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红军贾拓夫,是唯一从江西中央苏区又走向陕北、参加长征全过程中的原籍陕西人,毛泽东主席称赞他是“陕北的才子”。
贾拓夫,1912年出生,陕北榆林神木人,1926年考入省立陕西省第四师范学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陕西早期党的领导人之一,和刘志丹等一起组织了渭北起义,创建了根据地,为组建红二十六军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3年7月28日,陕西省委在骡马市福盛楼饭馆以吃饭为掩护,开会讨论问题,由于被叛徒出卖,陕西省委书记杜衡、袁岳栋被捕后叛变。正在结账的贾拓夫,迅速从后门撤离。作为陕西省委委员、秘书长,他立即采取措施,通知其他领导和联络站马上转移,避免了省委遭受更大的损失。
随后,他去上海向临时中央汇报陕西党的工作,又随临时中央进入江西苏区。在1934年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上,贾拓夫被选入主席团成员。
长征中,他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负责为部队筹运粮食。在哈达铺,毛泽东从报纸上得知陕北有刘志丹的红军。贾拓夫及时把刘志丹领导陕北红军开展活动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对中央红军落脚陕北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陕北红军“肃反”扩大化,毛泽东派贾拓夫、王首道立即前往瓦窑堡,传达中央指示,解救了刘志丹、张秀山、刘景范、马文瑞、汪锋等一大批党政军主要领导干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贾拓夫一直负责做财经和统战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贾拓夫是西安首任市长,中共西安市委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1952年,毛泽东和陈云亲自点将,调贾拓夫出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分管交通运输、劳动工资等方面工作。1967年5月7日,贾拓夫不幸逝世。
历史上的毛遂是怎么死的?
我小时候就曾经听过“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的典故。那时候的毛遂是正义与机智的代名词。在我的印象中,毛遂的形象一直都非常正面。最近《大秦赋》正在热播,电视剧对一些人物的结局也做出了一些“改编”,比如甘罗、毛遂等。
小甘罗在历史上的结局不确定,《大秦赋》中死于秦始皇之首。更出乎意料的是,毛遂这个相对比较正面的形象,在《大秦赋》中竟然被黑化,成了一个相对负面的形象。毛遂帮助赵偃夺得了储君之位,害得赵国原太子赵佾为质于秦国。毛遂最后总算良心发现,亲自前往秦国迎接太子赵佾。赵偃和郭开在毛遂前往秦国的路上,将毛遂射杀。毛遂就这样领了盒饭。
《大秦赋》中,毛遂的死法非常窝囊,也可以说是“罪有应得”。《大秦赋》之所以敢这么改编,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毛遂的结局,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历史资料关于毛遂之死的记载也有一定出入。历史上的毛遂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其实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
先秦史料相对较少,不少历史人物的结局都记载得不是非常详细。一些历史上人物的生卒时间,也不是特别清楚。毛遂的大名非常响亮,但是毛遂的事迹却不多。毛遂最值得称赞的事情,就是“毛遂自荐”,从成功地说动楚国出兵救赵。赵国、魏国、楚国三国联合击败了秦国,赢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毛遂也因为出色的表现,而被视为上客。这是毛遂最高光的时刻,毛遂此后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春秋时期,这样的历史人物并不少见。一两次高光之后,此后再也没有任何事迹,孙膑等人都是如此。毛遂只是众多历史人物中的一个,所以我们不知道毛遂的结局也非常正常。虽然正式史料没有记载毛遂的死法,但是其他一些资料却有一些关于毛遂死法的记载。这些记载,有些是地方的方志,有些是后人文献记载。
关于毛遂的死法,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抗燕而死,第二种说法是抗秦而亡。
邯郸保卫战第二年,燕国大举进攻赵国。平原君想到了曾经有过出彩表现的毛遂,推荐毛遂率军抵御燕军。毛遂虽然有一定外交才能,但是军事才能却不足。毛遂在昌都一战中被燕军击败。战败之后,毛遂羞愧难当,拔剑自刎。在这一种说法中,毛遂之死也不失壮烈。毛遂战败之后,没有选择苟活,也没有选择另投他国,而是保持了自己的节操。如果毛遂真的是这种死法,也算是死得壮烈。
