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的历史背景?
出于对经济利益和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考虑,政府对好莱坞一直持支持态度。
但由于美国社会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对电影传播的巨大力量的清醒认识,美国政府与民间对好莱坞的批判与规范贯穿了整个好莱坞的发展史。
从镍币剧院开始,美国电影业就在道学家们的批判和质疑声中成长。
1909年,美国成立了由教堂联合会、公共教育协会、妇女市政联盟和防止犯罪学会等机构联合组成的纽约市电影检查委员会,即后来的“全国评审委员会”的前身。
好莱坞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而这些在其电影中都有着很好的体现,这些都是很多其他国家电影所不具备的。包容这一点尤其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最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的电影《硫磺岛来信》,能从侵略者和敌人的角度来表现战争,发掘敌人身上的闪光点与无奈,在全球恐怕没有多少国家能做到。因而美国电影一直是着世界电影产业发展的潮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经济和中下层居民数量迅速增长,美国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入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
镍币影院
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这些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当时的产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
共20张
美国电影海报图片
1903年,鲍特,E.S.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艺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来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
电影收益高,竞争激烈。自1897年开始,爱迪生即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08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该公司拥有16项专利权,并与电影胶片专营者之一的伊斯曼柯达公司达成协议:只有专利公司成员组织方能购买伊斯曼胶片。到1910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
重心移向好莱坞
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矶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远离专利公司的控制,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大卫格里菲斯此时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他于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1908年,导演了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至1912年,他已为该公司摄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渐移向好莱坞,并发现和培养了许多后来的名演员,如玛丽毕克馥,丽莲吉许等。[1]
共4张
早期影人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镍币影院逐渐被一些条件较好的电影院所代替;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权势也逐渐消失,终于在1915年正式解体。此时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出现。制片中心也从东海岸移到好莱坞。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损害了欧洲各国的电影业,却促成了美国电影的勃兴。美国电影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市场。待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电影已经建立起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早期电影导演
对美国早期电影的发展和提高做出贡献的共有3位导演,他们是大卫格里菲斯、托马斯英斯和塞纳马恩省特。
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在当时来说是一部空前的巨作。但由于该片的种族主义观念而受到舆论界与观众的指责。他次年拍摄的《党同伐异》由于构思和技巧不适应当时观众的接受观念,加之其它社会的、经济的原因,也遭到冷遇,但该片的4个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故事和平行剪辑技巧却给以后的蒙太奇方法以启示。英斯的以开发美国西部为题材的影片,塞纳-马恩省特以滑稽、打闹见长的喜剧影片,则是美国电影中类型片的雏型。
