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烛之武的生平及人物形象(烛之武退秦师讲了什么故事)

烛之武的生平及人物形象(烛之武退秦师讲了什么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016 更新时间:2024/1/26 1:12:43

提到烛之武,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特别是读过《左传》的人,都会对左丘明笔下的这个老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他描写了一个老者如何凭借自己个人非凡的智慧,挽救了郑国的危亡。

当时郑国面临什么处境呢?他面临春秋时的两大诸侯国:晋国和秦国的围攻。晋国、秦国都是“春秋五霸”,可见郑国的形式有多么危及。尽管说春秋无义战,但晋国要讨伐一国,也是需要理由的。

公的理由很充分,有两个:

一是当年晋文公重耳流落四方的时候,曾经到过郑国,郑国国君曾经无礼于晋文公重耳,这件事一直让重耳耿耿于怀;

二是郑国两面三刀,政治立场不坚定,既做了晋国的附属国,同时又去和楚国勾搭,企图在两国之间左右逢源。

对这种曾经侮辱过自己,且两面三刀的国家,晋文公重耳想拿他开刀,同时,晋文公重耳也想借此机会,看一下自己的盟友秦国的秦穆公对自己是否忠诚,看看天下的诸侯有什么样的反应。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郑国是一个小国,从国力上来讲,完全没有办法和晋国对抗,更何况加上秦国呢。郑国面临的是亡国之危,这个时候,郑国国的君臣已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全然没有了分寸和主张。

国难:国难当头,人人有责。

在国之危难时,总有些人会挺身而出,会奋不顾身,还有些人尽管自知无力回天,但却可以提供建议,找到挽救危局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是忘我更是无私,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救国无我。

当中国面临亡国之危的时候,一个人挺身而出,他自己确实没有办法,但他知道有一个人,可以挽救危局。历史只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和一句斩钉截铁的话,但他却永远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让我们永远铭记。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之武退秦师》

佚之狐这个名字,如果不是郑国面临亡国之危,可能不会再史书中留下任何记录,因为除了《左传》外,找不到关于他的只言片语了,既是是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也只是留下了只言片语。

尽管话不多,但句句掷地有声,国家面临危亡之局,只有烛之武去见秦穆公,则秦军必退。他相信烛之武的能力,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向国君推荐烛之武,而郑国君主也不是无能之人,他选择了信任佚之狐,进而信任烛之武可以退秦军这件事。

信任:烛之武的试探和郑伯的决心。

但请烛之武出山并没有那么容易,这个老头很有个性,在君主郑伯登门采拜访时,他的回答让人很难堪、很下不来台。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似乎烛之武说的也很有道理,我年轻的时候国君不重用我,现在我已经年老了,更加不能干什么事情了。

言下之意是我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国君都不认为我是个人才,也没有重视我、重用我,现在国家都快亡了,才想起来找我这个老头,可这个局面下,我一个老头又能有什么作为和办法呢?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烛之武要看看国君到底下了多大的决心,是不是真认可自己的能力。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就没有得到国家的重视,到了如今风烛残年,国君已经登门来求,如果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授权,自己去面见秦军,岂不是枉送性命,同时也加速国家的灭亡吗?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

郑伯知道烛之武在怪自己,但是他以君之尊却能以礼相待,在国家危亡之际不顾及君王的颜面,同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已经是十分难得了。

郑伯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自己坚持,选择了对烛之武信任。同时他也指出如果郑国亡国了,烛之武就成了亡国之人,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

行动:周密的计划和看不见的波折。

烛之武答应了郑伯的请求,下一步就是如何去见秦穆公了,但这件事对于郑国来讲是机密大事,稍有不慎就容易被晋国安排在郑国都城的奸细知道,到时候,烛之武还没见到秦穆公,估计这一把老骨头就要报销了,因此这件事必须秘密进行才好。

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怎么见到秦穆公呢?这中间的过程并没有过多的描写,只有四个字:“夜缒而出”,在夜晚的时候,有人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上放了下去。

下去之后,烛之武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独自一人前往秦军的驻地去见秦穆公呢?这其中要经历怎样的波折呢?不知道,总之他打通了所有的关节,能够直达幕府帅帐见到了秦穆公。

烛之武的“四论”:无利、无害、无信、无厌。

见到了秦穆公是计划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说服秦穆公了,要知道穆公是春秋霸主、世之枭雄,可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服的。

为此烛之武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没有立即为郑国开拓,而是站在了秦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件事,并为秦穆公设身处地的分析配合晋国讨伐郑国的利弊是什么。烛之武的说辞,综合来说可以总结为四论:

