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用年号还是庙号?
,那就要看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如果是唐宋元三朝,用的是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如果是明清两朝那一般用年号,如洪武永乐,康熙乾隆,如果是唐朝以前则用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
因为唐以前庙号有德有功者才佩拥有,唐以后泛滥,年号在明朝以前每个皇帝都有好几个年号,到了明清两朝才大多数一帝一年号。
历史小百科知识大全?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北宋司马光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末1362年的历史。
2、隋唐时期绘画成就最大的是吴道子,人称“画圣”,有“吴带当风”的美称;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语画的代表作;元代画家赵的画被称为”神品”。
3、隋唐书法:“颜筋柳骨”中“颜”指颜真卿,人称“颜体”,“柳”指柳公权,人称“柳体”。
4、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开始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正式开始。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的代表签定了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6、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正式收复新疆。
7、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牺牲。1895年4月,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通商口岸深入内地最远);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8、为镇压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1900年8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摩尔的率领下攻占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分39年付清,以海关等税收作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北京到大沽的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上的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庙号是什么意思?怎么分开?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有关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的工具书,有清代沈炳震编《廿一史四谱》、清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谥》、清刘长华编《历代名臣谥法汇考》及各种“中国历史纪年表”等。
有什么好的历史小百科?
1.三黄(有六种说法)
⑴天皇地黄泰黄
⑵天皇地黄人皇
⑷伏羲女娲神农
⑸伏羲神农皇帝
⑹燧人伏羲神农
2.五帝(有四种说法)
⑵太炎帝黄帝少颛顼
⑶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⑷黄帝少昊帝喾帝挚帝尧
3.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4.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5.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6.古代中国的别称
赤县神州华夏中华九州九牧海内九域
7.八大古都
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安阳杭州郑州
8.六部
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9.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10.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邗沟京杭大运河郑白渠灵渠
11.中国皇帝之最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嬴政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清)爱新觉罗.溥仪
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爱新觉罗.玄烨(62年)
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清)爱新觉罗.弘历(60年)
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武周)武则天(67岁)
掌握语言最多的皇帝(清)爱新觉罗.弘历
12.古代著名圣人
书圣王羲之
草圣张旭
武圣关羽
词圣苏轼
医圣张仲景
史圣司马迁
棋圣黄龙士
诗圣杜甫
至圣孔丘
亚圣孟轲
画圣吴道子
曲圣关汉卿
文圣欧阳修
茶圣陆羽
酒圣杜康
兵圣孙武
乐圣李龟年
13.中国古代名医
针灸之祖黄帝
脉学倡导者扁鹊
外科之祖华佗
医圣张仲景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药王孙思邈
儿科之祖钱乙
法医之祖宋慈
药圣李时珍
14.部分行业祖师
酿酒杜康
造纸蔡伦
木匠鲁班
中药李时珍
铁匠李老君
皮影李少君
医业华佗
席篾张班
乐器师旷
织布黄道婆
药业孙思邈
占卜鬼谷子
豆腐孙膑
印刷毕
茶叶陆羽
玉器丘处机
裁缝轩辕氏
风水刘伯温
15.《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
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
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浑水摸鱼
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
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
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16.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发明者
造纸术:东汉蔡伦
火药:东晋葛洪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
指南针:战国时期,我国人民用天然磁铁矿琢磨而成,称“司南”
17.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18.古代四丑才女
嫫母钟离春孟光阮氏女(她们分别为黄帝、齐宣王、梁鸿、许允的妻子)
19.我国民族英雄
戚继光(抗击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
20.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
玄奘(唐)
