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战役萨尔浒位于哪里(萨尔浒古战场遗址是现在哪个地方)

战役萨尔浒位于哪里(萨尔浒古战场遗址是现在哪个地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743 更新时间:2024/1/24 17:25:27

四季的轮回告诉我们,有些树木总该是在秋日落叶,有些花草也总该是一岁一枯荣。

可人生不是单纯的四季,时代也并非纯粹的时节。每个朝代的衰荣看起来总是“人事”多过“天命”——就好似萨尔浒之战中如寒秋枯草的明军与如雨后春笋的后金兵。

萨尔浒战役地图

一、明末的重要决战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乍一看平平无奇的一年——其实这年也确实没有发生什么能真的改变举国上下之局势的大事。

但于明朝廷而言,从初春起,新晋崛起的后金就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侵略抚顺、广宁、清河城等边陲要地。

至年底,后金囤够了过冬的物资,明朝廷和北方的边将却不得安生——明神宗决定,次年要出兵夺回被后金占领的城池。

明朝廷与后金的这一次交手,便是赫赫有名的“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位于今辽宁省抚顺市大伙房水库东南隅。当时,这里驻扎着身负主攻重任的杜松

其部下约三万人,两万在萨尔浒安营扎寨,下一万渡过苏子河以主动进攻界藩城。

虽说界藩城在今天并非什么知名古都,彼时却是后金在夺取抚顺后最心仪的迁都之地。

因而在杜松等人看来,花大力气夺取此地不仅具有一定的军事上的价值,更具有政治上的意义。

但因为后金尚未迁都于此,明朝廷还不能从界藩城获得足够多的利益。

所以明朝廷在萨尔浒之战爆发前的策略还是兵分夺路,共计四十七万人(至少明朝廷如此宣称),直捣尚为后金都城的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老城)。

一面是心仪的新都岌岌可危,一面是正式的国都将被围困。当这样的局面摆在努尔哈赤面前,他作出了一个看起来并不明智的决定——将仅有的十余万军队集结到界藩城。

二、明之失与金之利

都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努尔哈赤敲定的决策显然不符合这一识。

可事实是,通过前线传回的对各路明军的探查,努尔哈赤知晓虽然明朝廷号称出兵四十余万以灭后金,其大军却无法在同一时间到达前线。

换句话说,虽然明军总数多,从方上来看还能对后金形成包围,但实际能与后金交手的各部队规模都不大,且相对分散。

后金首先集结兵力于界藩城迎敌,就是以“凭你几万来,我只一路去”的思路,追求以优势兵力将明军逐个攻破。

因而在萨尔浒的战争打响后,后金虽在一开始也因为努尔哈赤所率领的主力军还未到而不占优势,但在后期后金军迅速击败明军,捣毁军营,击杀杜松、赵梦麟等明将,基本消灭明军左翼中路军。

也正是以这真正的萨尔浒之战为起点,后金贯彻集中兵力逐个击破的策略,先后又击败明左翼北路马林军、宽甸路刘铤军和明右翼南路军。

这其中除了刘铤军殊死搏斗,给后金造成较大折损外,其余且纯属惨败。就连坐镇沈阳以指挥的杨镐,在听闻几路皆败后,也只是匆匆撤军。

而从杜松等于萨尔浒与后金开战,直至杨镐不战而退,其实只过了五天。可就是在这短短五天里,后金集中兵力将分散的明军逐个击破,赢得这场史称“萨尔浒之战”的生存战的胜利。

三、萨尔浒之战的得失

看到这,你或许会觉得,明军真的是把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烂。明明能集结起不少兵力,却将他们分散,而后便送去战场送死。

明明是一场主动出击的讨伐战,却在仓皇间不战而退,不仅折损不少己方兵力,还彻底把辽东这块沃土送给后金。

老实说,这气生得非常对。明军在这场战争中失利的重要因素就是指挥不当——出击的计策制定的太粗糙,指挥的将领太懦弱。

明军希望多路出兵以将后金逼近绝境的思路没错,可错在没有结合行军的实际,也没有合理协调各路的实力,更谈不上配合。

以至于努尔哈赤轻松从中找到破解的关键——“凭你几万来,我只一路去”。

而在将领方面,指挥明左翼北路军的马林在听闻杜松等惨败后,直接一蹶不振,根本遏制不住军中的惶惶人心。以致这路军最后几乎全灭,只有马林一人趁乱逃出。在指挥中心沈阳,被明神宗派来指挥作战的杨镐更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怯懦人。

