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简述)

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简述)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285 更新时间:2024/1/17 6:22:31

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

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辣椒的历史发展过程?

辣椒传入中国有两条路径,一是声名远扬的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在南方的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后逐渐向全国扩展,几乎是没有辣椒的空白地带了。

至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台湾府志》中,有了台湾岛食用辣椒的记载。

嘉庆(1796年-1820年)以后,有记载说,黔、湘、川、赣四省已开始“种(辣椒)以为蔬”了。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贵州北部已“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

同治时(1862年-1874年)贵州人则“四时以食”海椒。清代末年贵州地区盛行的苞谷饭,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盐块加海椒,用作蘸水,有点像今天四川富顺豆花的海椒蘸水。

湖南一些地区在嘉庆年间食辣还不多,但道光以后,食用辣椒便较普遍了。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说明清代末年湖南、湖北人食辣已经成性,连汤里都要放辣椒了

蜀地历史的发展过程?

蜀地历史发展的影响,可以简单的概括如下:

第一次人口大迁移:上古文明古蜀国氏族迁徙带来的政权更迭

第二次人口大迁移:秦汉时期的天府之国秦灭古蜀国后,古蜀国贵族的逃离与“秦民万家入蜀”

第三次人口大迁移:“扬一益二”魏晋南北朝的混乱与汉族迁入后唐宋的再繁荣

第四次人口大迁移:湖广填四川数十年战乱下的人口锐减与十几个省份人口迁入后的新生

土豆的历史发展过程?

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在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是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生的马铃薯。

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

17世纪之前,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徐光(15621633)所写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有“土豆”。在《农政全书》卷二十八记载有下述一段话:“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由此可见,土豆的引进在1633年前无疑;更准确地说,马铃薯在1628年前已传入中国,并且广为人知、普遍栽种,因为1628年为《农政全书》出版的大致时间。

1719年马铃薯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十八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一袋马铃薯,种在宫廷花园里,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种植。

现在,马铃薯主要在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荷兰等国广泛种植。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最多、总产最多的国家。

法国etf历史发展过程?

华安法国CAC40ETF跟踪的法国CAC40指数历史悠久,发布于1988年,是欧洲三大指数之一。法国CAC40指数选取法国上市的40只最大、交易最活跃的股票编制而成。法国CAC40指数成分股均为蓝筹个股,成分股公司有75%为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实力强劲。

中国筚路蓝缕的发展过程?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的伟大跨越,进而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筚路蓝缕、奠基立业,正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

中国礼仪的发展过程?

1.礼仪的起源时期:

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

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例如: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尊崇男女有别的思想;在炎黄、舜禹的时代中,人们逐渐推出“三纲五常”的理论。

2.礼仪的形成时期:

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

如“五礼”就是一整套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古代的礼制典籍亦多撰修于这一时期,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我国最早的礼仪学专著。在汉以后2000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

3.礼仪的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孔子非常重视礼仪,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他要求人们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相互关心,彼此尊重。孟子把礼解释为对尊长和宾客严肃而有礼貌,即“恭敬之心,礼也”,并把“礼”看做是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

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把“礼”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礼”既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仲认为礼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把“礼”看做是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家的第一支柱。

4.强化时期:

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同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

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这一时期的礼仪构成中华传统礼仪的主体。

5.近代礼仪的发展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中国出现“大杂烩”式的礼仪思想,关于礼仪的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正在此时,西方与中国推崇的思想截然不同,西方推行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相对于中国的思想而言,西方更显得开放和自由,中国的思想略为保守。

6.现代礼仪的发展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中展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古往今来,真正灭绝于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却是不胜枚举。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发生过文化中断的文明。在未来的世纪中,中华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这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它的精华发扬光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

扩展资料:

礼仪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

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

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

使人变得和易近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为是表达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没有礼仪存在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敬畏,后来才出现了礼仪,如同语言一般,因为需要才产生的,后来拓展开始向长辈行礼来表达本身的敬意,在后期贵族阶层出现,扭曲了礼的意义。

使之在不尊敬的情况下使用来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礼丢失了本质而变成了礼节。存有敬意施礼才是真正的礼。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崔氏家谱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齐国君主齐丁公嫡长子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元和姓纂》卷三载:“姜姓。齐太公生丁公,生叔乙,让国居崔邑,因氏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采食于崔,遂为崔氏。”《通志氏族略》载:“姜姓,出齐丁公,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氏,遂为崔氏。”姜太公姜尚的儿子丁公,是西周时期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有个嫡子名季子,本应按礼制继承齐国君位,季子却让位于姜得(史称让国叔乙,即齐乙公姜得),自己则采食于封地崔邑。在姜季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之为崔氏,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灭商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数传至齐丁公时,有嫡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叔乙。叔乙继位后,封季子卿大夫把崔邑(今山东邹平县魏桥镇崔八村)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季子后裔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发展成为今天的崔姓。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避居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续任鲁卿大夫,仕宦罔替。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字伯基)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南部)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西汉实为“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为“七宗五姓”之首。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房崔氏、青州房崔氏、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安平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等定著十房,光在唐代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

