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士是什么官职?
文官绝大多数由科举出身。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生员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举人得授九品官职;进士得授七品官职。此处尚有鉴生、贡生等名称,也都可以经过一定的途径得到官职。
历史上有女进士吗?
在我国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女性一直没有获得过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所以也并没有产生过女状元。
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了提高女性地位,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解放妇女的政策,比如规定男女平等、废除裹脚的习俗、禁止买卖婚姻以及开创了女子科举。而女子科举的开创也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她的名字叫傅善祥。
傅善祥原本是清末金陵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在年幼之时父母相继去世,无奈年仅十三岁的傅善祥便嫁给了李家,但在他十八岁的时候,他的丈夫得了麻疹去世了。好在这时正赶上太平天国起义,并开创了女子科举,自幼饱读诗书的傅善祥决定去投靠太平军。
当时太平天国女科主考官是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傅善祥凭借她出色的才华,顺利的通过了初考,并得到考官的好评,将她的文章送给了东王杨秀清,杨秀清看过之后,钦点傅善祥为太平天国第一位女状元,并将傅善祥招入了他的东王府。
进入东王府的傅善祥被任命为“女侍史”。类似于东王杨秀清的秘书,主要负责杨秀清诏命的起草以及文献的整理,不久之后,又被提升为“簿书”,负责批阅所有来往的文件、书札。傅善祥的出色才华也引起了天王洪秀全的注意,多次让傅善祥来天王府帮助处理政务,并破格任命傅善祥为“恩赏丞相”,隶属天王府六部。
在这期间,傅善祥帮助杨秀清制定了很多太平天国解放妇女的政策,并劝说杨秀清禁止部署破坏文物。但是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不断壮大,东王杨秀清的野心也逐渐膨胀,在对待傅善祥的时候,杨秀清也不再满足傅善祥的秘书身份,而是将傅善祥变成了他的猎物。
最后在天京事变的时候,韦昌辉血洗了东王府,傅善祥也下落不明,关于她的去向有很多说法,但不管怎么说,这位唯一的女状元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虽然在历史上只有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才出现了一位女状元,但是女状元这个词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在五代十国时期,蜀国邛州有一司户参军,名字叫做黄崇嘏,当时的邛州刺史周庠发现这位黄崇嘏不止长得英俊潇洒,而且办起事来精明干练,没几年便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于是便打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子。
黄崇嘏知道了这件事后,做了一首诗献给周庠,全诗是这样的:
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郡掾,永抛鸾镜画蛾眉。
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
周庠读过诗后大为惊讶,便让手下人把黄崇嘏叫来询问,才知道原来黄崇嘏本是黄使君的女儿,她是女扮男装前来投军,由于他献诗的时候自称为“乡贡进士”,后来民间便讹传她为“女状元”。著名的黄梅戏《女驸马》就是以她为原型创作的。
所以说在我国的古代,只有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出现过一位女状元,但是女状元的传说在民间早有流传。
长乐历史上有几位进士?
长乐从最初偏安于闽越一隅的蛮荒之地,演化为后世称颂的“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承载着“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历史文化的迁移,长乐的先人在“农耕”时代牢牢把握住了“耕读”机遇,使得千年吴航始终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当时,耕读传家的氛围十分浓烈,“学而优则士”的观念深入人心。自唐开元二年(714年)长乐开科登第林姓(石壁村人林)开始到清代,先后有959名长乐学子考取进士,在号称历代全国10万名进士中,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名长乐籍进士。这些佼佼士子都是当时朝代政坛上或社会上的风云人物。宋明清三朝,科举题名者、功业立世者的长乐人不绝于史册,“进士之乡”实至名归。
长乐在科举时代,鼎甲之盛,声震八闽,其文苑佳话,俯拾皆是
