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历史发展轨迹?
北京简称京,是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也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为中国六大古都。北京是世界上建城最早的历史名城,是辽、金、元、明、清5个朝代的都城。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
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中国历史发展轨迹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就算历史再乱,也会被大一统会回归正常状态
印刷历史发展基本轨迹与意义?
印刷是把文字、图画、照片等原稿经制版、施墨、加压等工序,使油墨转移到纸张、织品、皮革等材料表面上,批量复制原稿内容的技术。简单意义上说,印刷是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也可以理解为使用模拟或数字的图像载体将呈色剂/色料(如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复制过程。
技术定义
在国家标准GB9851.11990《印刷技术术语》中,印刷的定义是:“印刷是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
为此,最新的国家标准GB/T9851.1-2008中将印刷定义为:“使用模拟或数字的图像载体将呈色剂/色料(如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复制过程。”
关键词
大量复制:以前曾经定义过需要大量复制,以区分照相晒印。现在数码印刷的出现,印刷在很大范围内可以单张起印。
印版:以前以印刷需要有印版来区分照相,现在的数码印刷已经不使用印版。
字面涵义
就字面意义而言,着有痕迹谓之印,涂擦谓之刷。用刷涂擦而使有痕迹着于其他物体,谓之印刷。简而言之,印刷就是生产印刷物的工业。印刷物的生产,与印章类似。先刻印章(版),后使印章(版)沾着上印油,再将印章(版)上的印油转移于纸、帛、皮等承印物上,即成印刷品。计算机印刷文件可通过激光印字机、喷墨打印机或其它计算机打印机。在最近几年,计算机打印和工业化印刷工艺已经融合在一起,导致数码印刷的发展。
广义的印刷包括印前、印刷、印后以及与图文复制相关的各个工序、工艺。
历史的轨迹中国的主要内容?
全面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准确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中国纸币的发展历史?
中国最初的货币是原始社会末期使用的海贝。公元前200多年出现了金属货币和铸币。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建立后,统一了币制,以黄金和方孔圆形的铜钱流通全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960年-1127年)时期的“交子”。
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地区则专用铁钱。当时,四川是盐、茶、丝绸的重要产地,货币流通很大,但铁钱非常笨重,大钱一千枚重二十五斤,买一匹罗需中钱二万枚,重二百六十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不便流通的弊病越来越突出。
因而宋真宗时(9971022)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制发行了代替铁钱的纸币“交子”。“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案,还有签押作为暗记。交子可以兑换现钱,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时,须交一定数量的佣金。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一次。
后来,由于交子铺的富商挪用吞没现钱,交子的兑换不能保证,常引起争讼,官府遂禁止商人发行。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交子。
民国时期纸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昏庸腐朽、丧权辱国的清朝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光辉一页。辛亥革命前已在国外发行“铸饷券”,为了军事开支的需要,又发行了“军事用票”等纸币。
辛亥革命胜利后,于民国初年,原“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把交通银行定为国家银行,先后发行兑换券,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于1916年停止了兑现承诺,1924年,在广州设立“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履行国家银行职能,发行货币。
中国红的历史发展?
中国红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其渊源追溯到古代对日神虔诚的膜拜。
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尚红习俗的演变,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中国红吸纳了朝阳最富生命力的元素;采撷了晚霞最绚丽迷人的光芒;蒸腾着熊熊烈火的极温;凝聚着血液最浓稠活跃的成分;糅进了相思豆最细腻的情感;浸染了枫叶最成熟的晚秋意象……中国红(又称绛色)是三原色中的大红,以此为主色调衍生出中国红系列:娇嫩的榴红、深沉的枣红、华贵的朱砂红、朴浊的陶土红、沧桑的铁锈红、鲜亮的樱桃红、明妍的胭脂红、羞涩的绯红和暖暖的橘红。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成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中国红意味着平安、吉祥、喜庆、福禄、康寿、尊贵、和谐、团圆、成功、忠诚、勇敢、兴旺、浪漫、性感、热烈、浓郁、委婉;意味着百事顺遂、驱病除灾、逢凶化吉、弃恶扬善……红色的嫁妆中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风骚的元明清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
从朱门红墙到红木箱柜;从孩子的贴身肚兜到以中国红为主题的婚礼;从本命年的腰带、佩玉的流苏到寿星的寿服寿桃;从添丁进口时门楣上挂的红布条到孩子满月时做的“满月圆”;从舞龙灯的绣球到锣鼓唢呐的饰物;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香囊到扭秧歌的舞绸;从开张大吉的剪彩到恭贺新禧的贺卡;从铭刻着权力的印泥到记录着功勋的锦旗;从过年过节悬挂的灯笼到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倒福和窗花,从“压肚腰”的压岁红包到除旧迎新的爆竹;从闻名遐迩的“红、绿、黄”唐三彩到景德镇最负盛名的“祭红”瓷……中国红就这样以农耕文化为依托,以家族意识为核心,经过多少代潜移默化的熏陶,深深地嵌入了中国人的灵魂,成为当之无愧的安身立命的护身符,镇守着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疆土。中国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中国的发展历史概括?
