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陶渊明写菊花的诗句(最著名的描写菊花古诗大全)

陶渊明写菊花的诗句(最著名的描写菊花古诗大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776 更新时间:2024/1/23 13:46:51

陶渊明的菊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魏晋时候的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其实按照他做官的职位来讲,最大的官大约是彭泽县令。但是做了不到一百天,此时大约53岁,有资料是40岁。

古代的人劳苦,寿命短促,无论是53岁还是40岁,这都是人生的中年。此时他做了生命最重要的决定,回家,直到生命的终结。

黄菊花背景,秋花花束。泰国

所谓的隐士,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所有在农村和山林的人都可称为隐士。隐士的前提,是,首先你是读书人。

其次,你在仕途上有一定成就,三你逆行于这世界的正规则,比如读书考学做官是正常的路径,普通手工业者有立足这世界的手艺个根本。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陶渊明的隐士是后人追封的,而且比较牵强。

第一,他的官职不高,或者就算是有建树,但是没有相关记录,南山四皓,首先他们是曾经辅佐太子的大儒,后来归隐山中,可以称为隐士。

第二,他的辞官,也许有着和这世界格格不入的倦怠,但也有家庭原因。

第三,他热爱乡土生活,在中晚年后犹胜,他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农民,和土地田园打交道,辛苦,清贫,并且安于这种生活。

这正是陶渊明值得称道的地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陶渊明是生长在地主家庭的,而且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官,同时积累了一些土地。陶渊明最正常的人生路径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读书,然后根据父辈和自己交游的状态顺利进入仕途。

他的童年十分优裕和宽松,正是这种宽松,发展他有自在的天性,专注于山川自然的审美,如同千年之后曹雪芹有着衣食无忧对自然灵动的审美。

但是这样的状态,随着父亲在八岁的死亡而中断。他之后的路,接受儒家教育,志在四方。这是年轻人正常的冲刺社会。但由于父亲的早亡,他的仕途变得坎坷。

一是,不可能有既定的平台给他,第二,小官吏无论从精神还是世间,都是受到等级社会的剥削和压榨的。

许多人终其一生没有退路,奋勇前,应对复杂多变的仕途,只为生存下来。

但显然陶渊明不做官,并非是为了普通的被剥削的农民,他的底气来自另一方面。

一,他家里还有世代可供耕耘的田地。

二,他从小的聪慧,在于掌握了必要的农业知识。

三,发自天然的乡情和土地观念。

有人说陶渊明是大地主,或者他祖父和父辈是,但是到了他这里,他属于有地的非受雇别人的农民。土地不大但是也不少。从后期的实际生活来看,他是把自己当做了农民,融入了这块土地。

这首标明《饮酒》的菊花诗,是在刚刚回到家园的作品。此时他摆脱了仕途的进取,转而寻求久违的童年的安宁。一个人中年之后的返璞归真。

秋天的野菊花开满篱笆,用这个季节的菊花酿酒,抬头可以看到远山风景。但这也不是世外桃源,这里离城市并不遥远,这也正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起码有重大的事件和消息,他是知道的。

人的安稳取决于环境的安稳。至少这个时期,没有兵荒马乱,如果欲望不多,是一个介于城市和遥远山区的远郊,最合适过安稳的日子。

陶渊明当然有所底气和笑傲。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和郭主簿》

这又是一年秋天,菊花又开了,陶渊明的菊花经过人工栽培,当然有着更鲜亮的颜色。

这里并非穷乡僻壤,用菊花酿菊花酒早已经成为风俗,所以陶渊明的菊花应该是优选野生品种,或者也有来自城市培植的佳苗。

他在这里招待主簿以及还有一些交好的地方官员,而他自己又总有酒,证明土地带给他是相对的富庶和安定。

但从他招待客人的随意和率真,这种富庶是有限的,没有婢女帮忙斟酒,是家常朋友的对饮,虽然有地方叫做轩,是一个普通木头做的亭子更说得过去。

而他还有五个子女。

陶渊明此时的生活,其实已经彻底农民化了。他在被窗下种下秋天的葵,在南边的土地上种下禾苗,有客人来时,让妻子抱着孩子,一起和客人登高远游,这是农民的质朴。

主要的时间都花在耕耘,收获,其中自然有着艰辛。也有着农民似的生死观,”死去何所惧,托体同山阿。“

正是如此的达观,和土地上的生命同呼吸,共命运,所以让他去做官僚和层级管理,是与精神世界相冲突的。他此时是道家似的融入自然,而非儒家的建功立业。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

这首诗用菊花自写,芬芳的菊花开在了树林边,有青山陪着,如此傲然的姿态,它是霜雪中的英雄。

这其实是一种生命观。陶渊明在世路上的坎坷,见证了仕途不是他的愿望,而秋菊虽然临霜,它却是找到了自己世间的位置。

无论世人如何评价陶渊明,他是一个在中年之后定位了自己,并接受命运的人,他不像隐士,更像是脚踏实地,回归土地的农民。

当然,前提是他有一定可以耕种的土地,第二,他有做农民的内心,第三,他愿意吃苦。

后人拔高了他的傲然,所谓不与世俗合作。但是,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醉心土地和田园,我看到的是热爱。

