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精忠报国的故事有哪些
杨家将的第一代忠良是杨继业。
杨继业曾带兵五千,击败辽国十万大军,因此,他也被老百姓们称为“杨无敌”。
但杨继业仍然不忘精忠二字,誓不降辽,宁愿最后饿死,也不做卖国求生的亡徒命。
虽然最渗局后杨家的所有男丁差不多全部战亡,但杨家女将们却代夫从军立功,宁做一个精忠报国之人,也不坐在家里眼睁睁的望着国土被外族侵占,于是民间便有了“杨家女将齐出征”的故事。
这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杨家将们的精忠报国之心?
岳家军的元帅岳飞,也是一个精忠报国之人。
岳飞还未参军时,岳飞的母亲姚氏就曾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因为她希望儿子能做个忠心为国的人。
岳飞参军后,因为英勇善战,很快成了元帅,他的军队有着“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声誉。
宋高宗也曾亲自手书“精忠岳军”赐予岳飞。
虽然岳飞最后是死于奸臣之手,但他仍不后悔精忠猛喊逗报国一生!
抗日战争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民族英雄,如:杨靖宇、枝卖刘胡兰和赵一曼等一些精忠报国的志士,他(她)们以热血,换来了人民崇高的敬意。
可见,精忠报国四字,在中华儿女心中是有多高的位置啊!
精忠报国的典故???
颂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传颂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代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去钱请工匠在背上神皮深刺“精忠报国”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册巧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如若这样,“精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游姿差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体而详细。但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妇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有岳飞背上刺字的记叙,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构造的。因此,岳飞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谁之手刺的?尚是个难解之谜。
这是说岳飞的。传说岳母在他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