21.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自西汉汉武帝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国和中西亚、非洲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22.中国近代史起始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
23.中国现代史起始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
24.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七七事变
25.我国开国十大元帅
朱德(四川仪陇人)
彭德怀(湖南湘潭人)
林彪(湖北黄冈人)
刘伯承(重庆开县人)
贺龙(湖南桑植人)
陈毅(四川乐至人)
罗荣桓(湖南衡东人)
徐向前(山西五台人)
聂荣臻(重庆江津人)
叶剑英(广东梅县人)
西汉庙号?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里对其进行祭祀时的称呼,庙号写在神主木牌上。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皇帝、大臣、嫔妃都可以拥有,而不仅仅是皇帝的专属。
汉代的庙号要求非常严格,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也正因此只有少数皇帝才能拥有,我们来看看都是谁有庙号:
太祖(高祖)刘邦
毫无疑问,作为开国皇帝自然有资格获得庙号,且庙号一般为“高祖”、“太祖”,寓意开国立业。刘邦出身亭长,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之后,集合三千子弟攻占沛县,自称沛公。率先入关,迫降秦王子婴,大秦帝国灭亡。
楚汉战争时,屡败屡战,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最终击杀西楚霸王项羽,定鼎天下。陆续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王,最终奠定大汉王朝的根基。
刘邦的成功主要在于识人用人。刘邦病重,吕后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呢,刘邦说:“王陵可以,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也不会知道了。”
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高皇帝。司马迁《史记》作《高祖本纪》,首称刘邦为高祖。西汉之后的后世之君为了表示对刘邦的尊敬均尊称为“高祖”。毛主席评价刘邦“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太宗文帝刘恒
刘邦去世后,大权落入吕后手中,吕后去世后,周勃联合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进京称帝。文帝入京,仅带亲信六人。即位之初,首先任命心腹宋昌、张武为卫将军和郎中令,掌握皇宫、京城的军权。
对周勃、陈平等元勋功臣,先拉拢后压制。对最大功臣周勃,文帝会在下朝后,目送他离去。帝位稳固后,文帝的神色变得越发严肃,而周勃则越来越敬畏。文帝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周勃的丞相。有人举报周勃谋反,文帝马上把他抓捕。重新调查后,没有发现实证,就放了。
对待刘姓诸侯王,采用以德服人加以笼络,对于不服造反的以武力平定。总之是励精图治,厉行朴素,实现国家强盛安乐,百姓富裕小康,开启“文景之治”。
群臣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后世对文帝的评价相当高,甚至有人评价道:“三代以下,称帝王之贤者刘恒也。”
世宗武帝刘彻
汉武帝登基时,汉朝建立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前有文景之治,天下繁荣,国库充盈。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创设察举制,颁行推恩令。经济上,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
汉朝自开国以来,一直被迫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骨子里是花钱买平安,颇具屈辱意味。武帝刘彻直接诉诸武力,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经过一连串的打击,匈奴丧失了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王庭远迁漠北。
刘彻高寿在位50多年,英名神武的帝王都会有昏聩混乱的晚年,武帝也不例外。崇信方术、穷兵黩武,加上巫蛊之祸,李广利兵败投降匈奴,刘彻进行了反思,下了著名的罪己诏《轮台诏》。
正因为富有争议,儿子汉昭帝在位时,没有给武帝庙号。汉宣帝(废太子刘据长孙)时才给汉武帝上了庙号,主要是基于皇位正统和合法性考虑。因此汉武帝初得庙号,还是沾了子孙的光。
朱熹评价说:武帝天资高,志向大,足以有为。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轮台之悔,亦是天资高,方能如此。
中宗宣帝刘恂(刘病已)
宣帝刘恂的经历非常坎坷曲折,还在襁褓中就遇到了巫蛊之祸。虽逃过一死,但被关在狱中,得到丙吉和女囚的好心照料勉强活了下来。
汉武帝临终前留下两道遗诏,其中一道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并令宗正将刘病已录入皇家宗谱。这点非常关键,为日后继承帝王奠定了基础。
刘询少时游历长安三辅,成长于民间,深知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重视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形成“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光在时,韬光养晦,一再隐忍不发。霍光死后,迅速清除了霍家势力。
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认为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宣帝一语道出了“汉家制度”成功的要诀。
联合乌孙国大破匈奴,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设立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大汉版图。
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或者“孝宣中兴”。
景帝缺席
“文景之治”青史留名,可惜在要求严格的西汉时代,竟也没有庙号。和老爹对比的话,确实有差距。苏辙评价道:“汉之贤君,皆曰文、景。文帝宽仁大度,有高帝之风。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
景帝刘启当太子时,和吴王刘濞的世子刘贤喝酒下棋,因发生争执,刘启就拿起棋盘一下将刘贤打死。汉文帝只好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去埋葬,从此刘濞怨恨刘启。
听从晁错建议削藩,吴王刘濞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反叛,景帝竟然将晁错骗杀,可是此举根本不肯能平息叛乱。
三个皇帝被废除
昭帝刘弗陵,元帝刘、成帝刘骜这几位最初也有庙号,景帝知道了还不得气死。别的不说,就拿刘骜来说,赵飞燕、赵合德姐妹都比他有名,自己最后也过量服用春药而死。刘骜的庙号,不过是王莽用来粉饰太平的手段而已
东汉刘秀建国后,就对西汉的庙号做了清理,将这几位的庙号废除。
殷商庙号?