而很多人只把田园作为遥远的诗和远方,是吃不了陶渊明的苦。

他的伟大不是诗里美景,是身体力行,过自己愿望的生活。因此他成为很难超越的标杆。

更多文章

  • 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真正的最后一名幸存者叫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

    提起泰坦尼克号你会想到什么?是穷苦小子杰克和贵族小姐露丝不顾世俗阶级的炽热爱恋,是他们“Youjump,Ijump”的感动誓言?还是面对残酷冰冷的死亡,男人们慷慨赴死的“让妇女和孩子先走”的英勇绅士的口号?或许大多数人想起的都是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面的温情场景,而不是真正的泰坦尼克号沉没在大西洋深处

  • 红色资本家是什么意思(红色资本主义家名词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红色资本家是什么意思

    七十年栉风沐雨,有太多的人值得怀念;七十年历经沧桑,有太多的事情值得铭记。现在谈起企业家,首先我们想到就是马云、李嘉诚等人。其实,在中国,有这样一类企业家,他们被冠名为红色资本家的称号。那什么是红色资本家呢?红色资本家,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倾向于红色政权,拥护革命的资本家,他们是爱国人士,为国家的独立,

  • 清朝与元朝哪个国土面积大(当时清朝和元朝版图哪个大)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与元朝那个国土面积大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因为年代跨度的原因,人们对它的了解也最为详细。电视上的清宫戏也成为不少人的共同记忆,除此之外人们还记得不少清朝的名人,林则徐、曾国藩等人。但是最让每个中国人铭记的还是清政府在为保全自己统治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割地赔款。比如在《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就直接将台湾岛和澎湖

  • 清朝大还是元朝大(哪个朝代疆域版图面积更大)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大还是元朝大

    元朝和清朝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大家对清朝比较熟悉,反而对元朝比较陌生,这也让很多人对元朝产生了误解。其实元朝作为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是有很多贡献的,尤其在领土上可以说是不次于清朝对中国的贡献。比如说西藏和蒙古,其实元朝的贡献非常大。不仅仅是武力的征服,元朝当时统治西藏是得到了整个藏传

  • 后土娘娘的丈夫是谁(封神榜中谁是后土娘娘)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后土娘娘的丈夫是谁

    后土娘娘全称是“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地祇",她和玉皇大帝一个管天而后土娘娘乃管地。众所周知,管地的还有土地爷爷,但后土娘娘是管理整个大地,而土地爷只是掌管一方的职微的小神。对于后土娘娘历来说法比较模糊,然而对后土的尊崇很早就存在,一直到西汉,国家开始统一祭祀后土。巜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说:后土是

  • 元代的开国之君是谁(元朝的第一个皇帝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元代的开国之君是谁

    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如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马掌管国家财政。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

  • 庆余年原著沈重结局(小说庆余年沈重最后结局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庆余年原著沈重结局

    范闲刚到北齐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沈重刚见到范闲就特意折磨了一下肖恩,这真的让很多观众看不下去,之后再找各种借口不放言冰云,决定弄个半死再还给范闲,再加上设计陷害上杉虎,不愧是北齐第一阴谋家。可让人意想不到是大结局的时候竟然给范闲下跪,并且让他把妹妹带走,然后心甘情愿去赴死。1.他是绝对不会背叛北齐的

  • 失街亭挥泪斩马谡主要内容概括(马谡失街亭真正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失街亭挥泪斩马谡

    街亭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也是这次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事。最终的结局是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最后马谡承担失败的责任,导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关于街亭失守的原因,人们都归咎于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认为他刚愎自用,不听从诸葛亮的“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

  • 为什么关于元朝的电视剧这么少(元朝题材电视剧为啥少)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为什么关于元朝的电视剧这么少

    各位影视爱好者有没有发现,市面上关于元朝题材的电视剧特别少,是因为元朝历史太短不够拍20集,还是元朝历史过于平淡故事情节没有冲突拍出来没有人看?或者是投资方都和蒙古族有过节,不愿投资元朝题材的电视剧?曾经有人问过国内一著名电视剧导演这一问题,导演说,不是没人想拍,而是没人敢拍,除非你特别有钱,拍着玩

  • 梅艳芳什么原因怎么走的(梅艳芳因什么去世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梅艳芳什么原因怎么走的

    然而在香港红磡体育馆的舞台上,有人却反道而行。她身穿白色吊带婚纱,头顶巨大的白纱,缓缓地将手中麦克风放到自己的嘴边向在场的人问道:“我穿婚纱好看吗?”这位女人不惧怕寒冷站在舞台上的不是其他人,而是“香港的女儿”梅艳芳。梅艳芳身穿婚纱走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很迷惑为什么她会在演唱会上穿着婚纱出来,婚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