好莱坞制片公司的发展史?
好莱坞五大制片公司环球影片公司(UniversalPictureCo.)电影制片公司。1912年美国独立电影公司的老板C.莱默尔把他的公司和N.鲍尔斯等六七家小电影公司合并,组成环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为美国电影业的8家大公司之一。
莱默尔于1914年在好莱坞北面建起了摄影棚和供拍外景用的场地,命名为环球城。1915年3月环球城正式启用;当年生产影片250部。30-40年代生产了大量低成本影片,其中大多是西部片、音乐片、恐怖片和滑稽片。
如B.卡洛夫主演的恐怖片,D.窦萍主演的音乐片,B.阿博和L.卡斯特洛主演的滑稽片,都有很高的票房价值,赢利颇丰。
在它的产品中,象《西线无战事》(1930)那样的严肃作品极少。
1946年环球公司和国际影片公司合并为环球国际公司。1952年德卡唱片公司购得了环球国际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之后,恢复了旧名。以后该公司又归美国音乐公司(MGA)所有,直到80年代。50年代一改过去大量摄制低成本片的做法,采取少拍片以提高技术质量的方针。
同时采用资助独立制片人拍摄影片的方法,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斯巴达克斯》(1960)。
60年代,公司集中全力提供电视片和供电视放映的影片。同时还把环球城作为好莱坞的一个旅游中心向旅游者开放而利润倍增。
70年代摄制了颇有影响的《美国风情画》(1973)以及该公司历史上获利最多的娱乐影片《大白鲨》(1975)。派拉蒙影业公司(ParamountPictures,Inc.)A.楚柯尔在1912年创立名演员公司,J.L.拉斯基于1913年建立杰西.拉斯基故事片公司。
1916年上述两家制片公司合并成立名演员拉斯基公司。
次年,新公司兼并了12家制片公司;以后再把派拉蒙影片发行公司也并了过来,遂于1927年改名为派拉蒙名演员拉斯基公司。
1930年又兼并了拥有多家影院的帕布利克斯公司,再改公司名为派拉蒙帕布利克斯,逐步发展成为好莱坞的大公司。
1930年公司由于领导层的矛盾与经营不善被纽约联邦地区法院宣布破产,1935年重新组织成立了派拉蒙影业公司。
新公司生产了一系列由M.魏斯特、B.克罗斯贝、B.霍甫、D.拉摩、G.古柏和C.考尔白等人主演的赚钱影片而再次兴起。
当时公司的导演有J.von斯登堡,E.刘别谦和R.马莫里安等。
公司在40年代发掘吸收了不少新人,如A.莱德、V.莱克、B.兰开斯特、K.道格拉斯等人。导演有B.怀尔德、P.斯特吉斯。公司在40年代最赚钱的影片是《与我同行》。5060年代,派拉蒙和其他大公司一样受到美国影业萧条的打击,影片产量下降,收入减少。
1966年石油资本集团购买了派拉蒙,使其成为海湾与西方石油公司的一家子公司。
随着70年代美国电影业的复兴,派拉蒙摄制了《教父》(一、二集)、《油脂》、《周末狂欢》等票房价值很高的影片,公司逐年有盈余,并于1978年达到了创纪录的数字。
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20thCentury-FoxFilmCorp.)成立于1935年5月,由默片时代的大公司福斯电影公司和20世纪影片公司合并而成,是30-40年代好柒坞8家大电影公司之一。
当时公司拥有导演E.刘别谦、E.卡善、O.普雷明格等人,并拥有不少受观众欢迎的电影明星,如S.邓波儿、L.杨、H.方达、G.佩克等,他们曾拍摄了一些有一定质量的影片。
这一时期,公司生产的影片样式不一,艺术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影片的技术质量都比较高。
t940年J.福特为公司导演的《怒火之花》可作为艺术与技术质量俱佳的例子。从5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业进入衰退时期。该公司为了与新兴的电视抗衡,曾致力于研究宽银幕在商业上的应用。1953年9月16日根据圣经故事改编拍摄的宽银幕故事片《长袍》在纽约罗克亚影院上映,这第一部宽银幕故事片不仅是该公司成立以来最赚钱的影片,也是电影从默片进入有声片以来在技术上的一次突破。60年代,摄制了美国电影史上成本空前的影片《克娄巴特拉》(1963,一译《埃及艳后》),遭到失败。1972年又推出《海神号遇险记》,开创了泛滥于70年代的灾难片样式。70年代后期,该公司拍片很少。1981年大石油商M.戴维斯买下了这家公司。哥伦比亚影业公司(ColumbiaPicturesCorp.)1920年,原来在环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两兄弟和J.布兰特在好莱坞成立了一家摄制喜剧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电影销售公司。1924年改名为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并于30年代发展成为美国电影业的8家大公司之一,这主要是由于H.科恩的精明强干和公司导演F.卡普拉的创作才能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公司工作10年,拍摄了不少颇受欢迎的喜剧,其中包括《一夜风流>(1934)、《弟斯先生进城》(1936)、《史密斯先生上华盛顿>(1939)等。50年代,哥伦比亚公司开始采用对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资助的办法拍摄影片。公司先后资助一些颇有名气的导演人拍片,如:S.