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历史人物和200字简评
秦始皇嬴政——千古第一帝
帝王历程:继承父亲王位后,对内杀吕不韦独揽大全,任用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以法制国。对外任用王翦、蒙恬等杰出将领出兵灭六国。
功绩:统一六国,为汉族的形成奠定地域和思想基础。
过失:刑法残酷,修长城,民不聊生
最善长:雄才伟略
总评:秦始皇晚年,社会矛盾尖锐,大乱一触即发。项羽暗中召集8000江东子弟兵,密谋恢复楚国,刘邦也按耐不住招兵买马,图谋反秦。萧何劝道:“秦始皇39岁就灭六国,统一天下,足见其雄才伟略,当今天下无人是他的对手。”刘邦遂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汉武帝刘彻——汉族的创始人
帝王历程:继承父亲汉景帝的帝位,用了三年时间,从窦太后手中获得权力。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用卫青、霍去病征匈奴。
功绩:汉族这个概念从汉武帝时产生,汉朝空前强大。
过失:没有选好继承人,导致西汉最终衰落。
最善长:用人、武功
总评:文治稍差,武功过之。
宋太祖赵匡胤——汉族衰落的起点
帝王历程:投靠后周柴绍,任命为重要军事将领。后黄袍加身篡位成功。
功绩:统一中国,人民生活安定,杯酒释兵权(放弃杀戮)
过失:重文轻武,导致宋朝屡败于外敌。
最善长:文治
总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不是杰出的帝王(狠不下心杀弟弟赵光义,最终被弟弟所杀。)
明太祖朱元璋
帝王历程:当过放羊娃、乞丐、和尚、普通士兵,最后作战勇敢,被义军领袖郭子兴招为女婿,然后在一批安徽老乡的帮助下,成为这支义军的领袖。然后听从建议,“深挖洞、高筑墙、缓称王”。最后消灭江南各支义军。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次年灭元。
功绩:驱除元朝,恢复中华
过失:屠杀
最善长:造反、心计
总评:无论造反还是治国,朱元璋堪称一流的帝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中国历史上夺取权力的三种途径:第一,正统继承(如汉武帝)第二,统治阶级内部政变(如唐朝李渊)第三,下层人民造反(如明朝朱元璋)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霸主历程:少年流落到国外,后回国即位。重用管仲,提出“尊王攘夷”。最终称霸中原。
功绩:使齐国成为盟主
过失:称霸后任用奸佞,最终被宦官囚禁饿死。
最善长:治国
总评:小霸不过3,大霸不过5。虽然齐桓公称霸5年而亡,但他却是春秋五霸之首永载史册。
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霸主历程:即位后是个傀儡,大权被大将军掌控。楚庄王韬光养晦3年,假装不理朝政,最后用计杀死将军。掌权后,楚庄王先后击败晋国和秦国,最终饮马黄河,称霸中原。
功绩:楚国从此名震天下
过失:没有进行必要的改革
最善长:韬光养晦
总评:从此楚人具备争霸天下的实力与野心。楚地民风越来越好斗。帝王日后许多出自楚地(湖南、安徽、江苏)。
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霸主历程:24岁随叔叔项梁起兵,26岁破3万江东子弟兵釜沉舟击败秦军30万,项羽成为诸侯盟主。同年灭秦,号称西楚霸王,4年后楚汉争霸败给刘邦,于乌江自杀。
功绩:灭秦
过失:坑杀秦军20万。
最善长:指挥作战
总评:项羽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非政治家。
曹操——以权谋代替正统法制
霸主历程: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中国北方。
功绩:统一中国北方,逐渐使社会安定
过失:以权谋代替正统法制
最善长:权谋
总评:开创了权谋时代
秦始皇嬴政——千古第一帝
帝王历程:继承父亲王位后,对内杀吕不韦独揽大全,任用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以法制国。对外任用王翦、蒙恬等杰出将领出兵灭六国。
功绩:统一六国,为汉族的形成奠定地域和思想基础。
过失:刑法残酷,修长城,民不聊生
最善长:雄才伟略
总评:秦始皇晚年,社会矛盾尖锐,大乱一触即发。项羽暗中召集8000江东子弟兵,密谋恢复楚国,刘邦也按耐不住招兵买马,图谋反秦。萧何劝道:“秦始皇39岁就灭六国,统一天下,足见其雄才伟略,当今天下无人是他的对手。”刘邦遂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d
楼主希望给好的名还是坏的饿名
求历史真实人物的文章200-300字
赵云——
赵云(168年~公元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
生平
赵云曾於占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手下办事。公孙瓒被袁绍攻灭后,赵云并没有投靠袁绍。
