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坊有什么历史故事?
欧阳庆余家族简况庆余坊的由来及其家族的概况
在中山火炬开发区大岭村,住着十来户人家的一条百米小街,在清朝光绪八年(1886年)便诰封以欧阳善培(字庆余)为祖父的家族赐予“庆余”为名的牌坊,以表彰其子孙为朝廷效力在外务工作功勋卓著,并诰赠其祖辈三代为光禄大夫、文林郎等爵位。光绪八年欧阳辉庭主持兴建的“庆余坊”,红墙宝绿琉璃瓦,周边雕塑有山水、花鸟及人物古诗词等,背面书写“满堂光”三字,其对联是:“庐陵派远,渤海源长”。牌坊前面种着一棵百年古榕,已成为人们憩息的好地方。
“庆余坊”这个家族经过六七代繁衍,孕育出了4位外交官、6位博士、9位硕士、60多位大学生(学士),其后裔分别居住在美国、日本、中国大陆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在大岭村人眼中,“庆余坊”是他们的骄傲。2008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将“庆余坊”小街列为中山十条名街之一,编入乡土教材第五册书中。
欧阳善培有四位嫡孙,欧阳辉庭(名明,号锦堂)、欧阳兆庭(名庚,号少白)、欧阳祉庭(名祺,号如山)、欧阳干昆(名昆,号森)均为驻外外交官,他们先后历任美国旧金山、纽约,加拿大温哥华,巴拿马,爪哇,英国,智利等诸国总领事或公使等;其后裔欧阳可亮为著名甲骨文学者、教授;欧阳阅荣为医学世家的医学博士,教授。
贵州省余庆县的历史?
余庆在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史籍就载有以播州白泥、余庆二土官为校尉,元初为余庆长官司,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为余庆州,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为余庆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为余庆县,1958年并入湄潭县,1961年5月复置。
余庆之名,是因历史上有余关、白泥两建置,万历二十九年春合余庆、白泥两司为一县,县名由当时巡抚郭子章为安邦治黔之由,将余庆长官司(现敖溪镇)、白泥长官司合并后,命名为余泥县,提请神宗批示,神宗特旨令为余庆县。
郑春华历史原型?
没有原型,是虚构人物。
郑春华,虚拟人物,出自小说《雍正王朝》、《梦回大清》,是康熙的一个妃子。
郑春华本是康熙的妃子,却不受康熙的宠爱。她去勾引太子胤,和太子私通
郑春华是个可怜的女人,对胤是一片深情。可胤为了自己,却要杀掉这个对他一片深情的女人。终于,郑春华沦为了牺牲品。
历史郑姓状元?
据《中国历代状元录》(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载,自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至僖宗光启四年(888)历213年中,郑氏考中状元共13名,郑氏状元盛于唐代,简单介绍如下:
【郑益】高宗上元二年(675)乙亥科,此科进士及第45人,考官为考功员外郎骞味道。
【郑全济】德宗贞元元年(785)乙丑科,此科进士及第33人,考官为礼部侍郎鲍防。
【郑巨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丁丑科,本科进士及第12人,考官为礼部侍郎吕渭,试题为《西掖瑞柳赋》和《龙池春草诗》。
【郑】字蕴山,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丙申科,此科进士及第33人,考官为中书舍人李逢吉。考取状元后,历任山南东道掌书记,开州刺史,金部郎中等职,著有《凉国公平蔡录》一卷。
【郑冠】穆宗长庆三年(823)癸卯科,此科进士及第28人。
郑冠画像
【郑确】(一作郑璀)。文宗大和九年(835)乙卯科,此科进士及第25人,考官为工部侍郎崔郸。
【郑颢】(?~860年),字养正,武宗会昌二年(842)壬戌科,此科进士及第30人。〔按:中国历代状元600多名,驸马状元有史书记载仅郑颢一位,是被皇帝与权臣白敏中逼骗而成的婚姻。〕
【郑言】字垂之,武宗会昌四年(844)甲子科,此科进士及第25人,续放1名。有《平剡录》一卷,另与杨绍复,于(大中三年状元)等撰《续会要》四十卷。又工于书法,撰并书《唐文宣王新庙碑》。
【郑洪业】懿宗咸通八年(867)丁亥科进士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30人,同榜有著名诗人皮日休,韦昭度等,考官为礼部侍郎郑愚。《全唐诗》存其《诏放云南子弟还国》诗。
【郑昌图】字光业,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壬辰科,此科进士及第30人。昌图身材魁梧,不拘小节,胸怀大度,本欲罢举不试,在亲友好言相劝下被应试。赴考时,朝廷因应试者之车马服饰过于奢侈,下令应试者均不得乘马,改骑驴。郑昌图因身材高大,颇感难受,曾作诗嘲讽此事。后一举得中状元。
