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的都城记忆口诀?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
各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和灭亡时间及都城?
夏朝
前2029年-前1559年
阳城、阳翟、老丘、斟、西河
河南登封、陈留、偃师、安阳等
禹(姒文命)
商朝
前1559年-前1046年
亳、西毫、奄、殷
河南商丘、偃师、郑州、安阳
汤(子天乙)
周朝
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
前1046年-前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东周
(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前770年-前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秦朝
前221年-前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秦始皇帝嬴政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彭城
江苏徐州
西楚霸王项羽
西汉
前202年-公元8年11月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朝
公元8年12月1日-公元23年10月6日
长安
陕西西安
建兴帝王莽
玄汉
23年-25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更始帝刘玄
东汉
25年-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光武帝刘秀
三国
220年-280年
魏
220年-266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
221年-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昭烈帝刘备
吴
222年-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西晋
266年-316年
洛阳、长安
河南洛阳、陕西西安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
317年-420年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年-439年
平阳等
山西临汾等
石勒、刘渊等
南朝
420年-589年
宋
420年-479年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
479年-502年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
502年-557年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
557年-589年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386年-581年
北魏
386年-557年
平城、洛阳
山西大同、河南洛阳
道武帝拓跋
东魏
534年-550年
邺城
河南安阳
魏静帝元善见
北齐
550年-577年
邺城
河南安阳
齐文宣帝高洋
西魏
535年-557年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周
557年-581年
长安
陕西西安
周明帝宇文毓
隋朝
581年-618年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
618年-690年、705年-907年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武周
690年-705年
神都、长安
陕西西安、河南洛阳
圣神皇帝武则天
五代十国
891年-979年
五代
907年-960年
后梁
907年-923年
开封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温
后唐
923年-936年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
936年-947年
开封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947年-951年
开封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知远
后周
951年-960年
开封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十国
891年-979年
江宁、广州等
唐烈宗李等
宋朝
960年-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
1127年-1279年
应天、临安
江苏南京、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
辽朝
907年-1125年
上京
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机
西夏
1038年-1227年
兴庆府
宁夏银川市
李元昊
金朝
1115年-1234年
中都、汴京
山东汶上县
完颜阿骨打
元朝
1271年-1368年
大都
北京
元太祖铁木真
明朝
1368年-1644年
应天府、顺天府
江苏南京、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36年-1911年
奉天府、顺天府
辽宁沈阳、北京
清太祖努尔哈赤
中国各个朝代制度演变及思想?
一、奴隶社会
1、禅让制
(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的设立。
3、宗法制
(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封建社会
1、专制开端
(1至高无上的皇权:
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专制强化
(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时期: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相互牵制,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4)北宋: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3、专制顶峰
(1)宰相的废除: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明初沿袭元朝制度,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内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3)军机处: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扩展资料
由于国家的类型不同,或同一类型国家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其政治制度也会有差异。按政权的组织形式分,有君主制、共和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制;按中央和地方管理的权限分,有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等。当前,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都城名字和现代的名称?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由于每个朝代的都城可以变化了也有没变化的,我就我就在下边一一列举了一下。()内的为现在的名字。
夏朝斟(巩县)、阳城(登封市)、安邑(运城市)、纶城(商丘市)
商朝商丘(商丘市)、安阳(安阳市)
周朝镐京(西安)、雒邑(洛阳)
秦朝咸阳(咸阳)
汉朝长安(西安)、洛阳(洛阳)
魏(洛阳)蜀(成都)吴(建业、南京)
晋朝洛阳、建康(南京)、长安(西安)
隋朝洛阳、江都(扬州)
唐朝长安(西安)
宋朝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元朝大都(北京)
明朝顺天府(北京)、应天府(南京)
清朝北京
金属小说对应的各个朝代?
金庸小说对应的各个朝代:《越女剑》为春秋吴越时期,《天龙八部》为北宋时期,《射雕英雄传》为南宋中期,《神雕侠侣》为南宋末年,《倚天屠龙记》为元朝末年,《碧血剑》为明末清初,《鹿鼎记》为清初康熙年间,《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飞狐外传》皆为乾隆年间,《笑傲江湖》、《连城诀》、《侠客行》、《鸳鸯刀》、《白马啸西风》没有交代历史背景。
各个朝代的文学朝代及文学体裁?
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口头传唱的歌谣;到了西周,出现诗歌,如<诗经>;公元前4世纪产生楚辞,<离骚>;汉代也有诗歌,有从诗经而来的四言体,也有运用楚辞形式写成的楚歌体,此外还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中国历代朝代的都城?