一村两朝百举人。洋屿村(含琴江),从明洪武五年(1372)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五百二十五年间,全村中举100人,其中文举64人、武举36人。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据说,昔郑板桥镌一印章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并常吟之书画中,时人十分艳羡。翻开长乐县志,长乐亦有3人:郑鼎,古槐人,康熙秀才、雍正元年举人、乾隆元年三甲进士;吴浣安,感恩人,康熙秀才、雍正四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林有道,蓝田人,康熙武科秀才、雍正十三年武举人、乾隆元年连捷武进士。
同科一元十三士。宋淳熙五年(1178),长乐13人掇巍科,姚颖正奏第一名,卓杰、卓云、陆王介等12人登姚榜进士,长乐一时名声大噪。
七世二元十二士。宋大观三年(1109),姚坑人姚能举登进士,此后从1175年1253年,姚家一脉子孙七代相继十一人登进士,其中姚能举孙姚颖、七世孙姚勉状元及第。
四世九进士。林邦俊,古槐人,宋元礻右六年(1091)进士,长子次融、次子次龄、三子次崇,分别于绍兴十八年(1148)、二十一年(1151)、二十四年(1154)次第连捷中进士;次融长子惟宁、次子尧辅分别于淳熙二年(1175)和八年(1181)登进士;次龄子林镒亦于嘉泰二年登进士;而林镒长子林浩、次子林沆,又分别于嘉定元年(1208)及四年(1211)再连捷登进士。
三代十三钗皆娴吟咏。明工部主事晋良女昙生,婚配固安县令郑善述(玉田人),生子郑方城、郑方坤,雍正年间皆中进士;孙郑天锦乾隆年间亦中进士。郑善述母、长女、次女,方城女,方坤九女三代十三钗皆有诗文集问世,《全闽诗话》辟专节介绍。
三世三翰林。明永乐年间,江田人陈仲完,以儒士中式,召试擢第一名,官左春坊赞善兼翰林编修;从子陈登,以篆书独步,召为翰林;侄孙陈全,以廷试第二(榜眼)擢侍讲,权翰林院事。
父子两解元。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邑人林赐膺乡试榜首(解元),正统三年(1438)其子林侨亦登乡试榜首。
父子同探花。南宋十一都邑人张羽中,嘉定四年(1211)中探花,其子张镇亦于绍定五年(1232)中探花。
父子两尚书。南宋东隅人赵彦,乾道五年(1169)进士,官尚书郎少保,其子赵以夫嘉定十年(1217)进士,官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明朝古槐人陈瑞,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兵部尚书,其子长祚,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工部尚书。
“五桂联芳”。唐咸通六年至乾符二年间(865875)前后十年,长乐大宏村林升生五子进思、景思、普思、勤思、慎思,兄弟五人先后俱登巍科进士榜,世誉“五桂联芳”。唐懿宗赐匾书“兰桂同芳”。
兄弟同榜进士。宋乾道八年(1173),邑人陈百揆与弟百昌同榜进士;宋宝礻右四年(1256),东渡人杨琦与弟梦斗、胞弟叔济、胞侄次郑四人同榜进士;清道光十五年(1835),邑人刘建韶与弟建庚同榜进士。
八子五登科。明中叶,鹤上人陈德隆生八子,有五子登科,其中陈谈、陈言赞为进士,陈让为举人,陈銮出任霍邱知县,陈瑾出任东昌同知。
历代尚书、宰相(宰辅)“三鼎甲”中的长乐人。宋、明两朝共有陈诚之、韩敬等状元11人;唐、明、清三朝有卓云、陈全、吴文焕榜眼3人;宋、明两朝有黄桂、陈景著等探花5人;宋、明、清三朝有郑丙、郑怀德等8人尚书;宋朝有陈诚之、林摅等9人宰相。
参修《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的长乐学者。《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巨著是我国传世之作。《永乐大典》全书正文22877卷,字数共三亿七千多万字,这部巨著长乐学者参加修撰的有姚广孝、陈仲完、陈全、陈登、王恭、高秉等;清乾隆开馆编篡《四库全书》,长乐人林慎思、郑丙等共达37人分别参与了子部、史部、集部、经部和儒家类、正史类等58部(类)著作的修撰。从唐朝到清朝历代长乐人著书立说的更是不计其数。
此外,还有“一门三学士”、“叔侄七进士”、“一街两状元”等教育神话。
历史上进士的待遇?
自宋代开始,进士及第后即可马上授官,明代大抵也是如此。但清代的情况略有不同,清制,状元授翰林院编撰,为从六品官,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为正七品。二、三甲进士被分派到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观政,还有一种叫法称“学习行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习。
这些新科进士只有通过了实习期(一般为期二年),然后由各部堂官考核通过后,吏部才能授予官职。顺治三年(1646年)规定,二甲前50名授主事;51名至三甲前10名授中行评博,11至20名授知州,21名至70名授予推官,其他进士以知县选授。
康熙时期又规定:二甲进士授推官,三甲进士授知县。其后雍正、乾隆朝对进士授官都有不同的规定,从整体趋势来看,进士们的待遇也是一朝不如一朝,倒不是皇帝们不看中进士,而是确有苦衷,国家的文官编制总数才三万人左右,进士三年一科,短时间内朝廷也根本找不到这么多缺,所以只能论资排辈,挨个排队等缺。
如果有上进心,又有一颗能守得住贫穷的心,那么新科进士们还可以通过朝考进入翰林院庶吉士的队伍。只不过通过考试后,要在翰林院过上三年清汤寡水的日子。不过,回报同样也是丰厚的,庶吉士是国家稀缺的精英分子,有了这个金字招牌,不管在京城还是外省任职,其提拔速度都要远远高于一般进士,而且还有入阁拜相的机会。
酒泉历史上出过几个进士?
酒泉历史上的名人有很多,其中郭维城,肃州东乡(今肃州区三墩乡)人。道光元年举人,曾任陕西泾阳县儒学教谕、甘肃皋兰县教谕、兰州府教授,后晋封奉政大夫、通议大夫,官至三品。郭维城一生正直清廉,热心教育,治学严谨。他为人平和,常为邻友乡亲题写楹联匾额。晚年生活极为简朴,虽居官多年,始终不忘农本。
送花历史百科?
