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宋徽宗是北宋还是南宋(北宋宋徽宗和宋钦宗什么关系)

宋徽宗是北宋还是南宋(北宋宋徽宗和宋钦宗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817 更新时间:2024/2/25 7:24:10

宋徽宗赵佶,号宣和主人,宋朝的第八位皇帝,书画家。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端王。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逝的时候,因为没有子嗣,所以,太后氏则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

解读宋徽宗变法,在传统学术界一般将其定性为:对前任变法的“罢黜”。其实,这一时期并非“另起篇章”,而是对前任的一种“另类接盘”。

那么,为何对宋徽宗变法的解读更多偏向于负面,大概与这位皇帝用的大臣有很大关系,甚至,还与他的个人爱好扯上了联系。

这不免带有浓烈的“道德”审视色彩,而这,也是他那时面临的一种情况。后人评价,其父亲(宋神宗)变法过于激进,客观地说,应该是他对结果的期待过高,过于理想化。

而这,必然会将一些暗藏的矛盾挑破、激化。

其中,有一个表象就是:“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拉锯战,亦或说“党争”。然而,徽宗继位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真谛”,这一切并非为了国家,而纯是为了个人私心。

于是,他的“驭国、驭臣”理念形成了——无偏无党、正直是与、清静无为、顾大局、识大体,就很好了。

只要政事无失误,大家发挥各自才能,天下即会太平。

但是,他臣子们的“思想意识”并没有和他同步,而是将前面的变法思想更加“高度提炼”了。

若说前面是“立政造令,悉法先王”,到了他这里,便上升到了“圣人之治”。

既然思想认识的核心发生了“迁移”,那么,作用的结果,就成了一种“政治肃清”,而非之前的理想目标,一切开始围绕着“政治形象”建设。

这也是后人会困惑的地方,而这时期的士大夫们,已经有了自己最基础的“思想意识”。

前期的系列变法,其实,就是对这种思想的“验证”,更为政治建设提出了各自的“口号”。

其实,他们一直都没有放弃,但是,变法的结果却是“不尽人意”,他们惟有选择“改道”,在后人看来,这就显得非常“反叛”。

臣子们的内心向往一个理想的“圣君”统治时代,但是,宋徽宗他本人,却只想要一个天下太平。那么,如何“平息”各党派为了“理想”而无止境的争斗呢?

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让自己成为臣子们眼中的“理想”,当然,这不是“真”的,只是一种“形象”。

至少,在“视觉”上给予这帮士大夫一个支持,让他们明白,他们的努力并非白白付出。

分析下宋神宗变法时期的社会现状,社会危机已然有了“一触待发”的痕迹,这带来的就是“政治危机”。

尽管,到了他这里,宋朝并未崩盘,但是,如果不做调整,结果,就走进了死胡同。

至于后来南宋的新政体格局,应该是借鉴了前人,希望走一条新路而避免失败,不应该算作完全的另起炉灶,毕竟,班底还是那些人。

这一时期,在变法事件的过程中,至始至终都伴随着一个“主题”。

那就是:士大夫对皇帝的“高要求”,一种理想化的要求——圣君。当然,这背后是有原因的。

北宋中叶,儒学再度复兴,皇帝势必要成为天下的榜样。这并非是对皇帝的“要求”,而是期望通过各种施政设想的实现,去“打造”出一位“圣君”。

众所周知,变法很是波折,所以,这个“打造”就“搁浅”了,到了宋徽宗时期,这帮士大夫依旧没有放弃。

不过,这一位倒是非常配合,既然做“实事”无法实现你们的理想,那就换个思路,咱“塑造”“圣君”。

那么,宋徽宗是如何做的呢?

这位皇帝尊信道教,于是:有人就说,他从这道教获得了灵感,让自己变得“神秘”、“神话”,具有了“神”的色彩。

惟有他的“墨宝”,让人意识到,他还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其实,他只是恪守了他上任时的“感言”——清静无为。

以一种“若即若离”的姿态,和政事保持着不亲不疏的关系,让人琢磨不透他的真实想法,这才能维持了他的“神秘感”,进而让人不自主地对他“膜拜”。

那么,这就自然延伸出了一个问题:这个皇帝的权力是被架空了,还是得到了加强了?

