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大将廉颇。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廉颇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历史上著名的负荆请罪是怎么回事?
负荆请罪是一句成语,也是一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候,赵国有一位叫蔺相如的文官很有才干,平常就在外交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政绩突出。有一次去见秦王,凭三寸不烂之舌说的秦王从此不敢小看赵国。因此,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这官职相当于后来的丞相。
这消息气坏了赵国大将廉颇。他认为自己战功累累,出生入死,还比不上一个耍嘴皮子的,非常不服气,说了许多难听话。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不但不生气,还告诉手下遇见廉颇要礼让先行,见了廉颇不许无理。
廉颇手下见此情况,得意忘形,常常嘲笑蔺相如的手下。手下把受欺负的事情告诉蔺相如,并问蔺相如身为丞相为啥要怕一个将军。蔺相如问手下“廉颇与秦王那个厉害”?答“秦王厉害”。廉颇说“秦王我都不怕,何惧廉颇。我和廉颇就像两只老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两虎在,秦不敢犯我,两虎伤一,敌必来犯。为大局着想,我们两人应该精诚团结,而不是互相争斗”。手下甚为感动,此后和大人一起处处让着廉颇,再无怨言。
此事传到廉颇处,廉颇深感震惊,没想到蔺相如有如此胸怀,处处让着自己。羞愧之下,袒胸露背,身负荆条,登门请罪,跪在地下让蔺相如用荆条教训自己。蔺相如赶紧将廉颇扶起,以礼相待。从此,二人心心相印,文武交好,成就了“负荆请罪”这句成语,也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将相和的故事还被编成戏曲,流传千古,直至今天。回答咋样,敬请指正。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廉颇从赵国出逃了,蔺相如结局如何?
语文课本里的《将相和》令人怀念,殊不知廉颇、蔺相如一个晚节不保,另一个神秘失踪,实在是历史真相不忍细读……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以说赵国在战国后期的一段小辉煌便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之父)三人同时存在的赵惠文王时代。这之后便是让廉颇都受挫的长平之战,蔺相如也在这期间神秘消失,不见踪影。
蔺相如为何神秘消失?
一般来说,太史公司马迁的习惯是“知无不言”,但是在蔺相如的结局这个问题上却是支支吾吾。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最后一次出现就是劝鉴赵王,“千万别用赵括啊”……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们今天大胆假设,小心论证一下,蔺相如的结局究竟有几种?(欢迎评论区讨论交流)
假设1:由长平之战后蔺相如才神秘消失推出,因为死谏赵王,或是顶撞赵括招致祸端?
可能性几乎为零
以司马迁的习惯,这种事他太愿意大书特书了。长平战场被换下来的廉颇不久就凭借残兵败将强势收割了来趁火打劫的燕军,封将拜相。同样是有很多人反对换赵括上阵,所以基本不存在刻意针对蔺相如的祸端。
假设2:邯郸保卫战相当残酷,蔺相如不幸死于战乱
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杀栗腹,遂围燕。
这条非常有可能
赵国都城邯郸被围困的水泄不通,通过什么“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等故事才得以幸存。那会儿的城内已经达到了易子而食的程度,文官蔺相如或因疾病瘟疫、或是战乱死于城中其实是一件大概率的事件。因为史记中没有蔺相如战死的记录,又结合他是文官的史实,他其实非常有可能随着战乱病死和累死。
可能除了上述两种假设,还真没有其他可能了。
蔺相如不会想到,廉颇同样的错误又犯了一次,可惜这次没有负荆请罪前边说到了,廉颇凭借着残兵败将迅速收拾了前来趁火打劫的燕军,因此出将入相,成为赵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
但很快,廉颇又犯了老毛病,因为廉颇打魏国越来越吃力,赵王考虑启用新人将领乐乘。这下可好,廉颇觉得曾经的部下反过来到他头上很没有面子竟然直接发动兵变反攻乐乘……
这也成为他“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剧根源,试问,谁还敢用他。
不是所有人都是蔺相如,这里更能突出蔺相如已死。因为廉颇这样一个有缺陷的战神,需要蔺相如这种人时不时地纠正他一下,不让他出轨。这下可好,蔺相如不在了,已经没有人能制约他廉颇了。
由此可见,蔺相如的死,大概就发生在长平之战换帅到廉颇打败燕军出将入相前后。
长大以后,很多童话故事没告诉全我们的,需要自己去悟,去发掘小时候更需要理解故事中的精神,长大以后,更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多读书,才能发掘历史真相。因为很多历史真相并不适合小孩子当时去读去理解,是留给长大以后的我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的。
蔺相如很可能在长平之战期间病故,之后廉颇干什么牵连不到他。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闲。秦之闲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
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
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长平之战时蔺相如已经“病笃”,先秦的“病”是很严重的,小病称疾,大病才称病,“病笃”基本可以等同于病危,而且之后再无蔺相如活动记录,认为他死在这段时间并非妄自揣测。
而廉颇叛逃,至少是十二年后的事。
当然,不排除赵国诛连蔺相如家属的可能,但没有相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