成果显示,公元前21世纪左右,夏朝的第七位王杼将都城迁至老丘,定都200余年,而老丘经考证为今开封市区东20余公里的国都里村一带。
夏朝的都城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夏朝一共有17个国都,分别是:崇(今河南洛阳嵩县)、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斟(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东南35里)、平阳(山西安邑或晋阳)、(今河南滑县)。
穷石(今河南洛阳南)、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国都里村)、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1、夏都斟
禹初建国时,定都阳城。有学者推断,位置就在今天河南登封县的告成镇。太康迁都斟,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村附近。夏朝主要活动中心在洛阳一带,定都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斟。
几千年过去了,斟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为人们难以寻觅的历史遗迹。1959年春,徐旭生先生在豫西一带寻找夏墟时,在偃师县城西南9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南,洛河故道之阳,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重视。
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发掘了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继河南龙山文化之后的文化堆积,最初考古学定名为“二里头文化”,把它作为夏文化的代表。经过四十余年的考古发掘和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交叉研究,认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国都斟。
2、禹都阳城
大禹因治水有功接替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即位后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这里后来发掘出王城岗考古遗址。
3、启都阳翟
启是大禹之子,即位后以阳翟为都城,并在南面的钧台大会诸侯。阳翟即今许昌禹州。也有人推测临近禹州的郑州新密新砦考古遗址是夏启之都。
4、大康流亡地:阳夏
太康外出打猎,都城被有穹氏首领后羿所占领,太康逃至阳夏并死在那里,阳夏即今周口太康县。
5、仲康小朝廷:斟
后羿夺取政权后从(安阳滑县)迁于穷石(焦作孟州),太康之弟仲康在斟建立了一个小政权称夏王,得到部分诸侯和方伯的暗中支持。
6、相迁于帝丘
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势力有所发展,引起后羿和其属下寒浞的警觉,在后羿武力逼迫下相被迫迁往帝丘,并在那里得到斟氏、斟灌氏部落的支持协助,力量进一步发展。帝丘在今濮阳市濮阳县五星乡,这里传说是上古颛顼帝所居,后来成为春秋时期卫国的都城。
7、少康逃难与复国之路:有仍、有虞、纶、斟
后羿被下属寒浞杀害篡权,寒浞派其子浇灭斟氏、斟灌氏,攻打帝丘杀死相。相之妻后缗逃至娘家有仍氏(山东济宁)并在那里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长大后为躲避浇的追杀又逃至有虞氏部(今河南商丘虞城),在那里任疱正主管膳食供应,并且娶部落首领二女为妻,得封地纶(虞城东)。
少康以此为根据地建立武装,发展壮大并最终杀回有穹国,杀寒浞及其子,返都斟复国中兴。
8、杼迁原、老丘
少康之子杼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夏王。王朝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杼将都城迁往黄河以北的原(济源),之后为了征伐东夷部落,又从原迁往老丘(开封祥符区陈留镇)。
9、胤甲迁西河
杼之后的芬、芒、泄、不降、扃国都一直未变。扃之子胤甲即位后,将王都迁往西河。西河具体位置不可考,大约在山西西南部。胤甲死后,其子孔甲继位,是败国之君,其间夏朝政事荒芜,逐渐失去人心。接下来的皋和发在位时间都不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朝
问,夏朝,商朝,西周的起止时间都城建国者?
1、夏朝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都城,阳城。建立者,启。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2、商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商汤。都城,殷。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2]建立商朝。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3、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都城:镐京。建立者:武王。
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
公刘时由邰迁到(今彬县、旬邑县之间),到古公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
周人在这里兴建城邑、疆理田地、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姬昌(文王)迁都丰(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
姬昌死,其子姬发(武王)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今沣东新区斗门镇一带)并修文王绪业,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夏商西周之间的政权关系
夏商西周之间的政权关系是商灭夏,西周灭商。
夏商周即华夏族夏朝、商朝、周朝三个朝代的简称。其国家领导分别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尚书汤誓》记载商汤伐桀时举说桀的罪状只是“率遏众力,率割夏邑”。鸣条之战,夏室被推翻,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汤在亳称“王”,建立商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朝代更替。
中国的首个世袭制政权,夏朝,传十四世、十七君,历时四百七十一年,于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灭亡。
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
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联合羌、、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
人们不愿为荒淫无度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夏朝的建立者是谁?什么时间?都城是什么?
夏朝建立时间在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阳城,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