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武卒强在哪(魏国有魏武卒秦国有什么)

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武卒强在哪(魏国有魏武卒秦国有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787 更新时间:2023/12/12 10:48:00

魏武卒,与其说是被秦国给灭掉的,不如说是被齐国灭掉的。

但是,这么说,也是简单化了和片面化了。

魏国是因为国力雄厚,所以军力强悍。魏武卒是结果,不是原因。后期魏国败落了,不是因为魏武卒被灭掉了,而是因为魏国自己被齐国打残了。

魏国的精锐部队,称为武卒,大概是名将吴起创建的。《荀子》的“议兵篇”,不仅详细说明了魏武卒的选拔标准,而且还做了评论,指出武卒的问题,即危国之兵。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魏之武卒,身上要穿三层铠甲。这是典型的重装士兵。拉到战场,个个都是钢铁侠。古代战争的王者,是弓箭。面对魏武卒的这套装备,王者级的弓箭,也要汗颜。关键是魏武卒也配备了弓箭。

携带一张十二石强弩。十二石不是弩的重量而是弩的弓力。汉代有“一石弩”到“十石弩”精细划分。居延汉简中,主要以三石到八石为主。虽然计量标准有差异,但可以推算十二石弩绝对是硬弩级别的存在。

装备精良,铠甲三件套;战力卓绝,人人强弩手。但还没完。箭袋里要放上五十支箭矢,扛上一杆长戈,而且顶盔配剑。远战用弓箭、近战用长戈、贴身肉搏用宝剑。所以说,魏武卒已经武装到了牙齿。

但问题是怎么才能得把这伙钢铁侠拉到战场上?

没别的办法,只能自己跑步去。所以,魏武卒还必须是长跑选手。武装到牙齿之后,再背上三天的口粮,然后半天之内疾行军百里。

只有达到以上这些标准,才能成为魏武卒。

所以,用精兵来概括魏武卒已经不够贴切了,这伙人必须是战国时代的特种兵。即便放到其他朝代,魏武卒都是以一敌十的存在。

但是,荀子为什么说魏武卒是危国之兵呢?

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这句话,简单理解就是养不起,实际的意思是不可持续。

被选为魏武卒,首先是复其户,一家子都不用交税了;其次是利其田宅,福利分房分田。

但是,魏武卒这种战士,也就扛个几年完事。就算20岁成丁,然后高强度的训练和作战,武卒的使用寿命,顶多也就到30岁。

古代的医疗水平有限,战国的平均寿命大约是31岁。即便魏武卒都过了最危险的幼年时期,但得病了怎么办、受伤了怎么办?当兵打仗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所以,如荀子所说,“数年而衰”,一茬魏武卒也就扛几年。但是,几年之后你怎么办?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但魏武卒却是凋零之后,难以为继。而更严重的问题则是国家养不起。打下了地盘、控制了人口,国家却无法富裕。因为收来的赋税全都养兵和打仗了。

不说别的,就说顶盔佩剑和铠甲三件套,是多少钱?魏武卒的这个装备水准,绝对是按照装备大将的标准打造的。

关键是有了利剑,就必须要用。所以,魏国一定会把军队拉出去跟人较量。战争是最贵的游戏。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一方面;关键是得罪的人太多,常年打仗,地主家也会把余粮打没。

前期彪悍的时候,横扫战国、无敌天下;“数年而衰”之后,则无力招架、只能挨打。所以,荀子才认为魏武卒是危国之兵。

魏武卒的高光时刻,是在吴起时代。

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百战百胜只能是传说。但凡人家敢跟你打,就不会是个弱鸡,否则这个仗就打不起来。打不过,割地赔款、直接投降,不就行了。所以,胜率能超过50%,这就不错了。但吴起凭啥这么彪悍?

战略战术不能无敌于天下,但一支强军却可以。魏国有强兵,所以屡战屡胜。而吴起之所以传奇,是因为他在魏国,捏着当时的最强战力。

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阴晋之战,当时的西河守吴起,以魏军五万破秦军五十万。这个历史脚本,足以照搬进传奇小说。但是,五万破五十万,单纯是因为魏武卒吗?

