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越文化浅谈: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吴国,既有地域特点,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六朝以前,在中国文化史上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相比中原地区,吴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
永嘉南渡是一个转折的关键,随着代表正统的政权南迁,政局、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吴地文化实现转型。具体表现为形成今天的吴语语系;由尚武变为崇文;当地隐逸文化与主流文化互相渗透。唐宋以降,吴地名人辈出,成为文化发达地区。
南宋时中国的政局、经济、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当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江南一带是市民思想传播的大本营。明朝中后期,江南不仅工商业繁荣,而且是全国学术、文化、艺术、娱乐的中心,又是明末清初重要社团的活动舞台。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如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睿智机敏、聪慧灵动;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这些特质对当代社会依然产生影响。
吴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成这样几点:
一是厚德载物的和谐性。
泰伯三让王位,赢得孔子“至德名邦”赞誉。厚德载物作为吴文化核心的道德内容,成了立身之本。从远古的泰伯到明代的东林党,从近代工商望族到当代的华西村,无锡在社会诸方面的发展中,无不体现出尚德和谐理念。
二是兼容并蓄的开放性。
吴文化是一个开放性文化系统,它的发展是不断吸纳异质文化的结果,显现出一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对中原文化的引入吸收,显现了其包容性。临海型的地理区位,也使吴地很早以来就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碰撞磨合带。
三是经世致用的务实性。
经世致用的思想缘起吴地发达的工商业。工商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孕育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干思想。经世致用在近代主要表现为学、用结合,积极主张以实用的知识与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实业。无锡荣氏兄弟即是最为着名的代表之一。
四是开拓进取的创造性。
泰伯在荆野之地,开拓建起勾吴国,吴地自此涌动着一种不拘成规、敢想敢干的开拓创新精神。中国的历史传统是重农贱商,但吴地很早就开始工商并重。及至当代,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无不显示其创造性。
二、吴越文化发祥地那么大,放在如今包括哪些省份?
吴越取自春秋时的吴国和越国,是这两个国家的统称,吴越之地包含的省份有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和江西。其中江苏的南部以及安徽的南部和江西的东北部包含在吴越地区,并非这三个省份的全境都在吴越地区。
你好。
在今天的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等地。
早期的吴国在苏州一带,越国在浙江中部,后来吴、越两国不断扩张,终于接壤,春秋后期吴越两国先后吞并对方,地盘扩大至整个江苏、上海、浙江,全盛时期还占有安徽部分及江西部分地区,后来人们把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称为吴越之地
泛指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一带地区。
吴越是百越的一支。指现在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一带的地区。吴越一名来自于春秋吴国、越国的国名,各取一字。因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一方的吴越国,自此“吴越”一名便以用来指代吴越国疆域所包括的该些地方。
春秋吴越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敌,而又出风雨同舟(吴越同舟)之典故。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且,《吕氏春秋》有写:“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故,“吴”与“越”虽然曾经是有着深仇大恨敌对的两个政权,但自古以来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当地的住民乃同一民族。
三、古代吴越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1、历史背景
作为广义的吴越文化,汉代是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非着力研究不可。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虽受华夏文化的深度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夷越文化,是中国诸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发达的一支。汉代的吴越文化,则是中国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一个区域型。吴越文化的这一转型过程,开始于楚威王败越,剧变于秦皇、汉武时期。这段时期,吴越地区的越人大量入海南奔,楚人与中原人先后进入吴越,由于主导人口与基本居民发生变换,使吴越文化的民族性随之激变。文化转型的趋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展开的。到西汉中后期,皖南、宁镇、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已基本汉化。到六朝时期,浙江南部地区也由北向南渐次完成汉化。
2、简介
吴越文化是长江下游的区域文化,其中心文化区是太湖、钱塘江流域。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七千年间,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沧桑巨变,楚败越以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秦灭越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极为繁荣。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