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安徽历史百科 安徽历史百科百度

安徽历史百科 安徽历史百科百度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111 更新时间:2024/2/29 7:28:25

安徽百科?

安徽,简称“皖”,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合肥。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华东地区,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东连江苏,西接河南、湖北,东南接浙江,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安徽濒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经济带,内拥长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地势由平原、丘陵、山地构成;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北兼容。安徽省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经济、文化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

送花历史百科?

送花是起源于汉族的生养仪俗,用花来表达的语言实在太丰富了,收花人的您可曾领会其中的深意?要送花的你,又是否有点困扰?知道红、白玫瑰组成的花束的意义吗?知道探病时送百合要先作些处理吗?等等,要很好的表达和领悟送花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表达这种艺术。

安徽贵州历史?

唐朝设置黔中道,并扩大其范围,将贵州大部分地区都纳入了黔中道,因此“黔”成为了贵州简称。江南东道,也就是江浙安徽一带,简称为江东。江南西道,扬子江以西,后来简称“江西”,但当时的管辖范围包括江南和湖南。岭南道,也就是南岭之南,管辖原来的交州地区。唐朝后期大规模设置节度使,其中在四川盆地有东川节度使和西川节度使,是“川”的起源。

宋朝时期,实行了路府州制,其中位于西南的路有:利州路(汉中、川北)、梓州路(川南、川东)、益州路(成都平原)、夔州路(重庆、贵州),而这四个路都是由西川路和峡西路拆分出来的,所以总称为“川峡四路”,这就是四川名字的来源。位于长江中游的路有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以洞庭湖为界,是今天湖北和湖南的地名起源。位于东南地区的有两浙东路(浙南)和两浙西路(浙北,苏南),淮南东路(苏中)和淮南西路(皖南、皖中)。其中两浙路称为今天浙江的名字起源,浙江就是古代对钱塘江的称呼。位于岭南的路有福建路、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是福建、广东、广东的名字来源。其中福建取名了福州和建州的首字。从唐朝到宋朝,今天的云南地区存在着南诏国和大理国等政权。在名义上接受了中央的册封,为“云南”王等。云南起源于汉朝设置的云南县,意思为“云山之南”。

元朝时期,在全国推行了行省制。位于南方的行省有四川行省、湖广形式(荆湖路和广西)、江西行省(江西和广东),江浙行省(江浙,福建),云南行省,行政区划十分不合理。明朝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出现了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省、广东省、湖广省(湖南湖北)、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南直隶(江苏、安徽)。清朝时期,对省又进行了一些调整。如开始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后来拆分为了江苏和安徽两个省,将遵义划给贵州等。其中贵州的来源是唐朝在黔中道内部设置的矩州,到宋朝改名为了贵州,明朝初期设置了贵州宣慰司和贵州都司,范围逐渐扩大,在永乐时期设置贵州省。江苏的名字分别取江宁府(南京)和苏州府首字;安徽名字分别取安庆府和徽州府首字。

安徽历史名片?

省名由来

安徽省建于1667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清朝初年设置江南省,辖区庞大,大致包括今天的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清康熙六年(1667)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安庆府为当时安徽境内的政治中心,徽州府经济发达,故取两府首字而得省名。

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安徽分为皖北、皖南两行署,皖北行署驻合肥市,皖南行署驻芜湖市。1952年合并皖南、皖北行署,恢复安徽省,省会设于合肥市。

安徽板面历史?

板面起源1736年,距今已有270年历史,由徽州一位著名郎中李泽广配制而成。另《四库全书》记载,号称“天下第一面”。徽州李氏板面,使用传承已久的二十八味中草药配比。巧妙地牵引出食材本身精华,浓郁出独特香味。

太和板面:太和板面也称为安徽板面、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的一种特色小吃;该菜品因在案板上摔打而得名。

该菜品通常用面粉加食盐、水搅拌,和成面团并揉搓,制成小面棒,涂上香油码好。制作时,边摔边拉,板面由此而得名;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放上青菜,浇上汤料;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汤料,使人食欲大增。

安徽历史名牌?

安徽历史上有自己的名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湮没在时间长河里,比如圣泉啤酒,就是安徽二十年前有名的啤酒品牌,与之相配的还有龙津啤酒、古泉啤酒,后来陆续被市场淘汰,有的被其它大品牌收购。

再比如美奇牌自行车,是安徽合肥自行车厂的产品,虽然没有永久自行车、凤凰自行车的牌子响亮,但是在安徽也是大品牌。除此之外,黄山牌电视机,是合肥电视机厂的产品。皖宝席梦思、飞虎牌小货车、万燕DVD、芳草牙膏、廉泉啤酒、佛子岭香烟…这些都是安徽曾经有名的品牌。

安徽历史文人?