赵云后来追随刘备,在其麾下历任牙门将军、偏将军、翊军将军、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成就一代霸业。蜀后主刘禅继位后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又拜镇东将军。
227年,赵云随蜀汉丞相诸葛亮入汉中,次年出征曹魏,曾于箕谷设置疑兵,避免部队被魏军狙击。北伐失利后,贬为镇军将军,不久去世。
261年后主追谥赵云为顺平侯。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承继爵位、次子赵广。两人都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
人物特征
赵云是蜀汉军事集团中少有的“智勇兼备”的将领之一,曾经多次为主帅的错误决定做出指正。
据《三国志》记载,有关赵云的著名事迹有“长坂乱军之中救后主刘禅”,《云别传》中记载有“截江夺阿斗”、“汉水空营退曹军”等。
罗贯中所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自立汉中王后,赵云位列“五虎上将”之一。小说中的赵云武艺超群、胆大心细,而且德行高尚。
据《云别传》记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刘备也称誉他“一身是胆”。三国时陈寿,杨戏称其“强挚壮猛”,“猛将之烈”,“以忠勇称”。
赵云的历史资料
赵云事迹多出于《云别传》,在《三国志》中别传没有作为正文内容,而是以注解形式出现。《三国志》原书中并无注解,注解乃后世南朝宋人裴松之所添加。《云别传》内容亦为《资治通鉴》等史书引用。
但亦有史家认为《云别传》内容以史料而论并不严谨,所记载的多是与赵云相关的轶事,真实性有待商榷。此说由清朝何义门首度提出,近年在互联网一度盛行。何氏并认为,刘备于221年准备东征吴国时,由赵云(而非诸葛亮)劝阻刘备不要东征是不合情理,应是子孙溢美。然而,何的说法被一些人指过分疑古。
赵云故址
现代赵云祠墓地址:
四川大邑--子龙庙,顺平侯赵云墓
河北正定--赵云庙。
清朝记载祠庙则有:
河南南阳南三十里屯东赵云祠墓
四川黎州大渡河守御所安靖坝左赵云祠
湖广桂阳州城外芙蓉山下赵云祠
湖北当阳(长坂)相传有子龙阁,子龙路。常德在相传有子龙庵。成都和平街原名为子龙塘街,和平街小学在相传是顺平侯洗马池故址。宁强在相传有子龙驻军处,子龙山。赤壁在相传有子龙滩
久闻赵云庙已建成,无奈学业繁忙,无暇瞻仰。暑假得闲,才随父母一睹容颜。
赵云庙座落在正定古城的东南角。庙前是一块平整的场地,四周彩旗迎风飘舞,正中央有一座汉白玉塑像——一位威武的将军:身披盔甲,脚跨战马,一手紧握长枪,一手怀抱婴儿,威风凛凛,虎视前方,尽显“昔日当阳长阪英雄”的风采。他,就是我们正定人民的骄傲——赵云。
来到正门前,迎面是赵朴初亲笔题写的庙牌——“赵云庙”,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古朴高雅。跨入山门殿,两侧分别是赵云父子的坐骑的塑像。东侧的白色战马,就是随赵云驰骋疆场征战一生的那匹宝马。当年赵云就是骑着它救幼主、平西川、伐中原,辅佐刘备成就一代霸业,留下千秋威名的。两旁墙壁上绘有赵云杀敌的画卷,并题有清代两位真定太守评赞赵云的诗文。
继续北行是四义殿,里面列有刘备、关羽、张飞和赵云的塑像。关张赵三人,对刘备忠肝义胆,尽心尽力;刘备对他们以诚相待,推心置腹。这流下了千古佳话,其中,“刘备借赵云——永借不还”就是一条。
四义殿后是一座花草葱郁的小院,院东是君臣殿,列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五位君臣的塑像。他们君主贤明,文臣足智,武将骁勇,上下齐心,终成大业。
院西是五虎殿,内有“五虎上将”的塑像。他们一个个披坚执锐,英姿飒爽。我看在这五位虎将中,赵云既不像关羽那样刚愎孤傲,又不像张飞那样鲁莽粗暴,也不像黄忠那样老气横秋,更不像马超那样少年气盛,他是兼各将之长的一位难得的将才:刚而不愎,勇而不莽,稳而不衰,盛而不凌。难怪诸葛亮誉他是“难得之将”。
院的正北是最后一座大殿——顺平侯殿。殿中供有赵云的塑像。他眉清目秀,文雅儒静,很难想到他就是令魏军闻风丧胆的常胜将军。两旁是他两个儿子的塑像,各执兵刃,威武雄壮。塑像前有一大石案,是由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刻而成,质地厚重,纹理秀美。石案两旁有一锣一鼓。在导游的怂恿下,我擂起战鼓,鼓声响彻大殿,直冲云霄。在咚咚的战鼓声中,我仿佛看见赵将军,宝马嘶鸣,长枪挥舞,英姿腾挪,入侵的魏军纷纷溃退……这时,突然响起清脆的锣声。啊!这不是得胜之锣么!只见赵将军勒马提枪,矫健迅捷地凯旋归来……
时已近午,我们才走出赵云庙。我再次端详赵将军的英姿,心中暗言:赵将军,如今故里人民生活幸福,您可瞑目自慰;如今故里景象欣欣向荣,您可含笑九泉。当然,故里人民还有长路要走,还有险关要过,但愿借您的战马,直踏征程;借您的宝马,披荆斩棘;借您的豪气,勇往直前。
[简评]本文以游踪为序,用移步换景之法结构全篇,清晰且紧凑。人物虽涉及刘、关、张、孔、黄,但重心却在赵云一人,内容集中,重点突出。语言多用短语,读来简洁有力。篇末直抒胸臆,含义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