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科举制废除于什么时候(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

科举制废除于什么时候(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148 更新时间:2024/1/22 3:28:28

科举制延续了多长时间

近来有一种说法,称清朝在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结果反而催生了辛亥革命,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这种说法正确吗?

科举制度在中国走过了1200多年的风雨历程。

621年,唐高祖李渊下诏:“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由此,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制度诞生了。

在此后的1200多年里,科举制度走过了从发展到鼎盛,再到逐步衰落、直至废除的漫长岁月。

尽管科举制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是封建王朝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

无数寒门子弟通过科举制度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如果要列举的话,我们能够排出一个很长的名单。

到了晚清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了。“八股取士”反而变成了戕害人才的工具。

在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冲击下,科举制度逐渐式微。

1903年,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等人联名上书朝廷,请求“武科生、童考试及武乡科、会试,著一律永远停止。

使天下士子,舍学堂别无进身之路”。清廷顺应潮流,将废除科举制度作为清末新政的一部分,在1904年举行最后一次会试后,于1905年正式宣布:

“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许多人认为,科举制度废除后,让基层知识分子失去了唯一的上升通道,同时失去了对清朝的最后一点幻想,将他们推向了革命的阵营,为辛亥革命的爆发积蓄了人才力量。

这种说法,没有道理。一方面,晚清时期,科举制度已度过了鼎盛阶段,如日暮西山。

随着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出现,许多年轻人早已告别了科举制度,走向了新式学堂的怀抱。对于他们而言,新式学堂有没有废除,根本就不重要。

其实,那时候就连清朝也在鼓励广大学子进入新式学堂,还责令各省督抚尽量多派学生出洋留学,学成归国后“分别奖给进士、举人等各项出身,以备任用”。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和中坚力量,几乎都是新式学堂培育出来的人才,或者是出洋留学的精英。

比如,黄兴毕业于张之洞兴办的新式学堂两湖书院,又被张之洞派往日本留学。

宋教仁毕业于武昌的新式学堂美国圣公会文华书院。蒋翊武不愿与族兄蒋念堂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轻蔑地说“奴隶功名,要它何用”,最后进入湖南西路师范学堂读书。

我们反过来讲,如果科举制度废除后,许多基层知识分子真的被推向了革命的阵营,那么辛亥革命一定会在传统科举考试配额较多的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首先爆发。

然而,事实上引爆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是在武昌进行的。众所周知,湖广地区并不是科举考试的强省。

一个鲜有人知的事实是,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后,尽其所能地进行了善后处理,而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撒手不管。

当时,全国的举人、贡士总数有数万人之多,生员数量有数十万人之多。他们之中年纪较小的人,被各地新式学堂吸收,继续读书。

对于年纪较大不能进入新式学堂读书的人,则由各部院衙门“考用缮录”,他们当差期满后,还可以改用七品小京官在部行走,进入官场。

如果已经获得举人、贡士功名者,分发担任知县、教职、直隶州州同、盐库各大使、直隶州州判、按察司、盐运司经历、散州州判、府经历、县丞等官职。

生员则由各州县知县和教官选拔保送至省,择优选取后造册送吏部,选为各省巡检、典史等官职。

新式学堂出身的学子就不能当官吗?并不是。

清朝按照“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原则,从新式学堂毕业生里选拔人才,赐予功名。大学分科毕业中,成绩考列最优等、优等、中等者均可授予进士出身;

大学预备科及各省高等学堂毕业,成绩考列最优等、优等、中等者,均作为举人。

我们应该承认,由于历史的局限,以及自身能力的限制,清朝在处理废除科举制度后的遗留问题上,未能做到尽善尽美,许多措施也没有落实到位。

但是,总体来说已经十分成功了,至少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动荡。风雨欲来、岌岌可危的清朝,又度过了7年时间,才在1912年宣告灭亡。

这与废除科举制度,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实力排名和地理位置(各国实力对比分析)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七雄实力排名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你方唱罢我登场。哪怕是相对较弱的韩赵魏也曾有过魏霸西河的荣光,胡服骑射的辉煌和吞并郑国的所向披靡。剩下齐国凭借着经济发达成为一霸,楚国依靠地缘广阔问鼎中原,最后秦国训练的虎狼之师一统六国。今天我们来拍一下战国七雄排行榜,看看和你心目中的有没有出入。(有出入的以你的为准)战国

  • 蜀汉五虎将武功排名(三国五虎将实力上谁最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蜀汉五虎将武功排名