安徽巢湖流域的有巢氏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

而在离巢湖流域,不远处的淮河之滨将在下一个时代迎来改变华夏历史的治水英雄大禹。在淮河中游的涂山大于我国远古时代部落联盟的最高领袖,因治水闻名天下,他治水过涂山,结婚于涂山,会诸侯于涂山,涂山已然成为大禹功绩的象征。

大禹之子禁令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从此纷繁精彩的朝代更迭开始了。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恒公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个霸主,而辅佐他成就霸业的证是安徽颍上人管仲。而管仲与另一个安徽人鲍叔牙之间的友情,更是为世人所歌颂,人称“管鲍之交”

安徽涡阳人,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及主张无为而治,清心寡欲和顺应天道,却在数百年后的汉初大放异彩,被统治者奉为圭臬。

三家分g意味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期的到来,变法.征伐.合众连横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来自楚地(今属安徽的甘茂甘罗爷孙二人相继入仕秦国官拜丞相凭借着卓越的外交才能助秦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关键节点的推动者。

告别了远古.先秦中国历史的记忆愈来愈清晰,秦朝暴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揭竿而起,拉开了秦末战争的序幕,最终刘邦项羽成为最大的两股势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门宴登场了,刀光剑影觥筹交错与其说是刘邦与项羽的较量,不如说是刘邦谋士,亳州人张良与项羽亚父,巢湖人范增之间的对决。

最终,刘邦赢得了天下,建立了让世人为之骄傲的大汉王朝,后大肆分封刘姓诸侯王,其中有一只刘姓诸侯王,在安徽淮南地区建立了淮南国。

第二代淮南王刘安缓缓步入历史舞台。他编纂的《淮南子》一书成为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不可多得的著作。但刘安更为人所知的是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了豆腐,从此中国人的胃又多了一份食材。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400年,汉家天下摇摇欲坠,力挽狂澜的枭雄强势崛起。

曹操(安徽亳州人)他天子以令诸侯。扫平北方成就千百年来中国人经典的谈资,或忠或奸至今争论不休。

与此同时。在同时代另一条看不见硝烟的“战线”中,同为亳州人的华陀。矢志不渝的坚持救死扶伤,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被世人尊称为“神医华佗”。

曹操死后,在他庞大势力的基础之上,其子曹丕,安徽亳州人,取代东汉,建立曹魏政权。

群星璀璨的三国时期浓墨登场。

在周瑜(今安徽舒城/庐江人)。鲁肃(今安徽定远人)。吕蒙(今安徽阜南人)。这些将领的奋战之下,东吴与曹魏,蜀汉三国鼎立赫赫有名的三国时期形成。

三国的印记不仅在于战争.历史还在于文学文化。吕蒙以一己之力为汉语贡献了“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多个成语典故,提及三国时期的文学史,竹林七贤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们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在基本精神上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嵇康(安徽涡阳人)刘宁(安徽宿州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战乱,华夏重归一统,中国人魂牵梦绕的盛唐来了,唐诗成为大唐盛世的最佳见证。

物极必反,大繁荣的大唐终将迎来分崩离析,中国历史再次迎来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潘镇割据各自为战。泸州人杨行密(今安徽长丰人)崛起于行伍之间,成为五代十国中吴国的实际奠基人,跻身那个年代的佼佼者,至今仍有吴王遗踪让世人凭吊

大宋后人眼里积贫积弱,却一手终结了五代十国的战乱,中原再次一统中国的经济文化将再次迎来高峰,在丞相吕夷简(今安徽凤台人)名城包拯(今安徽肥东人)的辅佐之下北宋迎来“仁宗盛治”

其中,包拯以其廉洁公正,铁面无私的个性被世人称为“包青天”并建立包公祠作为纪念,成为从古至今百姓对于官员的最高评价。

一副清明上河图让北宋的繁荣为后人所憧憬,从而奠定了宋画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宋画第一的李公麟今(安徽舒城人)更是不遑多让其所擅长的白描绘画为当世第一成为千古绝唱。

元末农民起义遍及安徽南北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势,传奇皇帝朱元璋今安徽凤阳人,崛起于元末战争,谁能想到这个做过和尚、乞丐的濠州人最终能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