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

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称“崔、卢、李、郑、王”均为一流士族。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时,依习惯把崔氏列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后大怒,说:崔氏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后来唐政府下令改皇室李姓为第一,皇戚族长孙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

宋城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

宋代(公元九百六十至一千二百七十九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成熟的朝代,其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在当时居世界领先地位。宋城反映两宋文化内涵的杭州第一个主题公园,它主要分为:(清明上河图)再现区、九龙广场区、宋城广场区、仙山琼阁区、南宋风情苑区等部分。

走进宋城,《清明上河图》中那鳞次栉比的店铺真实地再现在人们面前。绣坊店卖绣品,店后面姑娘们忙着刺绣;蜡染坊、酒坊、剪纸坊、伞铺、泥坊、活字印刷坊、裱画坊等

宋城是两宋文化在西子湖畔的自然溶合,也使杭州宋文化旅游得到了定位。宋城旅游景区的建设运用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功能主义相结合的造园手法,源于历史、高于历史,严格按照宋代营造法工再现了宋代都市的繁华景象。

在景观上创造了一个有层次、有韵味、有节奏、有历史深沉感的游历空间。在中国传统山水园林艺术手法基础上,吸取了西方开朗、飘逸、注重功能的艺术处理手法

澳大利亚的历史发展过程?

澳大利亚历史发展过程:

1、澳大利亚历史是从距今40,000至45,000年前人类第一次在澳大利亚大陆北岸定居开始的。这段时间被定义为澳大利亚史前时期。有文字记载的澳大利亚历史开始于欧洲探险家第一次达到这片土地。这段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以1901年成为大英帝国领地前后为分界点。

2、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在最后一次冰河纪期间,从东南亚乘船来到这里。直到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时,已经有一百万的原住民在这片大陆生活了五万多年。他们分成300个国邦或部落,讲250种语言和700种方言。那时,原住民靠打猎和采集生活,他们也会旅行进行贸易、寻找水和季节性土产,以及进行宗教仪式和图腾集会。

3、1770年,库克詹姆斯船长登陆波坦尼湾,欧洲人正式宣称对这块南部大陆拥有主权。为了解决英国境内监狱过度拥挤的问题和美国革命对英国造成的破坏,探险家兼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建议将新南威尔士作为新的囚犯殖民地。

4、1788年1月26日,由11艘船只组成的“第一舰队”运载着1500人抵达悉尼港。流放囚犯的政策直到1868年才结束,至此共有16万名男女囚犯来到澳大利亚。但对于原住民来说,土地被剥夺、以及外来病毒引起的疾病与死亡,破坏了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5、到19世纪20年代,许多士兵、军官及释放犯已将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土地逐渐转变为农场,经营得十分兴旺。澳大利亚有廉价土地与大量工作机会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船只,满载着来自英国的富于冒险精神的移民。

6、1851年,新南威尔士与维多利亚中部发现金矿,这吸引了来自殖民地的数千名年轻男子与一些敢于冒险的年轻女子。尽管在金矿区充满暴力,但黄金与羊毛所带来的财富吸引了大量投资纷纷涌入墨尔本与悉尼。到19世纪80年代,它们已成为了充满时尚气息的现代城市。

7、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六个殖民地联合起来,组成了联邦国家。如今,澳大利亚由六个州和两个领地组成,每个州和领地都有自己的议会、旗帜和标志花卉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文化历史遗产有哪些简单介绍作文(中国文化历史遗产有哪些简单介绍作文英语)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遗产有:1、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2、颐和园。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

  • 中国文化历史遗产,有哪些(中国文化历史遗产有哪些简单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遗产有:1、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2、颐和园。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

  • 中国历史的文化遗产(中国历史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6月12日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我省70个景点免费开放。河南的文化遗产非常多,有商城遗址、城隍庙、二七纪念塔,还有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开封龙亭……但是,我最喜欢的是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是中国著名古都开封的一座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占地约27公顷,座落在开封城风光秀丽的龙亭湖西岸。它是依照北宋

  • 中国文化历史遗产的资料(中国文化历史遗产的资料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遗产有:1、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2、颐和园。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

  • 中国文化历史遗产有什么(中国文化历史遗产有什么东西)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遗产有:1、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2、颐和园。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

  •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介绍(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介绍资料大全详细)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6月12日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我省70个景点免费开放。河南的文化遗产非常多,有商城遗址、城隍庙、二七纪念塔,还有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开封龙亭……但是,我最喜欢的是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是中国著名古都开封的一座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占地约27公顷,座落在开封城风光秀丽的龙亭湖西岸。它是依照北宋

  •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三年级)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明清皇宫(北京故、沈阳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莫高窟、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龙门石窟、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青城山

  •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相关资料有哪些(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相关资料有哪些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明清皇宫(北京故、沈阳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莫高窟、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龙门石窟、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青城山

  • 历史文化遗产相关资料短语(历史文化遗产相关资料短语怎么写)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现在共有21处,从1987__2001年期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有20处,还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7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共21处,分别是:1、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

  •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文化遗产有:泰山、岱庙、灵岩寺、敦煌莫高窟、颐和园等。1、泰山1982年11月8日,泰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7年12月12日,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07年3月7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岱庙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