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之变”是什么?
庚申,此处指的是公历1860年。1860年为大清咸丰十年,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猴年。庚申之变是指1860年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在这一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烧毁了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最终被迫与列强签订《北京条约》,均为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开埠(天津)、割土(九龙司地方一区)和赔款(英法各八百万两)。
两条约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步伐。由于1860年发生的火烧圆明园、皇帝出逃、京师被占,卖国条约签订等等实乃中国人“闻所未闻之惨剧”,而不忍直称的中国士人即以“庚申之变”来代称1860年这一系列事件。
靖康之变历史资料?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赵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为宋钦宗。
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靖康之变客观上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随着金军的两次南侵,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园被毁,广大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出现了历史上又一次南迁的浪潮。靖康之变后,北方的经济重心已然受到很大影响,加之无数难民迁至南方,必然导致经济中心南移。
在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断融入汉族的生活区域中,南北方民族的生产技术互相借鉴,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也不断融合。
总之,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迁至南地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军事力量,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土木堡之变历史解析?
土木堡之战致使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
此时,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直到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这也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并且,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
自此,明朝的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说起土木堡之战,首先,要从明朝荒唐的战前准备说起。
正统十四年十六日,明英宗率领十多万明朝兵马,开始了他的亲征之路。但是,这次亲征,从对外宣布到正式踏上征途,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在这两天里,明军完成了军马调动、随军粮草、军械准备等一系列工作,堪称“奇迹”。此外,在明军行军过程中,也毫无组织和纪律可言,以至于,在大军行进的两天以后,明英宗不得不给随行的文武官员开会,反复重申军队内的纪律和章程。
随后不久,在潦草的准备和仓促的行军后,明朝兵马抵达了大同。但是,大同的镇守太监郭敬却跟王振说:“如果明军继续出征的话,恐怕会中了敌方的诡计。”按照原计划,明英宗本次亲征,是要以大同作为中转站,在做好补给之后,继续北上,找到也先,与其在边境之外进行对决。所以,在到达大同之后,他派出先遣部队,从大同主动出击,但是,这一计划却被瓦剌军队得知了。
然而,郭敬的密报也并非胡说,因为,在明英宗行军途中,之前声势浩大,作战精良的瓦剌军队,竟撤到了塞外。同时,也先的一些游击部队,也在一路进行侵扰。在这样的形势之下,配合郭敬的密报说:“也先对明英宗的此次亲征早有防范准备,目前没有太多的回应,只不过是一种诱敌深入的伎俩。”所以,最后大明兵马止步于大同,向东折返。
但是,在回师的过程中,部队领导层却因为回师路线的选择产生了分歧。
有人建议:大军应该从紫荆关返回京都。不过,这一建议明英宗并没有采纳,而是选择向东行进,从居庸关入关。正是因为这一决定,才导致土木堡之战的发生。
有史料说,明军没有选择从紫荆关回京,是因为如果选了这条路,会途径王振的家乡蔚州,他担心大军过境会踩坏家乡的庄稼。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有点牵强,后来,在清朝修订版的《明史》中,对这个说法做出了否定。而且,在新修订的版本中,认为:应该是明英宗执意要走居庸关才对。
此外,从蔚州去入紫荆关回师,本身就是一个很冒险的计划。虽然,在此次战役之后,很多人将明朝军队的失败归咎于回师路线上的错误选择,但实际上,明朝当时很多地方的城堡建设都不是很完善,有七成是后期陆续建立起来的,所以,明朝初期的九边地区,四面都没有太好的防御工事。此外,在行军设施方面的准备不足,便注定了其在大同这样的平原上,遇到敌军的几十万骑兵基本上没有还手的余地。
那么,是不是留在大同就没事了呢?