君试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

这五万人都是无功之士。秦魏连年征战。所以,为了鼓舞战士,魏国给有功将士开出了足够的赏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是,没被赏赐的呢?只能憋着劲勤练武功,然后找机会去立功。吴起正是抓住了士兵的这个心理,才敢以五万人硬磕秦军五十万。

魏国前期能够做到常胜不败,到底是因为武卒彪悍,还是制度激励?

根本原因只能是制度激励。打仗有奖励,而且奖励足够高,然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才是原因。制度严明的同时,人事也不怂。此时,领兵的将军是吴起,战国时代的顶级名将。

但吴起的高明之处,不是战略战术,而是励士。所谓励士,简单说就是怎么才能增强士兵的战心,然后不要命地陷阵冲杀。关于励士,《吴起兵法》中有详细地论述。

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以四贼,率以讨之,固难敌矣。

这是吴起对于阴晋之战的评说。咱们大魏国有五万亡命死士,每个人都能以一当千,凭啥打不过秦人五十万?

公元前387年,大概是阴晋之战的后两年,吴起遭谗离开魏国,去了楚国。如果吴起只是一位军事家,如果有了魏武卒就可以横行天下,那么吴起到了楚国之后应该训练一支楚武卒。但是,并没有。吴起在楚国搞了变法,干起了宰相的工作。

吴起楚国变法,基本上就两条,一个是“三世而收爵禄”,简单说就是国家不养闲人;一个是迁徙贵族,把贵族迁徙出去、开发土地。

变法是重新调整资源配置。国家不养闲人、贵族去开荒种地,省了一笔钱、多了一笔钱,然后这两笔钱就可以拿去养兵、练兵了。

但是,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没有成功。楚国也丧失了一次富国强兵的机会。然后,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公元前364年,秦与三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

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

吴起时代,大家还在研究怎么战胜、怎么攻城略地。但到了石门之战的时候,秦国率先搞起了KPI尚首功。战胜肯定要战胜,但必须杀人,得把敌人的脑袋砍下来。以后,秦国历次战争,大多都要统计斩首数量。原因是这个数据对于秦国士兵非常重要。战国战争,杀到了白热化。

但是,秦国咄咄逼人,已经打得魏国跪地求饶了吗?

并没有。

如果真是这样,秦献公的儿子秦孝公也不会天下求贤、商鞅变法了。这时候,魏国还是中原第一强。是天下第一强吗?不好说。因为还有楚国。这家伙的力量一直不弱。

那么,魏国是什么时候衰落的?

首先得问魏国是怎么衰落的。

一方面是客观形势发生了变化。秦国开始崛起、楚国一直不弱,关键是齐国也追上来了。

一方面是外交关系出现了问题。韩国和赵国一直是魏国的盟友,但这时候的关系却淡了。魏武侯没有他老爹魏文侯的威望和手腕,到了魏惠侯就更别提了。

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魏国常年穷兵黩武。手里捏着中原最强军力,就一直折腾、一直搞事情。

穷兵黩武,才是魏国的症结。所以,衰落是迟早的事情。

公元前353年,围魏救赵桂陵之战,魏国吃了大亏。但不能说大败。首先围魏救赵没有发挥到救赵的作用,邯郸还是被攻破了;其次魏国联合韩国对齐国的诸侯联军搞了一次包围,在楚国的斡旋下,齐国退兵了。

但是,魏国并没有吸取桂陵之战的教训,继续穷兵黩武,一言不合就开战。

公元前343年,围魏救韩马陵之战,魏国被打得大败。上将军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虏,大概有十万魏军被歼灭。

这之后,魏国成了破鼓万人捶。

秦国借机发动了第五次河西之战。桂陵之战后,秦国发动了第四次河西之战,所以,但凡魏国东方战败,秦国肯定要在河西搞事情。但是,是秦国把魏国打残了吗?