第一论无利:灭郑对秦有害无利,只会让晋国更加强大。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要灭亡了,但是郑国灭亡了对于秦国有什么好处吗?显然没有好处,得到好处的是晋国。

烛之武首先提出的是讨伐郑国这件事对于秦国有害而不是有利,这是站在了秦穆公的角度替他谋划。秦穆公讨伐郑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和晋国的盟约,第二是自己想趁机捞一把。

针对这两个目的,烛之武直接指出你没有便宜可占,郑和秦并不接壤,因此秦越过晋帮助他去讨伐郑,只能增大晋国在东方的领土,增强晋国的实力,对秦国东出争霸来讲,没有任何好处。

作为想要有所作为的秦穆公,阻碍他东出的最大障碍不是郑国,而恰恰是实力强大的晋国。

第二论无害:存郑对于秦不仅无害而且有利。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秦不和晋联合攻灭郑国,而是将郑作为在东方的盟国,那么郑国就可以成为秦东出的一个有力保障,起到牵制晋的作用。这对于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只能有好处,不仅可以起到牵制晋国的作用,还可以让秦国在东方建立自己的影响。

第三论无信:晋人没有信用,不值得信任。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接下来烛之武针对秦晋之好,做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因为秦国和晋国之间是有盟约的盟国,秦穆公来讨伐郑国,是为了遵守盟国之间的约定,如果不这样做,就是背信违背盟约,秦穆公不想做无信之人。

烛之武替秦穆公打消了顾虑,说你不用有这个顾虑,因为晋国就从来没有遵守过约定。

烛之武并不是信口开河,晋国发生饥荒的时候,曾请向秦国请求粮食的援助,秦国给予粮食并源源不断的运送到晋国,而晋国许诺给秦国的地盘儿,却从来没有兑现过。

这是秦穆公自己也记住的事情,因此,心底早就对晋国有所怨恨。经烛之武提起,更激起的秦穆公心中对晋国的怨恨。

第四论无厌:晋国是贪得无厌的,东面讨伐郑国,向西只能讨伐秦国。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的第四论着实厉害,晋国向东讨伐郑国扩大自己的领土,加强自己的国力,那么它向西扩张又去讨伐谁呢?西方的大国只有秦国,晋国只能讨伐秦国,来扩充晋国的国土?

因此,秦和晋国实际上不是盟友的关系,而是互相牵制的关系,晋国的强大必须建立在打击秦国的基础上,郑国不过是小国无足轻重,但秦是西方的大国,难道要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便宜晋国吗?

晋退兵的三个理由:不仁、不知、不武。

通过烛之武的游说,达到了什么效果呢?秦穆公很高兴,然后和郑国结盟,也就是说秦晋联合讨伐郑国的计划泡汤了。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秦穆公说和郑国结盟并不是一句空话,他还派了秦国的三员大将,到了郑国驻防并带去了秦国的部队,这相当于驻军在郑国,帮助郑国防守,秦穆公自己则回到了秦国。如此一来,晋国就不会轻易动武了,如果晋国进军,无异于同秦国宣战。

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并不在乎郑国,讨伐郑国不过是手到擒来的事,但和秦国发生正面战争,乃至于全面冲突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在手下子犯提出进攻秦军的建议时,晋文公说现在不能进兵,并给出了三个理由。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重耳对手下说:“如果没有秦穆公的支持,我就不会成为晋国的国君,更没有今天的成就,因此,进攻秦军是不仁义的;进攻秦军就破坏了秦晋之盟,这样做是不智慧的;用我们强大齐整的部队去攻击秦国的弱小散乱人马,这样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随后晋文公重耳率领晋军从郑国撤军回国,至此,烛之武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解除了此次郑国的灭国之危。

国家危亡之际,生死存亡之时,一个风烛残年的老者站在了危机的最前线,他能够逆风飞扬、逆流而上,深知无国则无家,望着晋军远去扬起的沙尘,他的脸颊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笼罩在郑国君臣、百姓心头的阴霾也终于散去……

标签: 历史杂谈

更多文章

  • 冯谖是个怎样的人(冯谖客孟尝君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杂谈

    孟尝君养门客三千,各色人才汇聚门下,为孟尝君所服务。由于人数太多,其中不乏混饭吃的人物。冯谖最初加入孟尝君,主要是因为贫困。孟尝君收纳门客的标准比较低,往往只要有个会的事情,就能在他门下讨得一口饭。这个冯谖在初见孟尝君时,却自曝什么也不会,也没有什么爱好,连这样的人也被孟尝君收编。那些稍有一技之长的