成为安徽历史上第一位出生、成长在此的皇帝,是古时的安徽养育了这位底层出身的皇帝,而他也深深地改变了安徽成为现代安徽的溯源

接下来,淮河以南的安徽人开始大规模登上历史的舞台,接过淮河以北安徽人的接力棒再续写安徽的辉煌。

大明朝的建国元勋,淮西集团崛起疑似名将名将辈出。

安徽千年历史上第一波人才高峰到来。

他们中有平定张士诚、福建、西征北战的汤和(今安徽凤阳人)

有运运筹帷幄,堪比汉代丞相萧何的左丞相李善长(今安徽定远人)

有大战陈友谅、北伐攻占元大都的名将徐达、常遇春(分别为今安徽凤阳人,怀远人)。

有在不入耳海大破北元,彻底

摧毁其统治体系的征虏大将军蓝玉(今安徽定远人)

在整个大明朝,安徽人的身影不仅存在于明初创业阶段,还出现在明中期危机四伏的海防战线。

曾位极兵部尚书的胡忠宪(今安徽绩溪人)任用得力干将,定下征倭作战方略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绝倭寇内应历经数年、弭平倭患。

戚继光(今安徽定远人)正是在胡宗宪麾下脱颖而出,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最终荡平倭患,成为家喻户晓的抗倭名将与民族英雄。

明末朝政腐败。天启朝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祸国殃民,“铁面御史”左光斗(今安徽枞阳人)是当时著名的“东林六君子”之一,他一边实施“三因十四议”屯田方案、兴修水利救命于水火,一边不畏强权对抗权宦魏忠贤终被下狱折磨而死,成为永载史册的忠义之

明朝时期的安徽人不仅活跃于朝堂和战场在医学领域也颇有建树,新安人物及学派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徽洲人汪机(今安徽祁门人)取各家之长医学著述十余部

李时珍评价其为“名冠全国的四位医学大师”成为新安医学奠基人。

清朝

在安徽历史上清朝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康熙六年,江南省正式拆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正式建省,现代意义上的安徽正式诞生了。

在经过千年的积累和洗礼,清朝时期安徽人在各个领域全面崛起。

文学领域

首先便是闻名天下的桐城派,这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是安徽桐城人,方苞、姚鼐、刘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叱咤清朝文坛百年。

清朝文化领域的繁盛,不仅在于散文,还在于文化,经典小说乃至绘画,篆刻等领域。

文化经典最知名的莫过于《四库全书》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全面最系统的总结。

而有一位安徽人正是《四库全书》的纂修官,清朝哲学家,思想家戴震(今黄山屯溪人)他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皖学的集大成者。

清朝中后期社会日益腐败阶级矛盾尖锐,为实现讽刺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而这方面,集大成者莫过于无尽心(今安徽全椒人)他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所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篆刻

在文化领域的另一条战线,书法篆刻领域产生了一位泰斗级人物被世人称之为“四体皆精,国潮第一”,他便是邓石如(今安徽安庆人)。他是清代碑学书家擅长四体书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邓石如又是篆刻家开创皖派中的邓派。

绘画--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中便有两位安徽人汪世慎(今安徽休宁人)罗聘(今安徽歙信人)

京剧鼻祖

程长庚(今安徽潜山人)

徽商

胡雪岩(今安徽绩溪人)

中国第一状元县

休宁县从唐武德五年(622)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科举近1300年全国共出状元800平均每三个市县才有一名而休宁县就出了19名状元(宋朝2位、明朝3位、清朝14位)

淮军集团

合肥h李鸿章投身于团练组建淮军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后来,淮军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国防力量,大批淮军将领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

安徽青年历史上第二波人才潮来临

他们有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毓兰、吴长庆、丁汝昌、卫汝贵、聂士成、程学启等。

“中国铁路之父”

徽州婺源人詹天佑(今属江西)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戏路,震惊中外,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安徽糕点历史?

安徽的糕点有麻饼、烘糕、寸金。

以下是这三种糕点的详细介绍。

1、麻饼

麻饼,中国传统名点,相传早在北宋时代,安徽合肥就生产一种形似铜钱大小的实心饼,名“金钱饼”,风味可口,在农村婚嫁中,麻饼视作为喜饼,表寓意吉祥。

2、烘糕

烘糕是安徽合肥的传统糕类名产,以米粉为主要原料,经拌粉、装模、炖粉、成型、烘烤而制成的口感松脆的糕类制品。它的特点为:色洁白,酥脆可口,清香味美,是糯米制品中独具特色的品种。

3、寸金

寸金是安徽合肥四大传统名点之一,形似笔杆粗细,长约一寸,故名“寸金”。糖表层脆、心酥软、甜味醇,具有橘饼、桂花的特有香气,脆、甜兼得。表层脆而芯酥软,粗细匀称,全身白净,软不粘牙,入口香甜,甜味纯正,经久悠长。

安徽的历史?