宋代和其他朝代还不太一样,皇帝比较“民主”,所以,看似他们的权力被架空了。也因为,宋徽宗很是放纵他的臣子们,这也是他被后人痛骂的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从他选拔“人才”的角度去看,他手中的权力却始终握得很紧。宋徽宗酷爱书法绘画,甚至,以此来作为选人才的标准。

如果,宋徽宗没有话语权,那么,些士大夫是不会让出位置,给一些只会画画的人。

后来,虽然宋徽宗被骂得很惨,但是,如果客观的分析他的“驭臣”策略,还是可见他的一些智慧。

只是,只想“清静无为”的君主,势必只会以“妥协”来换取安宁,就如他在大敌当前传位一样。

而这样的表面章,只会博得一时美名,换来的却是千秋的遗憾。

更多文章

  • 明朝哪个皇帝最有作为(明朝从哪个皇帝走向衰落)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哪个皇帝最有作为

    所谓“作为”是指人在事业中的建树与成就,那么就此按照甄选条件的话,相信在大明王朝中这个最有作为的人如果朱元璋说第二,应该是没有人敢说第一。有一个人,曾经看到自己的父母在身边饥寒交迫的病死,曾经几乎被饿死,曾经做过和尚,曾经做过乞丐,曾经当过兵,曾经杀过人。最后他完全靠着一己之力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

  • 相传谁为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传说中曾与谁争为帝)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相传谁为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上古五帝其实是上古时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因为是传说,记载的也不清楚,到底是哪五帝,众说纷纭,今天我选了最常见的一种:即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黄帝是五帝之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他的出生也颇具神话色彩。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黄帝的母亲附宝正颇有情趣地看

  • 断袖之癖的历史典故来历(是汉哀帝与谁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断袖之癖的历史典故

    无论是喜欢男人,还是喜欢女人,这是性的取向,与道德和品质的关系实在不大。皇帝在那个时候是九五至尊,后宫三千,佳丽成群,那是见怪不怪的事情。然而,后宫既可以是女人,为何就不能是男人?再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那么多皇帝,怎么会没有好男色的,这样的皇帝自然是有的。古人的雅致,是令今天的人们非常惭愧的一件

  •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意思(表达作者的情怀)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网友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对主席这首《七绝-呈父亲》如何评价理解?”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估计大家都挺熟悉,但是这首诗不是主席的原创,而是化用了其他诗人的作品。因此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做《改诗赠父亲》:既然是“改诗”,那么改的谁的诗呢?原诗是什么样呢?和

  • 石破天是谁的儿子(侠客行石破天最后知道父母是谁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石破天是谁的儿子

    论武侠江湖,读百家之言,成一家之趣在金庸先生的武侠著作《侠客行》中,有着很多的未解谜团,比如最有争议的“狗哥”石破天的身世之谜。对于石破天的身世问题,金庸曾在《侠客行》收尾之时一连用了十个问号,而金庸先生对此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再次翻阅了原著之后,才发现原来背后大有深意。金庸《侠客行》原著结尾,金庸先

  • 隆科多为什么要揭发佟国维(揭发佟国维是受人指使吗)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隆科多为什么要揭发佟国维

    隆科多只是康熙手中的一枚棋子,要不是隆科多的家世,估计以他的才干和能力,怎么也难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要知道,满清的政权基础是贵族,历史上的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亲儿子,在《雍正王朝》里,则被编剧编成了佟国维的侄儿,不过好歹都是一个祖宗,能够说明问题就行了。隆科多为何向康熙撒谎告发六叔佟国维结党忤逆?在这里

  • 唐代诗人中被称为七绝圣手的是谁(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唐代诗人中被称为七绝圣手的是

    唐朝不仅经济发达,文化也是空前的繁荣,因此涌现出了许多千古留名的大诗人,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精彩绝伦的诗篇,唯有之后的“宋词”能与“唐诗”相提并论。一提到唐代的诗人,世人情不自禁地就想到了李白,殊不知,有一人比李白成名还早,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一首诗无人不知。王昌龄,出生于公元698年,比李白大三岁

  • 拉美西斯二世最帅复原图(法老真实面貌真的很帅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拉美西斯二世最帅复原图

    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起源于尼罗河中下游平原,在距今6000多年前就形成了文明部落。在古埃及历史上,他们的最高统治称之为“法老”,意为太阳之子。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最熟悉的法老是拉美西斯二世,他不仅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之一,而且在古埃及法老中长得最帅,也最多情,还留下了许多情诗。究竟拉美西斯二世

  • 古代说吞金自尽是什么意思(吞金自尽是什么原理)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吞金自尽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人们往往重视很多生命以外的东西,比如尊严,贞洁等等,一旦这些东西遭到了侵犯,许多人就会选择以死明志,而“吞金自尽”就是一种古代常见的结束生命的方式。这里的吞金,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拿起一块黄金直接吃下去吗?很明显不是这样的,因为黄金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贵金属,古代人想要得到黄金都不容易,是不会产

  • 阴丽华的真实历史身份(真实阴丽华的津津乐道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阴丽华的真实历史

    中国人一向有原配意识,在夫妻关系中,如果夫妻能够从始至终白头偕老,自然是最好的,也是最值得赞美的。假如夫妻出现了裂痕,最终离婚了,大家也希望原配夫妻能够破镜重圆,而不是重新组织家庭。一旦听说两个原配夫妻,在经历了生活的风吹浪打以后,最终又走到一起。这样的夫妻,往往能够获得人们更多的赞美和祝福。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