当然不是。
因为,明英宗离开大同不久,当地就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整个城市差点沦陷。而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也先对于大同的整个防御情况已经排查得非常清楚,对于明朝当时在北方边镇房屋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了如指掌,所以,才能攻其劣势。
一旦将城镇攻下,基本上明军的整体防御系统都会濒临瘫痪。因此,也先将攻打大同作为其战略发展的第一步,大同打残了,就等于阻断了其对周边地区的支援和供给。也先在打完大同之后,开始伺机而动,准备与明军进行决战。如果,当时大军驻守大同,的确会增加当地的兵力,但是,由于大同周边的地势情况不佳,并不适合与瓦剌铁骑交战。
因为,之前大同总督在此地吃过类似的亏,所以,综合多方因素,最终才选择放弃紫荆路线,改走宣府路线。当时,也先派出了大量的探子,去搜寻亲征部队的踪影,一旦得到消息,瓦剌军便立刻聚集兵力攻打。正是因为如此,亲征军刚离开大同,大同就被攻击了。换句话说,无论亲征军怎么走,大同都要挨打。另外,也证明了紫荆关之路是不可行的。
当大同遭遇瓦剌军猛攻,战事打得难舍难分的时候,亲征军却似乎是一路顺风顺水,没有被地方追击。但是,当亲征军到达雷家站之后,噩梦便开始了。
吴克忠与朱勇两支大军,一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两番惨败并全军覆没。接下来,独石、马营、云州三个城市先后在敌军的西甲下沦陷,即:此时宣府上北路的独石城已经成为了“虏巢”。但是,如此重创,却因为当时沿途没有城堡和烟墩,没有办法传递消息,使得回京途中的明军浑然不知。
就这样,近二十万明军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步入了敌人的陷阱,当时的雷家站,已经被瓦剌部队包围的水泄不通。
那么,土木堡之战又是什么回事呢?
朱勇在战败之后,将部队转移到了土木堡,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建起了可以满足十几万人作战需要的防御工事,用来与瓦剌军队进行对战,这让也先的部队一时之间难以接近,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三天。
到了八月十五日,瓦剌突然派来使者,向明军提出和解的提议。其实,也先根本没有真正想要议和的意思,只是一个计策罢了,但是,明英宗却信以为真,同意了这个“和为贵”的提议。之后,明军纷纷走出战壕,调整成行军的状态。
但是,让明军没想到的是,他们刚刚走出战壕,也先大军就突然调转枪头,向自己打来,给明军来了一个措手不及。离开防御工事的明军,仿佛一盘散沙,杂乱无序,根本不是蒙古大军的对手。当蒙古军说出缴枪不杀的口号之后,饥渴交加的明军将士放弃了最后的抵抗,明军战败,明英宗被抓。
据当时亲历战役的大臣李贤回忆:“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那么,是谁给大明帝国带来了一线转机呢?
这个人是兵部尚书于谦,他的上任,不仅给土木堡之战带来了转折,还让明帝国逐步取得了战斗的主动权。如果,当时明朝南迁,便会中了也先的计谋,因为,他早就想逼迫明朝南迁,而自己则借机攻打北京,恢复元大都。好在明帝国洞察到了这一点,他们要拼尽全力,跟也先打时间战。
面对当时明军残破的巨变,大明朝首先要赶在也先攻打京城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明朝驻守边防的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大明疆土,诠释了“忠勇”的含义,给北京备战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也先带领部下以紫荆关作为突破口,向京师进犯。由于,明军这次作战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蒙古军一时之间也无法攻破防守,与明军僵持了四天。