施皮格尔、D.里恩、O.普雷明格、E.卡善、R.罗森和F.齐纳曼,拍出了不少质量高、影响大的影片,如《生于昨天》(1950)、《永垂不朽》(1953)、《在江边》(1954)、《桂河大桥》(1957)、《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猜猜谁来吃晚餐》(1967)等。50-60年代的美国电影危机年代,哥伦比亚公司通过它的子公司银幕珍品公司向电视台出售公司以前的旧片并为电视台摄制电视片,成为好莱坞最早与电视结合的大公司之一。1968年公司改组,改名为哥伦比亚影片工业公司,下属两个主要分支机构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和银幕珍品公司,继续从事对独立制片的投资、电视片摄制和新兴的录像带工业。80年代该公司附属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华纳兄弟影业公司(WarnerBros.)1923年4月由华纳4兄弟创建。当时总部设在纽约,制片厂设在好莱坞附近的伯班克。华纳兄弟1917年开始在纽约从事电影的发行放映业务,建立华纳公司摄制影片是业务的扩展。1925年接管维泰葛拉夫制片公司,并于1927年摄制、发行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手》,从而使华纳公司于30年代初进入了好莱坞8大电影公司的行列。华纳公司在30年代以拍摄强盗片、歌舞片和传记片著称,尤以E.G.鲁宾逊、J.贾克奈、H.鲍嘉等人主演的强盗片最有观众。传记片中也有不少受欢迎的作品,如P.茂尼主演的《左拉传》(1937)等。华纳的影片一般都比较朴素、紧凑,成本也较低,其主题都或多或少与30年代初发生的美国经济危机有联系。50年代美国电影萧条时期,华纳把财力转向制作电视系列片。6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向独立制片人投资的制片方式。它成功地拍摄了《窈窕淑女》(1964)、《谁害伯弗吉尼亚.沃尔夫》(1966)、《邦妮和克莱德》(1967)等。1967年加拿大发行电视片的七艺公司买下了华纳公司,改名为华纳七艺公司。两年后,华纳七艺公司又转让到一个大企业集团金尼全国服务公司手中,改组为华纳交流公司。这个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甚广,制片和发行影片仅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好莱坞发展史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95年到1920年的萌芽时期。这时候的电影刚从欧洲传入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代表作品有大卫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还有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等等。
第二阶段:约1930年至1950年的好莱坞黄金时代。
好莱坞黄金时代,堪称是电影史上的第一个大高潮。
这么一帮气质出众的演员,使得《乱世佳人》、《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等经典,拥有了着后世无法媲美的魅力。
第三阶段:1967年至1976年的新好莱坞时期
短短9年,新好莱坞时期创造出了美国艺术性最高的一批电影。
电影作品:1967年《毕业生》;1972年《教父》;1975年《飞越疯人院》;
第四阶段:1977年至今的商业大片时代
终结新好莱坞时代的,是两个男人。
一个叫乔治卢卡斯,他在1977年带来了《星球大战》,开启了科幻片的新纪元,改变了好莱坞电影的格局。
另一个叫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连续带来了《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票房爆款,彻底改变了电影市场的风向。
中国电影引进好莱坞的历史?
在93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低迷。所以不得已从94年开始引入好莱坞大片救市。
《中国电影史上的1993年,旧时代落幕的开启》
也是在1993年,中国电影的发行机制从之前中影公司大包大揽改为各省自行发行,然后在1994年开始有权威的票房统计,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今天咱们就说说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市场到底是怎么运行,这种运作模式又是如何影响中国电影发展的。
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运作,严格按照市场化模式,电影产业的上下游,从电影拍摄制作,到宣发,到院线上映,都有专门的影视公司,各司其职。
总的来说,电影的拍摄制作和发行放映完全市场化,只要符合总局审查规定即可,接下来你要怎么拍,拍完怎么宣发,怎么去院线推销让他们多给点排片场次获得高票房,都是市场化商业活动。
但是在80年代,电影市场不是这么玩的。那个时候电影拍摄和发行是分离的。
送花历史百科?
送花是起源于汉族的生养仪俗,用花来表达的语言实在太丰富了,收花人的您可曾领会其中的深意?要送花的你,又是否有点困扰?知道红、白玫瑰组成的花束的意义吗?知道探病时送百合要先作些处理吗?等等,要很好的表达和领悟送花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表达这种艺术。
catv发展历史?