并不是。

魏国资源有限,不可能东西同时开战,一定要选择一个战略重点。公元前361年,魏国从安邑迁都到了大梁(采《朱竹书纪年》的说法)。迁都大梁,就表明魏国把战略重点确定在了东方。所以,秦魏战于河西,根本就不重要。因为河西已经不是魏国的战略重点了。

所以,才会有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公元前343年的马陵之战,东方战场,才是魏国真正关心的地方。这两场大战,既可以认为是魏国的逐鹿中原之战,也可以认为是齐魏的中原争霸战。但是,这两场战争全都打输了。输了,就算玩完。魏国不得不从中原第一强国的位置上退下来。

所以,魏国是被齐国打残的。如果魏武卒被灭,那也是被齐国灭的。因为齐魏中原争霸之后,魏国的高光时刻已经结束。

马陵之战后,魏国与齐国之间肯定没少折腾。魏国输了所以势必报仇,齐国胜了所以乘胜追击。直到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当时还是魏惠侯,这家伙连面子都不要了,正式认怂了,主动跑到徐州尊请齐威侯为王。齐威侯,即齐威王,也很识趣,也请魏惠侯为王。这就是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这才是魏国彻底怂了的标志性事件。此时的魏国,不仅国力怂了,而且国气也怂了。否则,魏惠侯这个倔老头儿不可能尊请齐威侯为王。

然后,还有魏武卒什么事吗?

到了魏襄王时期,苏秦游说天下诸侯合纵攻秦,对魏国的国力分析是:

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这个武士,应该就是重装步兵,或所谓的魏武卒。那么,魏武卒能有20万吗?这话是苏秦说的,苏秦是纵横之士。所以,这种人说话一定要夸张,简单说就是忽悠诸侯们开心。当着魏襄王的面,苏秦肯定是卖力吹魏国。所以,水分只能要多大有多大。

但是,国力跳水之后,魏武卒只能是明日黄花。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斩魏军24万。

秦使白起伐韩于伊阙,大胜,斩首二十四万。

到这个时候,魏武卒在哪里?如果有,也只能埋尸黄沙。

那么,能说是秦国灭了魏武卒吗?

按照荀子所说,“数年而衰”,魏武卒称雄于吴起时代。但,吴起用兵,既靠强兵又靠励士。而励士的根本是魏文侯开李悝变法。制度有优势,国力才雄厚,而魏武卒才能展风采。

到了魏武侯和魏惠王前期,魏国仍旧实力雄厚,所以魏国还是允许有魏武卒存在的。但是,马陵之战后,魏国的霸主地位已经名存实亡。迁都大梁是为了中原争霸,但关键的两场大战,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都战败了。

这时候,魏武卒即便存在,也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因此,关键点就是魏国战败了,魏武卒即便被灭,也要记在齐国身上。

这时候,魏国已经怂了,早不是当年风采,魏武卒自然更不是。是魏国和魏武卒都不行了,秦国才有机会来奠定东出天下的格局。

那么,魏武卒为什么没能使魏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呢?

逻辑应该是魏国强大所以魏军强悍,然后才有魏武卒的风采。

而魏国之所以国力衰落了,不是因为魏武卒,直接原因是中原争霸失败了,没干过齐国;根本原因是穷兵黩武,谁都去打,然后打到没朋友。

围魏救赵桂陵之战、围魏救韩马陵之战,都是魏国率先攻打了赵国和韩国,然后才会给了齐国搞偷袭的机会。

如果按照魏文侯的一贯国策,魏国就不可能进攻韩国和赵国。因为韩赵魏是三晋同盟。只要三晋同盟稳固或勉强维持,别说秦国不敢嚣张,就是齐国和楚国也得畏惧三分。

标签: 魏武卒国有魏国时期战国什么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说元朝以宽失天下(元朝迅速灭亡源于统治太宽松)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灭亡,朱元璋,源于,统治,天下,宽松,元朝,迅速

    “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看清楚,朱元璋可没说元朝以宽仁失天下,而是说“失在太宽”,是宽而不是宽仁。语出《皇明宝训》,原文摘录如下: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朱元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首先要

  • 赢驷赢稷和嬴政是什么关系(谁团队厉害贡献大)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赢稷,赢驷,嬴政,贡献,关系,厉害,团队,什么

    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38年到公元前311年。虽然46岁去世,但统治秦国28年,在位时间真心不算短。嬴驷团队的主要核心人员及他们的功绩如下:秦国宗室樗里子和魏人公孙衍,开疆河西之地,击败三晋同盟纵横家张仪,主要是离间了齐楚同盟,使秦国处于外交主动。名将司马错,谏伐蜀,秦国实现了以关中形胜携巴蜀财富的