  • 鲁仲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鲁仲连哪些品质让人敬佩)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杂谈

    战国名士千千万,唯独鲁仲连被后世誉为了“真国士”话说公元前258年,秦赵战争爆发,秦军长驱直入,围攻邯郸,赵军形势不容乐观。值此之际,魏国的军队按照约定,前往邯郸进行支援。然而,由于魏王根本不想打这场仗,在他的指使下,率兵的魏国将军在途中磨磨蹭蹭,故意拖延时间,以至于赵国迟迟等不到救援,战况愈发危机

  • 历史上陈轸是一个怎样的人(春秋战国陈轸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杂谈

    历史车轮行进到战国时期,原先春秋的140多个国家厮杀的只剩下七个大国,号称战国七雄,战国大战明面儿上每次动辄有数十万的军队展开火拼,暗地里也有众多纵横之士,也就是当时的外交家。在没有硝烟的战场纵横捭阖,如苏秦张仪等人,他们的一张嘴抵得上千军万马,他们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白起李牧等人,苏秦张仪固然是纵横

  • 戴笠军统四大金刚都是谁(国民党军统四大金刚实力排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杂谈

    众所周知,军统是国民党政府重要的情报机构。其全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早期核心领导人物为著名间谍,蒋介石亲信,戴笠戴雨农。戴笠手下又有四名得力干将,分别为:陈恭澍、赵理君、沈醉、王天木。四人能力出众,深得戴笠信赖,为军统情报机构立下赫赫战功。四人一时瑜亮,合起来有一个比较俗的称号:四大金刚

  • 齐景公是个怎样的人(齐景公和晏子最出名的故事概括)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杂谈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由于历史环境的特殊性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这一时期发生了不少带有时代特征的传奇故事,也产生了不少性格独特的奇人逸士,比如晏子就为我们所熟知。但是今天我们不谈晏子,来聊聊他背后其中一位国君——齐景公。齐景公也是个“有趣”的角色,据说他长得很帅,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想要治国

  • 中国十大将军县排名顺序(江西将军县是哪个城市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杂谈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我国也开始实行了军衔制,对革命贡献越大的,立下战功越多的将领都授予了开国元帅军衔,再往下就是大将,上将,中将,少将。而就在这些被授予将衔的开国将领,大多数都是来自我国,这十个县,分别是红安、金寨、兴国、平江、吉安、永新、新县、大悟、六安、浏阳等十个县。可能是因为这十个县走

  • 李宗仁第三任妻子是谁(李宗仁的最后一任老婆胡友松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杂谈

    在波云诡谲的近代史中,最不缺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传奇人物。可谓,时势造英雄。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不是扁平而单调的,而是立体而丰满的,所以,人们对历史人物探究的目光也不总是落在他们的“本职”上,也常常聚焦于他们的“后院”。有这样的一个将领,他为促进中华民族向着良性方向发展而做出贡献,晚年给自己留下了“青春戎

  • 关于孙膑的故事有哪些(孙膑有关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杂谈

    关于孙膑的小故事1、减灶诱敌公元前341年,魏国大将庞涓率领着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去攻打韩国。韩国请求齐国援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进攻魏国的都城。庞涓得到消息,立刻率领军队返回魏国,他想借此机会报当年的失利之仇,与孙膑大战一场。孙膑早就有了对策,他知道庞涓十分骄傲,必须在适当的时机给

  • 宋玉生平事迹简介(古代四大美男子宋玉是个怎样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杂谈

    宋玉战国末期楚国人,又名子渊,时鄢城人(今湖北宜城市),不仅人美而且才华出众,诗词歌赋可谓是样样精通。传闻他是屈原的学生,也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辞赋作家,后世也有人将他们合称为“屈宋”,“下里巴人、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等典故都是由他而来的。虽然有人说“四大美男”个个都是悲惨的结局,但是我觉得宋玉的结

  • 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典故(霍去病封狼居胥故事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杂谈

    不败战神霍去病,6天之内灭了河西五国,一战狂歼7万匈奴,19岁就被封骠骑将军,他的人生两千年来无人能复制。卫家曾经一口气出过两个战神,一个是卫青,另一个就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霍去病带兵打仗一辈子都没有输过,十几岁时就敢带着800轻骑深入大漠,最终匈奴被杀得片甲不留,人人闻之生畏。等到汉武帝想为他修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