CATV是由共享天线的收讯系统演变而来。当初设立CATV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山区接收不良等偏远地区的电视收视效果而设立的。一般的电视广播都是利用电波来传送讯息,因此很容易受到地形或高楼大厦等建筑物的阻挡,而造成电波干扰、收视效果不佳的现象。为了解决某些地区因地形上的限制而无法得到良好收视效果的问题,于是在适当地点装设高性能的共享天线,再以电缆线将电波送到各用户去。
这种CATV的型式,最早时称为地区共享天线电视,此种电视系统在美国已其有相当久的历史。美国自1949年起,就在奥勒冈州的亚士多利亚成立一个CATV电台。之后,CATV系统就在美国各地急速地扩展开来,直到目前,全美共有4000个以上的CATV电台,参加CATV的家庭就超过2000万用户。
由此可知,这种使用宽带道同轴电缆将成为未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新媒体。
短笛发展历史?
LillianBurkart(丽莲博卡)女士是一位优秀的长笛铸造师,她与她的爱人JamesPhelan(詹姆斯费伦)在1982年共同创立了Burkart-Phelan公司。
起初两人均为VerneQ.Powell(长笛品牌鲍威尔)公司的雇员。Phelan为Powell公司的总经理,而Burkart女士则肩负着笛子的设计、测试及维修工作。到1990年,Burkart公司已经有了10年制造短笛的经验,可以提供5种笛头样式。
这使得Burkart短笛的技术和普及度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
体育发展历史?
1.在古希腊,灿烂的文化、发达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带来了体育繁荣。各城邦之间的军事交战,更加促进了他们对体育的重视。最典型的是斯巴达,他们不仅重视尚武教育,同时很注意优生。新婴儿必须交送国家检查,体格强壮者才归还父母养育,患病或畸形的儿童便被丢入山谷之中,任其死去。古希腊人还在祭祀活动中诞生了辉煌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延续达千年之久,为人类体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中世纪(4761640)欧洲进入黑暗的封建社会阶段。经济文化落后,在有害思想的支配下,除了在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的封建贵族子弟学校的骑士教育中施以体育之外(规定“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跳棋、吟诗,其中有五项属于体育范畴),在一般教会学校的课程中,没有发展体能的活动计划,被称为“没有体育的教育”,致使一般人身体能力退化,加之不讲卫生,忽视防治疾病,造成流行病、传染病蔓延,民族体质日衰。
3.于14、15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此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是英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洛克(16321704)。他明确地把教育分成体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并强调指出“健全之精神寓于健全之身体”。主张在宫庭训练学校开设体育课程。
4.18世纪,法国出现了以反对教学权威和封建制度为目的的启蒙运动,其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17151771)。他主张在教育上要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5.19世纪,西欧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和民族主义倾向,各国之间接连发生战争,如克里米亚战争等,许多国家都遭受战败的屈辱。正是出于强国强民的需要,迫使各国开始重视体育,因而相继出现了“体操之父”,如德国的“体操之父”古茨姆斯等。作为人类社会财富的体育,以后流传到欧亚美各洲,推动了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正当欧洲各国纷纷采用和推广德国和瑞典体操的时候,英国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条件,兴起了符合他们民族特点的户外运动、娱乐和竞技运动。随着英国殖民主义的扩张以及斯宾塞的著作流传,英国的户外运动、娱乐和竞技运动,逐渐在美国、欧洲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得到传播。
icq发展历史?
