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论文(2)

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论文(2)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284 更新时间:2023/12/31 2:47:53

幼儿园乡土化教育的论文篇二

《请让乡土文化回归乡村教育》

摘要:在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进程中,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乡村教育都以城市教育为蓝本。我们的乡土文化正在这样的改革中悄悄流失。教育给予乡村孩子太多的城市思维,城市认同感,与此同时,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磨灭了乡村孩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乡土社会成员身份的认同。乡村教育在进入现代化的同时也在被抛离自己的核心层走边缘化。

关键词:乡村教育;教育改革;乡土文化

我们所处的并不是最完美的时代,但确是自华夏民族有史以来的最好的时代。

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乡村教育一次又一次被投入熔炉重铸。在“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号召下,中国广袤的乡村社会便拉开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中小学的“撤点并校”运动。然而,撤并教育规模的同时伴随的也有乡村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乡村教育在进入现代化的同时也在被抛离自己的核心层走向边缘化。本文透过对乡村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来窥探乡村教育的悲喜忧愁、乡村学生的无奈与无助、乡村文化传承的衰落危机。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来自于乡村,然而当返乡的那一刻却找不到了心心念念的乡土风貌。我国当下正追求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但不可忽视的事实就是:乡村可以越来越现代化,却不会在我国社会中消失。但在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进程中,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乡村教育都以城市教育为蓝本。我们的乡土文化正在这样的改革中悄悄流失。教育给予乡村孩子太多的城市思维,城市认同感,与此同时,教育也在潜移默化的磨灭了乡村孩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乡土社会成员身份的认同。当不能融入城市的乡村孩子再次回到自以为很熟悉的乡村时,便会面临着身份归位的难题、心灵寄托不存的危机。

二、研究成果综述

乡村教育改革利弊共存,毁誉参半。对其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整理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对乡村教育改革成果的肯定。乡村教育改革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降低生均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1]。集中优势力量办学校,可以使一些地区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和环境有所改善,有利于学校稳定、吸引高质量生源,也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教育和教师合作,遏制高质量教师和生源外流。与此同时增强了农村文化气息和文明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两免一补政策的扶持下,远距离乡村孩子可以在校免费住宿,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2]乡村教育内容的更改和教学形式的现代化,使乡村儿童的视野有所开阔,使其对现代化的发展了有了更加深入的切实体会。

第二,对乡村教育改革弊端剖析。农村教育改革所预期的美好效果并没有完全如预期所至。大规模的改革后,乡村学生普遍面临着上学远、上学难、亲情割裂、乡土认同迷茫、辍学率反弹导致文盲现象的反弹、家庭负担加重使“教育脱贫”走向了“教育返贫”、乡村魅力缺失等问题。在解决上学远与难问题,不少地区都有了校车和校舍,进而产生了校车事故、学生营养不良、学生心理问题增多[3]等“次生灾害”。孩子的离开又使乡村缺少了文化气息和童真青春的朝气,被撤掉学校的农村失去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致使优秀乡村文化的断裂、乡土风情难觅、乡村文明的失落,使原本经济比较衰落的乡村文化更加贫瘠。改革后的现代学校更像一间间工厂,成为现代化大生产的有声音、带表情、兼互动的摹本。

三、立足于乡村教育本身应有的特点来谈乡村教育

二律背反应用于教育便会产生这样的结论:教育差异往往都是我们制造出来的。当我们界定事物的时候,这界定本身就是在造就着一种范围,而范围之内与范围之外之间便着实构成了一种差异。当我们提出“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时,该提出本身就已经指出了二者必然是有差异的。然而我们却一直在追求着“城乡教育一致性”,企图使二者同质化,该变身实现的手段便是使城市教育向乡村扩张。乡村学校与乡村文化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复磨合,终于在国家政权的推动下走向了统一化、现代化。这种不是靠自然成熟而一步步走到秋收的“乡村学校”果实,其多少也会带有先天不足的弱项。乡村与城市不仅有着地域概念和商业活动上的差别,更有着生活方式、生存理念、社会习俗、经验积累等各方面的不同。在众多不同存在的前提下,我们的城乡教育却是越来越走向同质化,就必然会导致乡村教育主体的弱化。