【郑合敬】僖宗乾符二年(875)乙末科,此科进士及第30人,考官为中书舍人崔沆。《全唐诗》存其《及第后宿平康里诗》:“春来无处不闲行,楚润相看别有情。好是五更残酒醒,时时闻唤状头声。”
【郑蔼】字虞风,僖宗广明元年(880)庚子科,此科进士及第30人,考官为礼部侍郎崔厚。
【郑贻矩】僖宗光启四年(888)戊申科,此科进士及第28人,考官为尚书右丞柳。
辽宋九位:
【郑云龙】辽统和八年(990)庚寅科。
【郑獬】字毅夫,宋皇五年(1053)廷试;
【郑侨】(详细见宋宰相);
【郑矸】(具体未详);
【郑公侃】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四月二十六日,“试武举进士,
谁知道贵州余庆县的历史?
余庆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2)。西晋初,分汉代且兰县地置万寿县,为郡治,有今余庆县地。历南朝宋、齐、梁、陈,万寿县无变。
历史“郑君”指的是谁?
通常来说,“郑君”指的是东周列国中的郑国君主,由于历代数量较多,就不一一列举。如果单指姓郑的名人,则可能性很多。可能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也可能是宋代诗人郑君老,还可能是楚汉时代的郑荣。如果没有明确指向,很难确定具体人选。
兰陵王郑妃历史真人?
根据史书记载,高长恭正妃姓郑,应该就是兰陵王妃了。
关于她的出身不太清楚,估计应该是朝中某位姓郑的大臣的女儿。另外,高长恭还有位妾室,姓王,是北齐王所赐。补充史载:兰陵武王高肃,一名孝,字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郑姓的汉字历史?
郑的古字是奠,“奠”的造字本义是置酒于几表示祭祀,后来用为地名。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中增添了表示城邑的义符“邑”。郑的本义一般认为是周代诸侯国之一的郑国,后人以地为姓发展出郑姓。由于祭奠是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郑重其事地对待,因此“郑”又有“认真严肃”“态度庄严”之义。
兰陵王郑妃历史原型?
兰陵王妃历史原型出身名门荥阳郑氏
根据史书记载,高长恭正妃姓郑,应该就是兰陵王妃了。关于她的出身不太清楚,但大多数人相信这个姓郑的王妃来自于有名的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
当时,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郑冲西晋太傅开国元勋,郑袤是密陵候西晋初名臣。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郑浑八世孙郑羲是北魏中书令,郑羲子道昭为兖州刺史号北方书圣。郑羲兄弟六人都为北魏重臣。郑俨官至中书令等十多职,名震天下。郑浑十一世孙郑孝穆为北周中书令,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骧大将军、江陵防主。郑孝穆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大夫,助杨坚建立隋朝,被封为沛国公、祁州刺史。郑译子郑元历仕隋、唐两朝,官拜鸿胪卿。郑元堂兄郑善果,历任隋唐两朝的兵部、户部、工部尚书,卒于江州刺史之职。
在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一人为宰相,其余节度使、将军、司马、参军多的无法细查。阳郑氏作为名门望族,郑氏之女嫁给兰陵王妃也算是门当户对了,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并没有留下这位嫁给绝世美男的幸运女人的画像或者更详细的资料。
郑的来源与历史?
1郑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2郑这个姓氏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源于商朝时期的周成王的儿子庶出的叔父管叔,也有的说是源于周朝时期的大禹后裔的郑国公子,还有的说是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公仪的儿子郑班的后代等等,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来源比较复杂。3郑姓是中国人口众多的姓氏,而且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如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期的郑国公、汉代的郑当时等,他们都给中国的历史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郑姓在中国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