ICQ:1996年,三个以色列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决定开发一种使人与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他们为新软件取名ICQ,即“ISEEKYOU(我找你)”的意思。ICQ支持在Internet上聊天、发送消息、传递文件等功能。他们成立了Mirabilis公司,向注册用户提供互联网即时通讯(InstantMessenger,IM)服务。ICQ的使用用户快速增长(案例资料TX-1),6个月后,ICQ宣布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在第7个月的时候,ICQ的正式用户达到100万。1998年,ICQ被美国在线以2.87亿美元收购,此时其用户数超过1000万。
ICQ一经上市,迅速取得了广阔的市场,由于前景一片光明,所以同类软件迅速的跟进。因为其本身的技术并不复杂,所以很快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推出本土的IM软件,抢夺了市场。
以国内的腾讯QQ软件为例:腾讯QQ脱胎于腾讯OICQ,而OICQ就是国内最早出现的即时通信软件之一,软件最初的设计完全仿照ICQ,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完全照搬。出于国内首创,所以很快积累了大量的人气,用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占领了市场。然而,和腾讯QQ相比,ICQ的安装垃圾和所传病毒远比QQ少,因此基本上属于绿色软件,而且ICQ的号码是完全免费的,注册申请也随时被接受,这和QQ的号码逐渐成为一种有价格的商品相比是难能可贵的。
ICQ本身的发展走了冤枉路,随版本的更新,ICQ太庞大了,庞大到太多的功能几乎没有用到过,这些集成的功能大多数时候看来都只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大杂烩。而对于普通用户,这些大而无当的功能除了增加使用难度之外,别无他用。尽管美国在线AOL的AIM和ICQ整合以后,注意到这一点,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做出了调整,没有再推出大肆的扩展功能,做出了一个功能精简版的ICQLite版,但为时已晚。
如今的IM市场,形式大变,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国内的市场上,腾讯QQ一人独占了半个市场,MSN抢夺剩下的1/4,仅剩的1/4,网易泡泡、新浪UC、Yahoo通等等还在拼个你死我活。虽然国外的市场上ICQ迄今为止还是占有了一定的份额,但微软处心积虑发布的MSN从XP版本开始,就与操作系统进行了无缝的结合,社会的风气逐渐向微软倾斜,历史似乎再次重演。
它可以让人通过电脑实时进行对话。当时谁都不会想到,正是这个小东西,给世界和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且为互联网行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名词即时通信(InstantMessenger,简称IM)。
ICQ是一款即时通讯软件,1996年,三个以色列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决定开发一种使人与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他们为新软件取名ICQ,即“ISEEKYOU(我找你)”的意思。它支持在Internet上聊天、发送消息和文件等。
ICQ的历史
1996年,三个以色列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决定开发一种使人与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他们为新软件取名ICQ,即“ISEEKYOU(我找你)”的意思。ICQ支持在Internet上聊天、发送消息、传递文件等功能。他们成立了Mirabilis公司,向注册用户提供互联网即时通讯(InstantMessenger,IM)服务。ICQ的使用用户快速增长(案例资料TX-1),6个月后,ICQ宣布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在第7个月的时候,ICQ的正式用户达到100万。1998年,ICQ被美国在线以2.87亿美元收购,此时其用户数超过1000万。
在1998年,美国在线(AOL)购买下ICQ以后推出更多功能的99a、99B、2000等版本,但同时于ICQ内加插了广告。内建了搜索功能使软件变得臃肿,加上不太受欢迎的广告栏,且MSNMessenger、SkyPE等软件推出,令使用ICQ的人有下降的趋势。后来Mirabilis公司推出了简化版的ICQlite,只含有ICQ最基本的功能。
2005年2月7日ICQ5发布。不久,ICQ与香港电讯盈科合作推出NetvigatorICQ5,除了部份界面的文字被翻译成粤语外,更加入多项切合香港网民使用习惯的新功能。
2010年1月19日ICQ7发布。不过,官方版本不再支持繁体中文。在画面上,排版更像MSN8的设计,而且可以与Facebook等交友网站消息互通及汇入各电邮地址的通讯录,所以较之前一直以来的版本更用户化。
2010年4月29日据国外媒体报道,AOL和俄罗斯投资公司DigitalSkyTechnologies周三联合宣布,双方已达成协议,DST将以1.875亿美元收购AOL旗下ICQ业务。
2011年11月15日新版ICQ官方免费iPhone及AndroidApp发布。加入类似WhatsApp及MSN的用法及功能,启动后就不用每次登入,长期在线,用法类似SMS或WhatsApp。由于ICQ突然发布了手机程序,迅速引起了大量用家的注意,并有不少用家重新再使用I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