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的开国君主汤曾经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当时安徽大部份居民并非华夏族,而是后来融入汉族的东夷。

战国末期,前278年,楚国的郢都(今湖北荆州)被秦国攻占,于是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前224年,楚国大将项燕被秦国的王翦60万大军击败,前223年,寿春陷落,楚国灭亡。前221年,秦国完成征服六国、统一天下的计划。安徽大部分地区属于九江郡(寿县),北端属于泗水郡和砀郡。秦末楚汉相争,项羽在今安徽灵璧县的垓下之战中败给刘邦,自刎于乌江(安徽和县)。刘邦建立汉朝。

汉武帝时东瓯国举国迁到庐江郡(今庐江、舒城一带)。汉朝末年,寿春成为军阀袁术的基地。袁术后来自称皇帝,但不久病死,寿春归属军阀曹操(亳州人,三国中魏国的实际开创者)。

五胡十六国期间,从4世纪开始的几百年间,几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政权,南方则一直保持着汉人的王朝。安徽北部成为南北方对峙的前线,战火不断。383年在北方的前秦和南方的东晋之间展开的淝水之战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次战役。

隋朝(581年-618年)统一了中原。经过短暂的混战,唐朝(618年-907年)建立政权,并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和平和统一。安史之乱中,安徽北部淮河地区遭受战火蹂躏。唐末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从河南经安徽和县渡长江入皖南,到福建、广东,后经安徽攻长安,天下大乱,藩镇割据,不久唐朝灭亡。

北宋后期,北方的金朝崛起。1127年以后,安徽北部的淮河再次成为南北对峙的前沿: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1161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出兵伐宋,在今安徽马鞍山采石大战失败。1234年,金亡于蒙古帝国。1276年,蒙古人攻占南宋京城杭州。安徽全境归元朝。

136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把蒙古人赶到塞外。明朝时期称直接隶属于首都(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明朝洪武初年建都南京应天府,以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等14个府级单位(注:明朝时期的直隶州与府平级,有别于低一级的散州)为直隶,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明朝永乐初年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市)后,又称直隶于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简称北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地区;直隶于南京的地区被称为南直隶,简称南直。自宣德三年(1428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布政使司。两京是京师(即北直隶)和南京(即南直隶)。

备注:明朝有两个首都:北京和南京。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迁都北京,但朱棣迁都时,并未取消南京的首都地位,而首都辖区为朝廷直辖,故称直隶,明朝就有两个直隶地区,分别为南直隶和北直隶。至于南京六部,那是齐备的,六部都有,是明朝政府的一个备份。这样,万一猝然变生,北京朝廷覆灭,则南京朝廷就可以马上行驶政府职能了。说南京无吏部,这是不对的。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就曾经担任过南京吏部尚书。

皖南事变

1645年,满清的八旗兵攻占天京(南京),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1667年,又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安徽省会设在安庆,驻有安徽巡抚以及安徽按察使。管理安徽民政的江南左布政使则长期寄驻江宁府(南京),直到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也一并迁来安庆。至此,安徽省界基本稳定下来。

晚清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安徽南部是其主要粮食和军事基地,在曾国藩的湘军和陈玉成的太平军惨烈的反复拉锯战过程中,安徽南部的绝大部分人口死亡,经济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今天当地人口主要是战后从河南、湖北迁来,文化习俗改变很大,并从此退出富裕地区的行列。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蚌埠兴起。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安徽。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安徽成了日本人、汪精卫政权、国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势力交错的地方。1940年在安徽发生国共冲突的皖南事变。抗战期间,省会一度迁到立煌县,即今天的金寨县。1946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把安徽省会从安庆迁往合肥。1948年到1949年,安徽是国共内战期间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一度以长江为界分为皖北和皖南2个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合并。省界有小幅的调整:徽州的婺源划归江西,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江苏徐州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

在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安徽省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达到500~600万人,占灾前人口3446万人的18.37%,其比例居中国各省的第一位。当时的省委书记曾希圣因此被调职。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安徽的农村和城市改革也逐步开始。在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进行,农村市场逐步放开;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科技兴农”方针被提出,乡镇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兴起。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秘密将土地公开,创造性地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使得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结果是,1979年粮食比上年增长6倍,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的5年粮食总和,农业获得大丰收。与此同时,安徽省肥西县、来安县也开始试验包产到户。

1980年,全省开始推行企业经营责任制,并改革工资制度和奖金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企业“吃大锅饭”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善。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总结经验,发出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安徽的做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开。安徽农民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安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印度历史演变百科?