    流传甚广的“三国二十四将”排名,读者诸君都能倒背如流,但是去掉吕布和曹魏东吴名将,只留下蜀汉大将。我们就发现了问题——按照这个排法,蜀汉五虎大将的武功排名,就成了一赵云二关羽三马超四张飞五黄忠,这个排名公平吗?“三国二十四将”的排名依据,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当然也不是比《三国演义》出现更

  • 西晋灭亡时间和原因(316年西晋被谁灭亡)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西晋灭亡时间

    在1703年前的今天,316年12月11日(农历316年11月11日),西晋灭亡。313年4月,晋怀帝司马炽在平阳被刘聪毒死的消息传到长安,司马邺遂正式即位,年仅14岁。司马邺,字彦旗,是晋武帝的孙子,吴孝王司马晏之子,因为出继给秦王司马柬,因而袭爵为秦王。10岁时被封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即位后改

  • 刘备夷陵之战有70万吗(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夷陵之战有70万吗

    刘备为啥要发动夷陵之战?《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说是为了给关羽报仇。但这并不是刘备真正的动机。报仇只是个借口,刘备真正想要的,其实就是拿回荆州,或说逼孙权吐出荆州。所以从这层意义来说,夷陵之战是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的延续罢了。所以,这是一场决定三国格局的大战,但谈不到生死之战,魏、蜀、吴三国都对夷

  • 上古十大妖女之首是谁(上古最美女妖排名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上古十大妖女之首

    肤白貌美但却心如蛇蝎,这就是古代对妖女的大部分统称,下面小编将介绍上古十大妖女。她们大多出自于《搜神记》、《蛮荒记》、《山海经》,各个妖艳无比,能歌善舞、却由能够驾驭妖兽,在神话中也行事诡异恶毒之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上古十大妖女分别都是谁。10、妖女瑶姬炎帝第三女,在父亲误杀二姐杀死之后,瑶姬恨

  • 钟无艳是什么历史人物(钟无艳是哪个朝代时期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钟无艳是什么历史人物

    堂上先是一片死寂,随后就是哄堂大笑,大家笑得东倒西歪,憋都憋不住。鬼谷子捋着胡子,波澜不惊暗暗观察:孙膑一脸认真,似乎在思索什么;庞涓满脸的不屑,欲说还休;而苏秦张仪却置身事外,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再看钟无艳,居然也跟着呵呵大笑。庞涓开口了:“师妹?你说,你这副嘴脸凭什么登上一国之后的宝座?”“当然

  • 李自成失败原因分析简写(李自成一片石之战失败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李自成失败原因分析

    顺治二年五月初,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麓时,李自成率轻骑20余人登山探路,被当地民兵武装姜大眼杀死,尸首秘密埋葬。李自成战死后,农民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民众予以报复性打击。《明史》也记载,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大顺军余部称李自成为先帝,其妻高氏为太后,李锦推举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首领。

  • 赵构杀岳飞后悔吗(宋朝赵构杀岳飞的真正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构杀岳飞后悔吗

    宋高宗害死岳飞后,一定会后悔,而且还会后悔的捶胸顿足,然而?秦桧死后,赵构给很多人都平了反,唯独对岳飞,却是提都不提,甚至连个岳字都不愿听到,就为了岳飞,硬生生的把岳州改成池州。这是后悔吗?很显然,不是。但赵构为什么这么不喜欢岳飞呢?公元1138年,岳飞荡平内乱,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这时候呢,宋高宗

  • 苏美尔文明的真实性(苏美尔文明故事真的存在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苏美尔文明的真实性

    据说每隔3600年,就会有天外来物出现在地球,从苏美尔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我们可以称他们为“众神”或是“小灰人”。其实地球上面的历史是统一的,这一切都源于一块石头的出现,它的出现颠覆了人类的传统认知。同时也还原了上古神话和先商文明的存在,即便这块石头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发现的,但是它上面记载最早统治的

  • 历史上哪个灭了南朝陈国(南朝陈国存在了多少年)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哪个灭了南朝陈国

    "江左三百年,还与中国合"这是东晋诗人郭璞的预言。永嘉之乱后,不断有统治者试图统一,却都以失败告终。三百年后,隋军南下平陈,中国再度实现统一。一、战前决策公元582年,隋朝刚刚暴打了突厥,江南的陈朝就发生了一件大事:他们的开国皇帝陈宣帝死了,继承皇位的是他的儿子陈叔宝,史称陈后主。消息传来,早就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