另一种说法是毛遂死于抗秦。公元前228年,秦国发动了灭赵之战。秦国大军在滏阳河、鸡泽一带遭到了赵国军民的拼死抵抗。虽然赵国军民英勇抵抗,给予了秦军沉重打击,但是最终还是败给了秦军。毛遂也参加了这一次战斗,并且在战斗中“牺牲”。所以有毛遂“血洒滏阳河北岸”的说法。如果毛遂真得死于抗秦之战,也算死得其所,更是死得壮烈。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毛遂都算死得壮烈,也都体现了毛遂的节操。无论毛遂是哪一种死法,都比《大秦赋》中的死法要英雄得多。无论哪一种死法也都是后世的猜测,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毛遂的死法。至于毛遂真实的死法,也许只有历史才知道。随着考古资料的丰富,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明确知道毛遂的死法。
周王室宗亲姬郑受封于毛国,封地在今河南原阳,是为毛姓发源地。历史上的毛遂,以及一众毛姓家族,追根溯源都要追到这里。
毛遂祖籍河南原阳,还是山东枣庄,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不过,其人生经历和最终结局,却值得我们探究。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毛遂与平原君使楚求援,仗剑入殿的一番陈词,虽然少了一些“燕赵之地慷慨悲歌之士”的凌厉和气势,基本还符合史实。但剧中毛遂卷入赵国王室的储位之争,后被奸臣郭开所杀。却是编剧的天马行空,无中生有。作为历史剧,似乎就有些大大的不妥了。
(《大秦赋》中的毛遂)
那么,真实的毛遂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毛遂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便是“毛遂自荐”后的使楚之行。在楚王宫,毛遂慷慨激昂的陈词,挟持并震慑住了楚王。逼迫他歃血为盟,签订合纵条约,派兵救赵,解邯郸之围。
回顾历史,毛遂之所以能有这一路神级表现的机会,都源起于赵武灵王和平原君赵胜这对父子。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东周太庙因逞能举鼎,砸断胫骨而亡,年仅23岁。因为他没有儿子,因此秦国内部爆发了激烈的王位争夺战。秦惠文王后和芈八子各自拥立自己的儿子,前者拥立公子壮,后者拥立公子芾。此时,远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并非首选,毫无机会。不过,赵国仗着自己很强大,横插一杠子,赵武灵王派兵护送公子稷回国为王,是为秦昭襄王。
时间一晃45年后,公元前262年,秦军在野王之战中大败韩军,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割裂开来,使其成为飞地。韩王欲献上党与秦以求和,上党郡守冯亭却不配合韩王,竟然率军民及十七城投赵。
(赵孝成王剧照)
此时主政赵国的是赵武灵王之孙赵孝成王。是否白捡这个便宜,赵国内部也有分歧。平阳君赵豹以为不可,何必捋虎须引火烧身。平原君赵胜却认为不捡白不捡。赵孝成王接受了平原君的建议,派赵胜前去接收上党。
而接手以后,果然惹火烧身,引发了后来的秦赵“长平之战”,赵军元气大伤。长平之战后,秦军趁势推进,于次年围攻邯郸,三年艰苦卓绝的邯郸保卫战由此爆发。
无论是长平之战还是邯郸保卫战,秦国的在位君主,就是被赵武灵王不远万里送回秦国的公子稷秦昭襄王。平原君赵胜接受上党的建议,又让赵国惹祸上身。秦军围攻赵都邯郸,三年不克,赵国也筋疲力尽。这才有了“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及19门客前往楚国求援之事。
毛遂的楚国之行,可谓是大获成功。不但解了邯郸之围,而且自己从此被平原君赵胜视为上宾,也被赵孝成王所赏识。
前来救赵的魏楚援军的统帅,前者为“窃符救赵”的信陵君魏无忌,后者为春申君黄歇,促成“战国四公子”之三齐聚邯郸,也是史上一大美事!
《大秦赋》中,毛遂因卷入王室内斗而被郭开暗算。正史上,毛遂的事迹并不多,结局也并无明确记载。但有两个版本流传下来,一是抗燕而死,二是抗秦而死。
(燕王喜剧照)
公元前251年,燕国相栗腹出使赵国,为赵孝成王祝寿。回国后栗腹劝说燕王喜发兵攻赵,认为赵国在经历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后,其国内壮年已经丧失殆尽,而少年又尚未长成,不如趁机去捞个便宜。燕王喜于是发兵60万攻赵。
赵孝成王欲用毛遂为将,毛遂三番五次推却而不可,于是率军与燕军作战,失败后无颜回国,自刎于深山。
不过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历史上明确记载,是赵孝成王派廉颇为将,在“代之战”中大败燕军,突进燕境500里。栗腹兵败被杀,燕国割五城以求和。
另一种说法是公元前228年,秦军攻赵,赵国军民进行了激烈抵抗,最终兵败国破,赵国投降,毛遂也在此战中战死。
不过,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毛遂都死于沙场,也不失为一时豪杰。结合毛遂在楚王宫的英勇表现和强大气场,影视剧中设定的卷入宫廷内斗被郭开暗算的窝囊死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抗燕或是抗秦,毛遂都死于沙场。但有一个问题,前者发生于公元前251年,后者发生于公元前228年。史官的一时疏忽,却造就了毛遂生命23年的时间差,这实在有些荒诞。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