送花是起源于汉族的生养仪俗,用花来表达的语言实在太丰富了,收花人的您可曾领会其中的深意?要送花的你,又是否有点困扰?知道红、白玫瑰组成的花束的意义吗?知道探病时送百合要先作些处理吗?等等,要很好的表达和领悟送花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表达这种艺术。
历史最年轻考上进士的是谁?
朱,清代大臣,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萧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后迁黄阁河村。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北京大兴县,故入籍顺天府。
乾隆十二年,17岁殿试为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
乾隆二十四年,主河南乡试,会试同考官。秋,授福建粮道。乾隆二十八年,擢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补湖北按察使。乾隆三十四年,任山西布政使。
尤溪历史上进士数量是多少?
尤溪历史上进士有126名比较有名的有:林积郑安道周苏均朱斐黄声严环朱熹林振陈子文赵希参凌辉田濡田顼陈贵詹荣
湖州市历史进士共有多少人?
湖州市历史上共产生进士:1468人(内状元16人)进士:1468人(内状元16人)。
历史上安徽籍状元进士多少?
历代安徽籍41名状元中,中状元时期分别为唐、五代4人,宋代6人,元代1人,明代7人,清代(含太平天国时期)23人。
1,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祖籍休宁县城,寄籍宣州宁国县,宋宁宗嘉定(1217)丁丑科状元。吴潜一生任职繁多,两次为相。
淳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宝四年(1256)晋封崇国公。不久被召入朝,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被理宗采纳,拜特进左丞相,晋封庆国公。景定三年(1262),吴潜暴病而亡。
有文献说,他是被贾似道的党徒借宴会之机毒死的。德佑元年(1275),贾似道势败,吴潜被追封原职,特赠少师。
2,戴衢亨(1755-1811),字莲士,一字荷之,祖籍休宁县,寄籍江西大庾(今大余县),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状元。戴衢亨出身书香门第,刻苦好学,博览诗文,但考了近30年仍未中秀才,他的诗文朋友捐钱给他买了顶“秀才”帽子。
乾隆四十一年,跳过县考,直接去州府参加选拔举人的乡试中举。乾隆巡幸天津时召试,钦取一等,授内阁中书。第二年,连闯会试、殿试两关,连中二元,被钦点为状元。戴衢亨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乡亲们在祠堂大摆宴席庆贺。
因才智出众,嘉庆二年(1707)命运开始转机,以侍读学士加三品卿衔,并因主张政府应节约开支、不加赋税而得到嘉庆帝的宠信。嘉庆三年,加恩军机大臣。嘉庆十五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十六年四月,卒于京。
3,潘世恩(1770-1854),字槐堂,号芝轩,祖籍歙县,后以经商迁移浙江,再移居江苏吴县,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状元。潘世恩参加童试时,终日坐不离席,吴县令李昶亭出对上联:“范文正以天下自任”,潘世恩即刻对出:“韩昌黎百世之师”。李县令又出横批“青云直上”,潘世恩又对上“朱绂方来”。
李县令惊诧不已。潘世恩中状元后,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潘世恩一生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为官,先后为吏部、礼部、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上行走、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为人处事端正,善始善终。
道光宣宗皇帝对他宠遇特隆,特许他紫禁城乘轿,入宫派太监扶持,每逢大寿赐御书寿联。
04.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晚号澹静老人,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己末科状元。孙家鼐在殿试试卷里把“董仲舒”的“舒”字误写成“书”字,十个阅卷大臣都未能看出来,竟拟为一甲第一名,叠在头一本进呈,道光皇帝钦定,照原次序发下,金殿传胪(唱名),孙家鼐中了状元。
退休后又拜东阁大学士、转体仁阁、武英殿大学士。设立京师大学堂时任第一任管学大臣。孙家鼐赞同变法,主张“国家欲富强,首先要开办学堂”、“开民智”、“通下情”,
因为他坚持科举不停则学校不兴之议,新政皆废,独留大学堂。孙家鼐尽忠为国,不谋私利,严于利己,家教甚严。宣统元年卒后,赠太傅,谥“文正”,赐“太傅第”。
5,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和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状元。张孝祥16岁中举。绍兴二十四年会试后,主考官魏师逊等为逢迎秦桧,而拟一甲第一名为秦桧之孙秦埙,张孝祥第二。
幸亏是高宗赵构慧眼识珠,复阅对策时认为秦埙文章尽是其祖父秦桧说过的套话,而另有张孝祥一卷,不但“议论雅正,词翰爽美”,且写得一手遒劲的颜体字,大加赞扬,遂定于首选,将秦埙降为第三。
张孝祥是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后人,南宋著名文学家,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的爱国词人。不幸于乾道五年(1170)泛舟芜湖时中暑身亡,年仅38岁。孝宗闻之,大有用人不尽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