四、乡村教育改革对乡土文化的破坏

1.乡土文化在教育中缺位。学校越来越远离乡村,靠近城市,乡村丢失的是学校,国家丢失的是乡村和乡土文化。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载体,是“中国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的一种实际存在的最稳定的时空坐落”[4],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课程设置同质化,使乡村文化成为教育中的“下脚料”。学校是乡村的文化核心,改革后的学校,无论是其外形还是其教育内容都是一种超越地方性的“国家意志”在乡村中的渗入。它传授着城市化的知识,讲解着大城市的发达与繁荣,贯穿着高端科技工作者及伟人的光荣事迹,与乡土气息浓厚、勤恳务实的土地文化有着刻意的背离。正如张济洲先生所说,“乡土知识是由‘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创造和传承的‘土里土气’的知识,它虽不去阐释普适性的规律,也不必然具有全球、世界的意义,但却维系和延续着乡土社会。”[5]此时我们不得不提出乡村教育的两种模式:移植模式与催生模式。我们乡村的孩子当然也是需要普适性的教育内容的,乡村同样需要现代化,更需要现代化知识与人才,但乡村教育在移植城市教育时需要有个约束,在直接过继他人已经成年的孩子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自己也需要生个孩子来好好培养呢?完全彻底的催生乡村教育模式是不切实际的,矫枉过正在任一次改革中都是常见的现象,乡村教育改革亦是如此。我们要避免的就是这种:新的乡村教育在农村一定人口中创造了一定程度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责任感”的同时,却以超地方社区的文化性格,将乡土知识排斥在课程体系设置之外,乡村教育国家化,地方性知识资源传承和维系在国家教育框架下失去了合法性空间,被迫退居为私领域之内的乡村教育模式。[6]

2.乡土文化在乡村流失。乡土知识与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乡村教育改革必须尊重“乡村本色”。乡村离不开教育,乡村教育离不开乡土知识与文化传统。中国当下的教育整体是被政治、经济边缘化的了[7],乡村课程亦不可脱离这个藩篱。乡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看齐,其课程内容城市化倾向严重,乡村文化鲜有出现,根据不同乡村的特色渗透的文化内容更是难以寻觅。正如石中英所说:“地方性知识必须在地方人民的文化框架内才能得到理解。将其与它的文化背景相分离就忽视它在社区生存和团结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地方性知识不能通过将其包括在图书馆或记录在纸上或以电子产品的形式而得到充分的保存。就像保存生活的多样性一样,地方性知识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得到保存,充满生气”[8]。对于乡村孩子来说,其最初的道德规范、为人处世方式、情感表达、人生理想、精神根基、审美趣味都是孕育于乡村土壤之中、扎根于乡村文化之中。现代文化的强势“嵌入”,使得乡土文化成为福柯所说的“受压迫”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说,地方性知识被剥夺了其存在与传承的合法性,使其失去了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我们把大自然关进了屏幕里,乡村孩子如城市孩子一样,坐在漂亮的教学楼里,透过大屏幕来闻闻花香、听听鸟叫、看看冰河解冻后的大地复苏。他们本身就应该置身于乡村所特有的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之中,完全可以通过真实的感受来获取一切自然的美好,而我们却用高科技将其束缚了。

3.乡土道德精华失传。乡土本身的天然优势便是蕴含浓厚的勤劳、淳朴、诚信、和睦的道德风尚。在乡村生活的孩子有天然的“思想品德”课程,有众多的道德传授者,他们无需记忆背诵道德准则,不必拘泥于专栏节目的高尚人物宣传,这些美好的道德情怀隐藏在乡村人们的一言一行中,隐藏在孩子的每时每刻的视野里,隐藏在每一个民间故事中,隐藏在乡村家长的劳作里,隐藏在不需要借条的邻里间的借贷救济里,隐藏在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的互助里;每一位老者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每一次邻里纷争与和解都是孩子最真实的学习案例。日复一日的熏陶,年复一年的感染,孩子们自然而然的便懂得了何谓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每个人的心中都会为良知留出一片净土。在乡村社会中,当人们的行为有失偏颇的时候,道德的制裁是往往比法律的约束更有震撼力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的“社会结构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9]乡村社会“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便有其自身的特点。乡村历史传承中的礼俗便是乡民们的道德守恒的戒律,“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乡村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规范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10]