三皇五帝聚部落,夏商两代城邦盛,
西周封建传三百,幽王烽火戏诸侯,
平王东迁续大统,郑公箭射周天子,
春秋制霸齐晋楚,七雄并起争长短,
诸子百家齐争鸣,儒道法墨领风骚,
嬴秦变法并六国,始皇定制一华夏,
赵高改诏奉二世,烽烟再起大泽乡,
西楚亡秦霸天下,垓下一败归刘汉,
拨乱发正除吕氏,文帝无为养民生,
汉武用兵却匈奴,独尊儒术百家凋,
王莽改制不得功,光武中兴都洛阳,
黄巾起义乱天下,诸侯拥兵同逐鹿,
曹魏代汉称正统,三国归晋到司马,
八王作乱弱国力,五胡乱华生灵哀,
晋人南渡无归期,宋齐梁陈第次来,
杨坚建隋代北周,兴兵灭陈统南北,
北巡东征开运河,炀帝江都丧国命,
李唐起兵都长安,秦王东征定天下,
玄武门下手足残,贞观遗风传后世,
女皇代唐称武周,开元治世兴大唐,
万国来朝共繁华,盛唐诗歌传万世,
藩镇祸乱起安史,朱温灭唐五代始,
赵宋代周图一统,太祖杯酒释兵权,
烛影斧声金匮盟,北收燕云化泡影,
安石变法意图强,旧党一朝废前功,
重文抑武终致祸,联金灭辽自取败,
靖康南渡居临安,名将北伐空留恨,
文明经济大发展,崖山国灭根犹在,
蒙元治国分等级,汉民屈辱近百年,
民怨国乱义军起,朱明北伐复华夏,
分封集权废宰相,奉天靖难叔欺侄,
郑和西洋扬国威,天子守边都北京,
英宗土木身被俘,于谦救国不学宋,
太岳鞭法强国力,人亡政息难回天,
闯王后金齐作乱,崇祯煤山丧大明,
剃发易服始满清,治国安民康雍乾,
闭关锁国难发展,西方列强逞凶威,
洋务运动兴国力,曾左李张挽危急,
马关辛丑丧国权,仁人志士图救国,
中山筹建国民党,武昌首义天下动,
清帝退位帝制终,天下共和建民国,
窃国称帝袁世凯,军阀乱战百姓哀,
应运而生共产党,国共两党图合作,
北伐战争初得胜,日寇伺机侵中华,
八年抗战终成功,国共争端复又起,
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的鲜奶发展历史?
中国牛奶发展简史
公元前202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用丝绸瓷器换回奇珍异宝,同时带来丰富的奶制品。
1874年法军带1880年英国人引入“荷斯坦奶牛”,
1898年,俄国人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三河一带引入乳牛。
1901年上海徐家汇天主堂修女院引入“黑白花奶牛”。
1908年,“企公牛奶公司”在中国上海设立分公司,1930年改名“雀巢奶品公司”,也就是今天“雀巢公司”公司的前身。
1910年,居住在天津的德、俄、意、日等多国商人已经开始经营乳牛场。
1923年,我国最早的牛奶业同业工会“上海牛奶业同业会”成立。
1928年前后,中国奶业出现第一个投资高潮。“西湖炼乳公司”共养牛400余头,是当时我国最早最大的奶牛场。
南京卫岗本是大明皇帝的“御马场”旧址。1928年,宋美龄把这里改建为“奶牛场”,还专门有一个叫曹金才的人为她养牛送奶。
1937年南京沦陷前夕,国民政府迁住武汉,宋美龄立即下达命令将奶牛迁往重庆,后又迁到成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奶类年产量为21.7万吨,平均每人每年仅为0.4公斤。当时的奶消费依然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优裕家庭和某些特殊人群。
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
上世纪90年代,瑞典利乐公司把无菌复合纸包装从北欧带到了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乳业“黄金10年”的到来,让牛奶成为家家必备的日常食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目前在中国液态奶市场中,UHT无菌包装技术加工的常温奶唱“主角”,市场份额在70%左右。
请问监理公司好进吗?以后的发展轨迹是什么?
非常好进的。。只要是相关专业就可以了。一般就是发展到总监理工程师这样子。。
年轻人一般没有做监理行业的,赚钱太少。建议你可以从预算做起,不过都要有一定的现场经验,否则什么都不行
中国工业现代化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
(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
(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1)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2)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①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④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3)文化领域现代化:①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②文学:文学革命等;③史学:史学革命。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概况: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4)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2、阶段特征: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1、表现
(1)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2)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3)经济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
(1)走苏联的路:
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毛泽东就探索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没有坚持八大的正确方针,连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摆脱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现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2)走自己的路:
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
实践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对外开放(1978年1999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3)经验教训:
①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②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能照搬他国的模式。③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认识中国的主要矛盾。④要勇于创新。
3、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