夏:斟(河南洛阳偃师西)、阳翟(河南禹州)、帝丘(河南濮阳西南)、夏邑(今河南商丘东)、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原(河南济源西北)、老丘(河南开封东北)、西河(河南安阳东南)。
商:亳(河南商丘)、西亳(河南洛阳偃师西)、嚣(河南郑州西北)、相(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西亳(河南洛阳偃师西)、奄(山东曲阜)殷(河南安阳)、朝歌(河南淇县)。
西周:镐京(陕西西安长安西北)、成周(河南洛阳)、犬丘(陕西咸阳兴平东南)、南郑(陕西渭南华县)东周:雒邑(河南洛阳)
秦: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洛阳(河南洛阳东)、栎阳(陕西西安临潼东北)、长安(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雒阳(河南洛阳东)、长安(陕西西安西北)、许昌(河南许昌)
三国时期:【魏】许昌(河南许昌)、洛阳(河南洛阳东)
公元221年--公元265年【蜀】成都(今四川成都)【吴】建业、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洛阳(河南洛阳东)长安(陕西西安西北)。
东晋:建康(江苏南京)
隋:大兴(陕西西安)、洛阳(河南洛阳)。
唐:长安(陕西西安)、武周神都洛阳(河南洛阳)、洛阳(河南洛阳)。
北宋:东京(河南开封)
南宋:南京(河南商丘)、临安(浙江杭州)
辽: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西南)
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金: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东城东南)、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归德府(今河南商丘)。
元:大都(元京师,北京)
明:南京(江苏南京)、北京(北京)
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清:兴京(辽宁新宾西)、辽阳(辽宁辽阳)、盛京(辽宁沈阳)、北京(北京)。长安与洛阳的角色互转汉朝是刘姓王朝,有刘邦(高祖)建立的前汉和刘秀(光武帝)建立的后汉之分,后世史学家习惯将前汉称为“西汉”、后汉称为“东汉”,此叫法即因各自都城方位不同而来。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汉中王”。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定鼎天下。当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初都洛阳,群臣拥护,认为“其固足可恃也”。但不久,刘邦改变了想法,将洛阳设为陪都,而定长安城为首都。原来,谋臣张良的分析起了决定作用。
《汉书张良传》记载,张良认为洛阳“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长安则“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洛阳终于迎来转机,由“著名陪都”转正为东汉的“著名首都”。
这年冬十月,刘秀与王莽的更始政权决裂,在(今河北高邑)登基称帝,为表明自己的刘姓正统和汉家重兴,仍以“汉”为国号,此即东汉。
刘秀确定洛阳为首都(东都)后,设长安为陪都,称为“西都”。
和中国各个朝代相对应的电影都是什么?
明朝以前的都是穿汉服的古装片:先秦:
《黄帝》
《射日》
《孔子》(92版)
《屈原》(95版)
《东周列国》(分为96《春秋篇》、98《战国篇》)
《大秦帝国》(07版)
秦汉:
《秦始皇》(86亚视版、03央视版)
《陈胜王》
《汉刘邦》
《吕后传奇》
《美人心计》
《汉武帝》(96版)及“公仆版”《汉武大帝》(04版)
《司马迁》
《王昭君》(87版)
《汉宫飞燕》
《蔡伦》
《张衡》
《孔雀东南飞》
三国两晋南北朝:
《曹操》
《诸葛亮》
《关公》
《赤壁》
《三国演义》
《乱世妖后》
隋唐:
《隋唐演义》
《隋炀帝》
《大唐名相》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大唐情史》
《文成公主》
《武则天》(93版)
《唐明皇》(92版)
《杨贵妃》(93版)
《大佛开眼》
《法门寺猜想》
宋辽夏金元:
《赵匡胤》
《杨家将》(山西84、91版)
《大辽太后》
《契丹英后》
《包公》(86版)
《贺兰雪》
《敦煌》
《西夏路迢迢》
《苏东坡》(95版,08版)
《李师师》(91版)
《水浒》(80山东版、96央视版)
《岳飞》(91版)
《梁红玉》
《辛弃疾》
《大宋提刑官》
《成吉思汗》(86电影版,04电视版)
《蟋蟀宰相》
《魂断钓鱼城》
《北条时宗》
《马可波罗》
明:
《帝师刘伯温》
《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
《郑和》
《海瑞》
《继光》
《大明王朝1566》
《琉球之风》
《明宫三大案》
《努大辫子》
《袁大忽悠》
《谁主中原》
《江山风雨情》
《秦淮八艳》
《长河东流》
《大祠堂》
《郑成功》《聚宝盘》《金装四大才子》
后金满清朝的都是穿马褂旗袍类的满服(清装片):
《还珠格格》系列
《康熙微服出巡》系列
《纪晓岚》系列
《黄飞鸿》系列
《前清秘史》
《风流皇后》
《孝庄秘史》
《雍正皇帝》(93版)及“公仆版”《雍正王朝》(98版)
《乾隆大帝》
《天下粮仓》
《魂断紫禁城》
《香港地恩仇记》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
《戏说慈禧》
《垂帘听政》
《火烧圆明园》
《左宗棠》
《甲午陆战》
《北洋水师》
《走向共和》
区别:明朝和明朝以前是华夏古装,清朝是满服清装非华夏古装!