但是,由于紫荆关的布防还不够完善,所以,明朝廷便下旨派兵把守该地的各个山口,可依然难以抵挡住敌军的进攻,使得很多守军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纷纷逃跑。在千钧一发之际,山东指挥同知韩青舞动帅旗,带领百名精锐骑兵,对敌军进行了顽强,英勇的抵抗,并在升儿湾处杀死多名蒙古将领。韩青的英勇引来了蒙古军的注意,纷纷对其发起进攻。韩青虽然英勇,但还是因为寡不敌众,陷入重围。
蒙军想要其投降,但韩青却因为忠义拔剑自刎。韩青死后,孙祥带领残余部下与蒙军继续抵抗了四天多时间。不过最后,由于腹背受敌,明军还是体力不支,紫荆关被攻破,使得孙祥因在巷战中寡不敌众,英勇殉国。正是因为韩青和孙祥,以及边境明军将士们的英勇献身,才给北京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紫荆关一破,蒙军进入大明疆土,犹如到了无人之境,在抵达京师的这一路上全无阻挡。
在这期间,于谦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调兵。
一共五十天的时间,他一边整顿京都内的残余兵力,另一方面调配周边的兵力,同时,从其它地方调配粮草以做军队的补给。可以说,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动员行动,最终,这场调配在韩青和孙祥最后四天的坚守中完成。于谦在京师九门安排了二十二万大军,随后,命诸位将领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等地驻兵镇守。
而他自己则披甲上阵,作为最高指挥官坐镇京师,并命人将城门关闭,以示背水一战的决心。经过土木堡一战之后,也先对明军可以说是根本不放在眼里,毫无畏惧可言。他觉得在之前的战役中,明军的主要兵力已经被消灭了,所以,攻打北京只不过是收拾残余的兵力,根本就是囊中取物。因为这样的情况,也先全然不顾手下将士们在紫荆关战斗中的疲惫,在没经过丝毫休整之下,日行百里来到了京师。
此时的瓦剌军队,士兵疲惫不堪,人困马乏,气势低落。眼看着这种情况,也先便想故技重施,派人找于谦等人出议。但这次于谦却没有同意,而是选择不妥协,放弃和谈。
眼看战斗不可避免,也先便将所有的主力集结在一起,准备迎战。
北京保卫战在十月十三日正式打响,战斗首先在德胜门开始。也先派一小批骑兵到德胜门进行窥探,但于谦对这一行动早有洞察,于是,便将计就计,派兵应战后,假意败走,以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也先中计,加派万名骑兵进行追击,结果,正中了于谦的埋伏。瓦剌军队抵不过明军的炮火,只能从德胜门退出。德胜门失力之后,瓦剌兵便开始南下西直门。
当时,驻守西直门的孙镗与其进行激战,斩杀敌军数人,但后来也先假装退兵,使得孙镗乘胜追击,却不料中了对方的奸计,陷入重围。后来,孙镗退到西直门,但由于之前于谦有命在先,不能开城门放进任何人,所以,驻守西直门的程信只能发射箭炮掩护孙镗,却不能让他进城。孙镗抱着必死的决心,跟瓦剌军队,在西直门外决一死战。
不过,最后幸好得到了援兵的帮助,才将瓦剌军击退。
两天以后,王敬和武兴率领军队与敌军在彰义门抗战。但是,明军军队的兵马多为临时拼凑,连太监都被强拉上阵。试想,这样的部队如何跟训练有素的也先部队对抗呢?
几个回合下来,明军的列阵就被敌军所破,都督武兴中箭身亡。在这个紧急关头,幸好援军赶到,也先部队看到明朝大军已到,没办法,只好退出了北京。最终,北京保卫战以明军守城成功,瓦剌大败退兵结束。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因为明朝将士在边境关塞地区进行顽强抵抗,有效拖住了也先部队进入北京的时间,为于谦进行北京方面的战略部署腾出了先机。
此外,明军在北京战斗中的不畏强敌,英勇奋战,将气焰嚣张的瓦剌大军彻底摧毁,让敌军逼迫大明帝国南迁的企图彻底击碎。
同时,这一战守住了明朝的尊严和底线,对后期大明帝国增加京都以及九边地区的军事防御,都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土木堡之变历史详解?