没有年号,但是有庙号。当时采用天干地支纪年,一般说甲申年、己亥年等。最早使用年号的汉武帝,第一个年号就是汉武帝的年号:建元。商朝有庙号。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于是创立了庙号。商朝的太祖是商汤,太宗是太甲,高宗是武丁。这个某某祖、某某宗就是庙号。谥号起源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但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王也是有谥号,他的这个“纣”字,就是个谥号,意思是残暴无道。他的这个谥号是周朝给的。武王灭商后,商纣已死,周朝根据他生前的所作所为,给他制定了这个谥号。
庙号大全?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
帝王在世时,绝不可出现其谥号、庙号之类的称谓,历史上只有魏明帝曹睿活着的时候,有人居然就给他上了庙号,而他自己也居接受了,他是唯一活着的时候有庙号的君主。也有的庙号是死后追尊,比如曹操庙号是“魏太祖”等。
庙号都是以祖和宗作为结尾,《孔子家语庙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功,指开创之功;德,指守成之德,一般开国皇帝庙号被称为祖,后代帝王被称为宗。
太祖、高祖、世祖庙号称谓哪家强?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玄宗、宋高宗等。一般来说,“太祖、太宗”是比较标准的开国和二代皇帝的庙号组合。
那么,开国帝王称“太祖”还是“高祖”,有什么讲究呢?
庙号鼻祖商朝人规定:“创立基业曰太,功高者曰高”,说明太祖比高祖更高,是最高级别的庙号。
作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本来是“太祖”,应该被叫做“汉太祖”。但是,后世在称呼刘邦的时候,往往称之为“高祖”或者“汉高祖”,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庙号是皇帝死后奉祀时的名号,用“祖”或“宗”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中的“太宗”,明太祖朱元璋的“太祖”,就是比较常见的“庙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会采用“太祖”这一庙号,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如果开国皇帝的基业和祖先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出生于世家大族,或者江山基本上祖先打下来的话,往往会自己采用“高祖”的庙号,而将“太祖”的庙号追封给祖先,比如曹丕是魏国的开国皇帝,但是,魏太祖则是曹操。
元朝庙号?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始于太祖铁木真,终于元顺帝,共15帝。元朝是蒙古族的王朝,疆域宽广,但统治残暴,致使王朝短命。
元朝皇帝谱
太祖铁木真(1162-1227)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太宗窝阔台(1186-1241)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昭慈皇后----(1242-1246)年称制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定宗贵由(1206-1248)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1248-1251)年称制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宪宗蒙哥(1208-1259)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成宗铁木耳(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武宗海山(1281-1311)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仁宗(1285-1320)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英宗(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
泰定帝(1276-1328)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文宗(1304-1332)(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明宗(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顺治庙号?
庙号:世祖
顺治帝时期的满清入关、灭李自成之大顺、张献忠之大西、还有打的南明政权一蹶不起这些功业都是实际掌权者摄政王多尔衮所为,所以在很多人眼里感觉顺治帝只是个幸运的不得了的皇帝。
皇太极也可以称之为清朝开国皇帝,因为努尔哈赤只是草创了后金,并没有完善制度,也并没有年号,只是自称为天命皇帝,后世相沿才称为年号。
孝庄庙号?
庙号都是太祖,太宗,高宗之类的,
庙号是后世对有贡献的皇帝祭祀用的,最开始的时候不是每个皇帝都配享有庙号的,后来就变了。太后是没有庙号的。
孝庄被尊为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于昭西陵。雍正、乾隆累加谥,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