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能够担任康熙皇帝武力平台的主帅,归根结底还是施琅的能力和实力完全能够胜任此项重则。大清朝是以“马上的天下”,明末清初,八旗铁骑横行疆场,一直从东北打到了西南,攻城掠地,将其称之为当时中国陆地战场上的第一军队一点不为过。
但是清军的强势完全在于陆战领域,在与郑氏集团的海战过程中,是明显出于下风的,一方面是清军缺乏精良的海上舰只装备,同时还缺乏指挥海战的将领以及富有海战能力经验的士兵,另一方面,他们所面对的郑氏集团,大部分都是海盗出身,或者自由生产于海中,极为适应水战,此消彼长间,使得清朝在于郑氏集团的海上大战中,几乎是无一胜绩的。
后来施琅投降清朝,担任清朝水师统领,可清朝水师依然因为装备和训练的关系,在于郑氏集团的战斗中依旧处于下风,施琅甚至三次大败于郑氏集团。即便如此,施琅仍是当时出任平台总指挥的不二人选,毕竟在当时的清朝,有过指挥海上作战经验的高级将领,也就只有施琅一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让施琅具备担任平台将领的条件。
首先,施琅与郑氏集团之间有着血海深仇。
施琅曾是郑成功的部将,但是随后施琅与郑成功之间爆发了严重的误会与冲突,使得郑成功一怒之下杀掉了施琅全家,施琅在逃离郑成功的追杀后投降了清朝,可谓是对于郑氏集团恨之入骨。再加上此前三次拜于郑氏集团之下,也让施琅早就想着一雪前耻。这也就是所谓的“哀兵必胜”。
其次,施琅对于武器装备与士兵训练非常的熟悉。
随着清朝水师力量的发展壮大,其舰只装备上已经逐渐赶超了台湾水师,具备了硬件条件上的优势,而这些装备的打造与引进,施琅都是参与其中的。更为关键的是,施琅自担任福建水师提督期间,专门负责指挥、训练水师官兵,可以说施琅对于参与平台装备与官兵非常的熟悉,对于对岸的台湾郑氏集团的情况,更是非常了解。所以施琅出征可以做到很好的“知己知彼”。
再次,还是施琅对于水文条件的熟悉。
施琅自幼生长于海边,再加上一辈子都行走于海战之中,这份经验在清朝将领中是独树一帜的,特别是对于台海两岸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因素的了解,也让施琅可以称得上的武力平台的不二人选。
施琅能够被康熙委以武力平台的重任,实际上还与姚启圣的支持密不可分。尽管施琅的能力和才干足以胜任这份重任,但是起初的施琅并不被康熙皇帝以及朝臣信任与认可,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施琅终归是郑氏集团的降将,况且此前与郑氏集团的三次大规模作战中均以失败告终。
但是即便是自这样的情况下,当时的福建总督姚启圣以全部身家作为担保举荐施琅,最终打动了康熙皇帝,而康熙皇帝也同意由施琅率领水师武力平台。
只是施琅对于姚启圣的所作所为,确实是“以怨报德”,绝对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污点。
姚启圣用自己的全部身家作为担保,力荐施琅成为平台统帅,而施琅非但没有感激姚启圣,却在担心姚启圣与自己争夺平台功劳,进而上疏给康熙皇帝,要求将“二人协同平台”,改为由他自己的“一人独断”,独自率领军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为了平台大局,予以了同意。
之后在施琅率部攻克澎湖,迫使郑氏集团投降后,施琅又向康熙皇帝上疏弹劾姚启圣支援不利,有碍平台,于此同时,朝中又有不少官员随声附和,也纷纷上疏弹劾姚启圣。
就这样,施琅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赏,被封为靖海侯。而举荐施琅,并且为大军平台积极调度支援的姚启圣,却没有得到太多的封赏,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启圣在困苦与疾病中去世,终年六十。
这条提问本身有问题,有必要更正一下。清朝不是光复台湾,是侵占台湾!台湾一直是明朝疆土,郑成功是明朝将领据守台湾是天经地义,康熙帝何来光复?那不是他的!是侵占!
康熙帝治国方针是抬满拉蒙打压汉,“以汉治汉”。满族人少,兵力不足,拉拢蒙古族联盟,对付汉人。从顺治朝到咸丰朝,满人都没有放心让汉人将领掌握较大兵权!曾国藩做总督“节制五省”兵权财权,那是满蒙贵族将领无人能对付太平军,是慈禧大胆起用汉人统兵打仗,授予曾国藩很大权力!
施琅,原是郑芝龙(郑成功父亲)部下将领,郑芝龙投降清朝。施琅也降清。郑成功杀掉施琅家人。所以施琅与郑成功有大仇!这是康熙帝最看重的:施琅不可能与台湾郑氏和平共处!还有,施琅长期在郑芝龙水师中任职,十分熟悉海战,有战斗经验。
有这两条理由就足够了。派遣郑成功的仇人去,又是熟悉海上作战有经验的将领,又是郑芝龙旧部(台湾很多将领与他认识),最合适了!
从马背上下来欺压汉人的满蒙贵族将领,没有谁可以统帅水师征讨台湾明军!他们没这个能耐!坐船都晕!
当时的台湾是明朝郑成功部的驻地,很多明朝遗老都去台湾了!可以说,台湾是明朝最后的一个抗清基地。
康熙帝派兵攻打台湾,是100%侵略!侵占!没有收复、光复一说。那些小说瞎编乱造写“收复”、“光复”的,是对历史的摸黑,幼稚无知。
还有,康熙帝侵占台湾岛毫无意义!他不会管理,曾经一度想弃岛迁民,更别说开发台湾岛了!
康熙帝侵占台湾岛,目的只有一个:打掉明朝最后一个抗清基地。
本文作者简介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