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发源地。这个条目是关于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斯坦南部部分地区和尼泊尔。1947年后,印度的领土仅包括今印度共和国部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文渊阁历史百科 文渊阁历史百科百度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文渊阁》中描写了故宫的“隐秘角落”之一文渊阁。文渊阁,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清宫藏书楼。书中,作者祝勇化身为“历史侦探”35.05米。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面南,阁制仿自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外观为上下两层

  • 黑历史 百科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黍,又称黑黍,是黍的一种。是一种量具。黍,又称黑黍,是黍的一种。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以产于羊头山附近(今山西省长治市)所产的,中等大小的黍的种子为基准单位。唐代规定“凡权衡度量之制:度,以北方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量,以黍中者容一千二百为龠,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三升

  • 历史重复百科 历史重复百科知识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送花是起源于汉族的生养仪俗,用花来表达的语言实在太丰富了,收花人的您可曾领会其中的深意?要送花的你,又是否有点困扰?知道红、白玫瑰组成的花束的意义吗?知道探病时送百合要先作些处理吗?等等,要很好的表达和领悟送花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表达这种艺术。需要避免重复因为百科词条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全面、准确、独特

  • 公孙四娘跟谁生了孩子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公孙四娘跟荆轲生伏侍了孩子。秦王嬴政对丽姬一见钟情,明知道丽姬已经有喜欢的人了,可还是不死心,以换解药救荆轲为条件,逼丽姬进宫。嬴政得到丽绝段姬后,发现她竟然怀孕并厅誉了,他既生气又无奈,气丽姬怀了别人的孩子,却对丽姬无可奈何。丽姬坚持生下孩子,嬴政为得到丽姬的心就同意了,还为孩子起名叫秦天明,承认

  • 张江历史百科 张江历史百科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送花是起源于汉族的生养仪俗,用花来表达的语言实在太丰富了,收花人的您可曾领会其中的深意?要送花的你,又是否有点困扰?知道红、白玫瑰组成的花束的意义吗?知道探病时送百合要先作些处理吗?等等,要很好的表达和领悟送花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表达这种艺术。张江镇名字来源于当地明朝士绅张江,张江对当地抗倭贡献大,当

  • 历史转折百科 历史转折百科全书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历史转折.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

  • 塞纳河百科历史 塞纳河百度百科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塞纳河是外流河,不会断流。塞纳河是流经巴黎市中心的法国第二大河,主流源头位于勃艮第地区,科多尔省的首府第戎西北30公里的朗格勒高原,流经奥布省的首府特鲁瓦,穿过巴黎市中心,经过诺曼底的鲁昂,到达勒阿弗尔入海,流入拉芒什海峡(英语称为英吉利海峡)。今天和男朋友一起来塞纳河旁边玩耍了,塞纳河的风景真的很

  • 历史百科网 历史百科网站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送花是起源于汉族的生养仪俗,用花来表达的语言实在太丰富了,收花人的您可曾领会其中的深意?要送花的你,又是否有点困扰?知道红、白玫瑰组成的花束的意义吗?知道探病时送百合要先作些处理吗?等等,要很好的表达和领悟送花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表达这种艺术。http://www.mrbk.tv/名人百科网是由一家私

  • 犹太历史百科 犹太历史百科知乎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前1290年,摩西率领他的同胞逃脱了法老军队的追击,出埃及,越红海,到达西乃旷野,给以色列人带来了新生,揭开了犹太历史的新篇章。在西乃半岛辗转逗留了40年。在这期间,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摩西在西乃山接受上帝赐予的法律。标志着犹太教的正式形成。这么算来大约有3300多年的历史了。犹太人历史(或犹太民

  • 百家姓里有没姓“帅”的啊?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百家姓里有姓帅的。帅姓出自师姓,始祖师,为三国末晋初的大司徒、兵曹尚书,他为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而改姓帅。“帅”跟“师”字仅有一划之别,虽然读音完全不同,但从历史文献上追源溯流,两姓却完全是不分彼此的一家,因为帅氏正是师氏分支出来的。根据《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古代掌乐之官曰师,故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