土木堡之变是中国元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具有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以下是土木堡之变的详细历史解说:
1.历史背景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元朝统治时期,元朝统治民族之间的矛盾较大,社会矛盾激化。同时,元朝中央政权权力虚弱,军队多数被用于外战,边境安全困境和朝廷日益萎靡。此外,蒙古族皇帝也多年未返回首都,导致中央政权的分裂与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军队将领和地方豪强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来获取更大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导致了一系列的叛乱活动。
2.事件经过
1320年,元朝开平王海山派遣其部将高升到四川、云南、广西三地巡视,实际上是为了接管当地的盐铁作坊和马政等产业,加强其个人势力。高升在云南土著豪强冯道的支持下,开始策划篡夺当地的统治权。1321年,高升在土木堡围城时发动了叛乱。地方军阀、豪强和民众对他进行了支持。然而,后来陈友谅等元军将领起义反抗高升,双方激战数月,最终,高升被杀。
3.历史意义
土木堡之变触及到了元朝朝廷的根本,深刻地揭示了元朝统治危机的严重性和军阀割据的威胁。这次叛乱的背后存在着大量地方豪强和民众的不满,以及中央政权权力日益萎靡、统治危机加剧的现实问题。事件的发生,对于后来元朝统治危机和明朝建立,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而言之,土木堡之变不仅仅是元朝时期的一场叛乱,同时也是中央政权分裂和统治危机的重要表现,以及后来明朝建立前对于政治形势的重要启示。
庚申年历史事件?
庚申大沽之战,1860年8月底,额尔金、葛罗率领英法联军1.5万人再犯大沽口。21日晨,敌军大举进攻石缝炮台及北炮台。
清直隶提督乐善率军拼死抵拒,毙敌420余人,乐善战死,石缝炮台终告不守,北炮台亦失陷。
据守南炮台之僧格林沁临阵退却,直隶总督恒福在巴夏礼威胁下,拱手交出南炮台及军火。24日,英法联军侵占天津。
庚申之变是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庚申之变是指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烧毁圆明园,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最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对列强作出巨大让步这一重大事变。
靖康之变的历史教训?
主要有三个教训,首先经济发展和军事发展都要重视,不能偏倚。
一个国家的强大,是要在经济和军事上强大起来。
北宋的经济发展毋庸置疑,且军事潜力肯定是有的,但是军事系统的管理,军队的训练,体系的高效廉洁等,都存在一定问题,所以虽然北宋的经济发展世界第一,然而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护航,北宋自己也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肥肉,此后的近代,也是如此情况。
其次是要懂得任用人才。说实话,如果策略得当,靖康之耻不会发生,要知道当时北宋也没有到完全烂透的地步,然关键时刻,是宋钦宗用人发生重大失误,能臣李纲之前守住了开封,却被弃用,反而重用庸臣孙傅,何栗,这两个家伙居然迷信什么六甲神兵之类的玄虚东西上,试问开封保卫战怎么能不失败。
最后是对待强大的敌人,抗争是第一位的,永远不要抱有和平的幻想。
第一次保卫战后,居然有议和派将军队以经济上的理由遣散,这不就是对当时的情况抱有天真的幻想吗?
此后宋钦宗亲自到金军大营求和,结果被扣住了,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想办法抗争到底,以宋钦宗的号召力(毕竟打赢了第一次汴京保卫战),肯定比后来的宋高宗赵构强,北宋的疆土或许不会大片丧失。
然而历史不容假设,所以后人只能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历史档案玄武门之变?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迅速上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其积极的一面,但也留下了残杀兄弟的历史污点。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无情莫过帝王家!帝王之家因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的剧情从未中断,归根到底是封建制度的罪恶,是享有至高无上、无人监督特权的罪恶。
玄武门之变的历史史实?
玄武门之变:
是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当天,李世民通过杀掉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夺取政权的一个事变,因此事发生在玄武门,故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7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在李家父子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配合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高祖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地进行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集团逐步占上风,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被立为新任皇太子,两个月后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