印在书本里的道德知识,不管装帧多么精美,排版多么合理,插图多么漂亮,都是“死的道德”。仅仅依靠课堂的说教是难以使孩子获得扣入心扉的道德感。道德培养靠的是传授者的身体力行,靠的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靠的是最真实的生活里的最真切的感受,靠的是灵魂深处的每一次触动。当孩子们只能奔波于城市化的学校与家庭之间,而无暇感受乡土文化的时候,他们便离这片乡土越来越远,那些最真实的道德情怀的传递也便终止了。

参考文献:

[1]张燕.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J].教育评论,2012,(2):30-32.

[2]郝文武.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布局问题[J].教育研究,2011,(3):31-35.

[3]程天君,焕.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乡村小学的兴衰起伏[J].教育学术月刊,2014,(8):3-12.

[4]刘铁梁.村落DD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C]//钟敬文.民俗文化讲演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5][6]张济洲.文化视野中村落DD学校与国家[D].2007.

[7]葛新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弃儿及其前景,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3,(12):37-40.

[8]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1).

[9][1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论文

2.传统文化教育的论文

3.关于学前教育论文

4.幼儿园民间艺术研究论文

5.幼儿园教育类论文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朝代时间轴(中国朝代时间轴图表)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时间轴4000年以前远古时代中国远古时代指的是夏、商、周以前的时代,距今4000年以上,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发现的“巫山人”200万年的历史。约公元前21世纪-16世纪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一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是什么?(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朝代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马楚、南

  • 中国朝代历史时间顺序顺口溜(中国历史朝代的时间顺序)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依次是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中国瓷器真正意义上是从东汉开始,那时比较原始,经过唐宋的大发展,元代过渡,明朝瓷器高峰,中心转到景德镇,清朝康雍乾为盛世,之后开始衰落。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

  • 中国历史朝代的时间顺序(中国历史朝代的时间顺序加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按年代来,最早的是夏朝,按顺序为:夏→商(殷)→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楚→汉【西汉】→新→汉【玄汉、东汉、蜀汉】→三国【魏、蜀汉、东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北朝】→隋(陈)→唐→武周→唐→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

  • 中国历史朝代歌朝代的时间(中国历史朝代歌以及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最简版历史朝代歌本朝代口令为最简捷、同时又包含最全的朝代,顺序又为最佳。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编辑本段历史书版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sānhuángwǔdìs

  • 中国历史朝代的时间表(中国历史朝代的时间表图)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朝代起止年代创建人都城黄帝尧舜禹约170万-4000年前黄帝尧|舜/夏朝前2100-1600启阳城商朝前1600-1100汤亳→殷西周前1100-771武王镐东周前770-256周平王洛邑春秋前770-476/洛邑战国前475-221//秦朝前221-206秦始皇咸阳西汉前202-公元8年汉高祖长安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时间轴(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时间轴手抄报)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朝代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马楚、南

  • 五代十国是什么时期(五代十国是什么时期之后的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五代十国时期国外政权印度叫古印度罗马是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变为封建制国家(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英国是英吉利王国法国是高卢人的法兰克王国。欧洲为中世纪.经济状况为封建庄园制.农民分别效忠于小的领主阶层.而各个小的领主纷纷效忠于国家君主也就是最大的封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常年战乱.《夜宴》是一

  • 五代十国在哪两个朝代之间(魏晋南北朝在哪两个朝代之间)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五代十国不属于任何朝代,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唐天四年(907年),梁王朱晃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府,五代十国开始。其

  • 五代十国持续了多少年(五代十国是指哪五代哪十国)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天花至少在人类历史上肆虐了3000多年。天花的死亡率大约在30%左右,虽然比鼠疫、肺结核等传染病要低得多。这么一个可怕的病魔,却在1980年5月被宣告彻底消灭,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唯一彻底消灭的传染病。一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人痘接种法。具体操作有四种包括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康熙8岁登基,1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