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八年,皇太极一觉不醒,没留下一句遗嘱就“私自”跑路了。皇位空缺,帝国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对于汉民族来说,皇帝不留遗诏,违法跑路不算啥,大臣们只需要依宗法制规定,按图索骥,找到对应的继承人,再以皇帝的名义,下一道诏书就可以了。
宗法制对继承人资格和顺序,作了明确规定,几乎没什么“运作空间”。
可是对满清不行,他们还没发育好,对汉人的宗法制尚处于学习中。他们的继承法,还停留在原始的“议会”阶段,谁能继承皇位,需要巨头们开会协商。
一场紧张而又刺激的角逐拉开帷幕!没想到的是,当巨头们走出议事厅,众人推开殿门,却发现,端坐在龙椅上的,竟然是一个没有资格参与议事的五岁娃娃,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皇帝!
两大热门人选,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都耷拉着脑袋,恭顺地跪伏在大殿之上。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两大热门都落选?又为什么最后上位的是一个谁也想不到娃娃?
一般认为,是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运作的结果。但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得出了一个让大家大吃一惊的结论!多尔衮是不得不支持福临,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跟孝庄没有半毛钱关系!
多尔衮和豪格,是如何走向鹤蚌相争的?
既然是商议继承人,那就要看谁更有发言权了。发言权的内核有两个,一是拳头硬,二是帮手多。
于是豪格和多尔衮都抓紧时间活动,摸底子,猜心思,拉关系,明里客客气气,暗里剑拔弩张。
豪格势力的构成有两部分:自己手中的正蓝旗,皇太极手中的正黄和镶黄旗;多尔衮势力的构成也有两部分:自己手中的正白旗,多铎手中的襄白旗。
据说两黄旗并非铁板一块,有少部分人倾向于支持多尔衮。如此一来,双方势均力敌,至少谁也吃不掉谁。
关键就要看平时不怎么起眼的正红、襄红和襄蓝三旗。正红和襄红旗在礼亲王代善手中,襄蓝旗在郑亲王济尔哈朗手中,这两人不光有投票权,在爱新觉罗家族也绝对德高望重。
代善是皇太极的二哥,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堂弟,都是先皇心腹。会还没来得及开,会场外两白旗和两黄旗就全副武装,刀剑出鞘,围住了崇德殿。《沈阳状启》记载:“大王发言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
大王就是指代善,虎口就是豪格,译音不同。代善看起来受汉学影响较大,他提出立长子豪格。豪格这个粗人,不知道吃错药了还是神经错乱,他的表现出人意料:
“则虎口曰:‘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
豪格连连表示不敢当,导致现场冷场了。估计这家伙就是想假谦虚一下,然后大家坚持推选他,他再装模作样地“被迫接受”。
谁料,他谦虚了,却没人坚持!眼看事情不妙,殿外的两黄旗部众,以索尼和鳌拜为首发难了。
“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於帝、衣於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於地下而已!’”
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就玩命!多尔衮,你试试看!面对这个局面,出现了有意思的一幕:
“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於此论乎?’即起去,八王(阿济格)亦随而出,十王(多铎)默无一言。”
代善先退场了,那意思我本来就不想参与,意见已经表达了,听不听随你们,我岁数大了,不想见血,回家补觉觉去啦,你们爱咋咋地!
代善一退场,吓住了阿济格和多铎。有代善在,两黄旗再牛,也不敢动刀,代善一走,还真没有谁能镇住他们!
看起来,代善故意装作事不关己,实际上在鼓励两黄旗,力挺豪格。阿济格和多铎都读懂了代善的意思,阿济格紧跟着拔腿跑了,多铎吓得一句话不敢说。
本来多尔衮靠两个兄弟撑腰,现在俩人都哑火了,再僵持下去。
恐怕再有人推举豪格,他连退路都没了,乘着两白旗在门外的气势还没消退,赶紧启动预案!
九王(多尔衮)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九子。”
多尔衮迅速抛出了皇九子福临,这个替补方案。这个方案没人反对,于是顺治帝诞生了。
多尔衮的方案,妙就妙在既满足了两黄旗“立帝子”的要求,同时也弥补了自己得不到皇位的亏损,捞了个辅政之职。最亏的是豪格两手空空。
这里面有个大疑问,多尔衮的替补方案,为什么是福临?事实上,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
除了三个早夭,剩下还有八个在世,包括豪格在内,福临还有五个哥哥。这个不上不下的儿子,凭什么被多尔衮推举,而且没人反对?
这个问题几乎很少人关注,甚至有人说,因为福临及其母孝庄,最得皇太极宠爱。
这个说法完全没根据,孝庄一点不受宠,他在皇太极五位大妃中,排名末位。
我们来看一下,除了豪格,福临的另外四位哥哥:
皇四子:爱新觉罗·叶布舒,生母庶妃颜扎氏,封辅国公。
皇五子:爱新觉罗·硕塞,生母侧妃叶赫那拉氏,封承泽裕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高塞,生母庶妃那拉氏,封镇国悫厚公。
皇七子:爱新觉罗·常舒,生母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封辅国公。
四位皇子,三位身份太低贱,稍微好一点的,母亲都被老爸送人了,可以想象,这四个孩子在宫中的地位是多么尴尬!
前面我们讲过,皇太极登基后册封了五大福晋,实际上,只有这五人和她们的子女,才有地位。
本来福临的八哥地位最高,他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的儿子。
海兰珠是二福晋,最受宠,地位比“老五”孝庄要高。可惜这孩子命薄,死了。
所以,如果说在皇太极的儿子中寻找接班人。
只有三个人有资格:豪格(长子优势)、福临和博果尔(十一子,三福晋所生,时年一岁)。在豪格退出的情况下,福临有年龄优势。
这就是多尔衮为什么推举的是福临,而不是别的皇子,且能被所有人接受的原因,毫无争议!
孝庄与多尔衮的真的没有桃色交易吗?
民间传说,及各种文学作品中,对福临即位问题,做了大量的演绎。
其中最重要的情节,就是孝庄太后布木布泰,找到多尔衮,说动了他支持福临。
甚至说,孝庄之所以能说动多尔衮,俩人早就感情不一般,有说从小青梅竹马,有说后天暗生情愫。
当然,几年后,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孝庄下嫁,及孝庄死后不入太宗墓,都被演绎成这段故事的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