  • 土木堡之战明军为何惨败(之后明朝为什么还能存在)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土木堡,明军,惨败,存在,明朝,之后,为何,为什么

    明朝只要占住北京不走,也先就灭不掉明朝。而明朝一旦离开北京,那就真心不好说了。灭掉明朝,或重开一个南北朝,都有可能。所以,也先灭掉明朝的上上之策,也是唯一之策,就是占领北京。但是,于谦成功组织了北京保卫战,而也先只能仓皇南顾、逃回草原。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北京。土木堡之变后,二十万明军精锐灰飞烟灭。这

  • 为什么杨乃武和小白菜会惊动慈禧(清朝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小白菜,杨乃武,冤案,惊动慈禧,清朝,为什么

    大清同治年间,浙江余杭县有一个卖豆腐的小贩,叫葛品连。葛品连虽然身材矮小,却娶了一个漂亮媳妇,叫毕秀姑。毕氏生得白净,又常穿白色上衣、绿色裤子,颇似娇嫩欲滴的小白菜。所以,也就有有了小白菜的外号。夫妻二人与葛品连的母亲葛喻氏,租住在举人杨乃武家中。杨乃武早年丧偶、毕氏年轻漂亮。于是,街头巷尾自然脑补

  • 美国移民国家与多元文化特点(移民文化是如何影响美国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移民,文化,美国,特点,国家,影响,多元,如何

    美国仍旧很强大。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它、认识它。一句霸权主义或一个超级大国的标签,太笼统。我们需要发现它的强大,也需要发现它的问题。首先,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雄冠全球,掰手腕,是美国人的手腕最粗;其次,美国是表层国际秩序的制定者和主导者,讲道理,但道理是美国人的。当然,美国也有一个问题。那

  • 焚书坑儒到底是怎么回事(焚书坑儒是否掩盖历史真相)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焚书坑儒,真相,掩盖,历史,是否,到底,怎么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没有真相,只有解释。焚书坑儒,或是一起偶发事件,就是始皇帝任性了;或是一场良久预谋,就是秦帝国早打算这么干了。但真相到底是什么,早已堙没于历史的噪音之中。但是,我们却可以解释。简单说,就看你从什么视角来理解焚书坑儒这起历史事件。始皇帝统一六国,而后以秦法治天下。什么叫以秦法

  • 宋慈最高几品官(宋朝提刑官宋慈是什么级别的官)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宋慈,刑官,宋朝提,级别,最高,什么

    影视作品《大宋提刑官》在早些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里面的主角宋慈原型是南宋注明的法医学家宋慈。剧情设置上,主要是根据宋慈本人生平事迹改写的,还有一部分是编剧虚构的。令惜杨君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片尾曲《满江红》,对整部作品有了一个很好的升华。都是心酸和不易。帝王,权臣,奸佞,世间的冤屈怎么样才会真正昭雪。

  • 成吉思汗西夏王妃的故事(传说中成吉思汗是怎么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成吉思汗,王妃,传说,故事,西夏,怎么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生于贵族家庭。他被称为一代天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一生战绩无数,战无不胜,他和他的子孙后代的战争记录至今还没有人能打破,而这样的历史人物,他的死因和陵墓至今都还是个谜团,为什么会成为这种局面呢?他的一生可以称为是传奇的一生,他发动了在那个时代里规模最大的战争,规模大到什么程度呢

  • 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氏简介(杨广老婆萧皇后一生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杨广,简介,萧氏,皇后,萧皇,隋炀帝,老婆,一生

    古代社会是一个十足的男权社会,各个行业都是由男性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古代的女子地位十分低下,哪怕是贵为公主皇后也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是西梁公主,父亲是西梁孝明帝萧岿,母亲是张皇后,后来她自己也成为隋炀帝杨广的皇后,可她依然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古代的女子地位本就

  • 奇皇后历史原型简介(真实人物奇皇后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奇皇,原型,简介,历史,人物,真实,到底,什么样

    中国历史上竟然有一个外国皇后!这也能行?金玉妍知道的话都要气活了,《如懿传》中她迫于外国女子的身份无缘后位,连孩子也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但在元朝的确有一个外国woman,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外国皇后,她五年抱俩孩儿,凭一己之力,毁掉了元朝。也被称为元朝的罪人,她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奇皇后。在元朝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