各个朝代对应的电视剧推荐?
1、远古时代:《伏羲女娲》,该剧讲述了蛮荒时代,在火山、洪水、野兽肆虐的环境之中,人类的部落之间为抢夺生存环境和生活资源而相互争斗、频繁厮杀的故事。是唯一反映远古历史的电视剧,没有虚无缥缈的神话色彩,有的只是远古人民朴实而纯朴的情操。
2、夏商周时代:《封神榜》,历史与神话的结合,一部古文化的瑰宝,这一时期基本上没别的电视了,虽说封神榜充满了神话色彩,但却是目前唯一一部反映商周时期历史的电视剧。
3、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列国春秋篇》,以单本故事为主,大大回避反复的历史,每一集一个,每一个故事讲叙一个人物,故事叙述新颖,人物出场与事件起落都有很好叙述。且人物台词优美,故事与历史都有据可考,春秋篇中包含历史、语言、传说等多种文化及演员们丰富舞台化的表演都迎合原著。另外还有《东周列国战国篇》。
4、秦朝:《大秦帝国》三部曲,分别是《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讲述了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是一部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作品注重尊重史实,只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加工,其中还融合了不少最新考古史料。向观众展现秦始皇能统一中国的原因,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偏蛮小国由几代秦国人奋发图强,历经磨难才实现大国梦,本作就是想拨开历史迷雾,以电视剧的表现方式让更多的观众重新认识这段历史。
5、汉朝:《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54年的统治历程。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另外还有一部96年的电视剧叫做《汉武帝》,相对来说更偏重历史)
6、三国两晋南北朝:首推《三国演义》,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这里不再赘述。说一下前段时间热播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严格意义上这不是一部历史正剧,因为剧中有很多与史实不符的地方,但电视剧就是电视剧,总要给导演和编剧一些发挥的空间。该剧从曹魏的全新视角切入,抒写了魏国大军师司马懿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勾勒出一个波澜壮阔的三国英雄时代。该剧编剧常江在面对质疑的时候说,自己看待这段历史的视角与罗贯中不同,甚至有些截然相反。相比《三国演义》中猥琐、狡诈的司马懿,她认为司马懿“一生经过四个时代,他对时代的影响和时代对他的影响都很大。他在曹操手下出仕,一直到70多岁,大魏王朝衰落,他一生经历很多情感、理想和志向变化。我觉得挑战一下传统印象没有关系,只要我给出这个人的一生是完整且符合逻辑的。我不想刻意洗白,也不想刻意诋毁。”
7、隋唐时期:《贞观之治》,用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形式,重现了初唐时期的政治事件,服装风俗等社会风貌,从剧情、台词到建筑、道具、服装等基本还原了初唐风韵,从人物简单的头饰、色调偏暗但袖口宽大的服装,甚至李世民胡子的形状等看出,主创们做到了以史为准。这部剧没有《隋唐英雄传》的波澜壮阔,也没有《唐明皇》的爱恨情仇。尊重历史,严守主题,力求真实,这是主创们所追求的境界。另外《唐明皇》也值得一看。
8、五代十国时期:因为这段时期历史比较混乱,是中国政权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政治反映那种政权之间斗争的电视剧一个都没有,大多都是描写南唐后主李煜的。《李后主与赵匡胤》(又名《问君能有几多愁》),围绕李煜与赵匡胤这一文一武两个皇帝的迥异人生和坎坷命运展开,讲述了在五代十国时期乱世之中两位帝王与一位美丽女子周娥皇传奇而又凄美的一段爱情故事。
明朝:《大明王朝1566》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该剧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与矛盾——贫富对立以及清官与贪官的传统议题,直逼现今社会,引发了人们对现今社会矛盾进行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剧集塑造的嘉靖和海瑞,一个一个是权力顶端的嘉靖,至阴至柔之君;一个是权力底部的是海瑞,至阳至刚之臣。两人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相克相生,每一次发力都会搅动大明政局;每一次对决都能惊天动地。另外还有《万历首辅张居正》《戚继光》
清朝:《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是最为经典的两部讲述清朝历史的电视剧。剧情紧凑跌宕起伏,无论是对权位的争夺还是对国家的治理,老戏骨们的演技将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堪称精彩绝伦。
广西各个城市对应区号?
0771是南宁
0772是柳州
0773是桂林
0774是梧州
0775是玉林
0776是百色
0777是钦州
0779是北海
0770是防城港
其中崇左从南宁地区分出去的,跟南宁共享0771。来宾从柳州分出去的,跟柳州共享0772。贵港从玉林分出去的,跟玉林共享0775。贺州跟梧州共享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