当得知前线皆败,他唯一的念头就是赶紧撤退逃命。他的手下如柏,在撤退时更被后金的哨兵吓成惊弓之鸟。其麾下近四十人被后金哨兵斩杀,五十余匹战马被夺走。

但明朝在这场战争中的不足还并非仅在战场。在战前准备阶段,为夺回辽东,朝廷曾专门以每亩地三厘五毫的标准征收专款。

但由于朝政的腐败,这笔钱到底有多少真正用在了前线,我们不得而知。另据后世考证,明军真正派遣的军队也只有十二万左右,与后金军基本持平。

且更讽刺的是,作为首先发动战争的一方,明军在战前却对后金的驻防、军队调动、粮草等信息一无所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败退的消息传回京城,还有多少人敢相信这话竟然是自己的老祖宗说出来的呢?至多会有人捶胸顿足,说两句“不应该啊”罢了。

标签: 历史杂谈

更多文章

  • 季历的父亲与儿子分别是谁(季历和姬昌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杂谈

    据《史记周本纪》和《尚书帝命验》记载,当时,周族首领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名泰伯,次子名仲雍,少子名季历。季历娶太任氏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昌。太任临产时,有一红色小鸟衔丹书飞来,停放在太任产房门上,丹书上说这个叫昌的神奇宝宝,将让周族取代商王朝,成为天下之主。又是一个帝王神话,依我看这八成是季历

  • 马东的爸爸叫什么(马东的出生日期是哪一年现在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杂谈

    2021年4月16日,由著名主持人马东担任坐镇观察员的综艺节目《闪闪发光的你》,接棒《最强大脑》,在江苏卫视隆重开播,深受观众好评。马东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的儿子,曾是央视名嘴,后华丽转身为成功商人。2006年,马季因心脏病去世。父亲离开的日子里,马东与母亲有着怎样温暖的催泪故事?马东身高1.7

  • 天津大学第一任校长(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叫什么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杂谈

    高考结束之后,相信不少家长在为孩子参谋填报志愿,那么提起中国的名校,你想到了哪些?北大、清华、复旦、南开,还是浙大、人大,但是说到中国成立最早的现代大学,都不是他们,而是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在1895年就已经建立,最开始名为北洋大学堂,4年之后,京师大学堂才建立,现为北京大学。这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

  • 春秋第一射手是谁哪国人(春秋时期著名射手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杂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名将、兵法家、政治家、明君等层出不穷。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一位被人们公认的“天下第一神箭手”——养由基。这位楚国的神射手堪称春秋也是历史第一神箭手,他的故事大家都熟悉,这里不细说。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有一位神箭手,他箭无虚发,曾经是养由基的顶头上司,后来参加了一场大战依

  • 明朝姚广孝简介(大明朝黑衣宰相妖僧姚广孝的传奇人生)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杂谈

    大明的帝都南京陷落了!望着城楼上熊熊燃烧的火焰,朱棣刚毅的脸庞上终于流露出了一丝笑意:靖难之役终于结束了!从这一刻开始,大明朝将要迎来一个英明的永乐大帝,一个比建文帝朱允炆强一百倍,一千倍的皇帝,大明朝也将在他的手中登上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然后喜形于色的朱棣却并不知道,此时此刻有一双深邃到极致的眼睛

  • 古埃及文化遗产代表(古埃及那些不为人知的著名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杂谈

    古埃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历史文化需要现代人去发现和解密。关于古埃及的历史文化,除了著名的金字塔,还有神秘的地下迷宫、未知的木乃伊书、神奇的“丹德拉之光”!这是一个具有争议的历史发现,最初在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写的《历史》中有记载,他认为这个地下迷宫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要远超金字塔

  • 翁瑞午和陆小曼在一起是怎么回事(翁瑞午比陆小曼大几岁)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杂谈

    翁陆二人无名无分的相伴,却也苦了陈明榴在陆小曼一生中的三个关键男人,王赓、徐志摩和翁瑞午,前两个是她的丈夫,后一个可以说是她可以同居33年却不结婚的男闺蜜,而翁瑞午亦可以在此后的33年将陆小曼照顾得妥帖。翁瑞午的父亲曾是广西的知府,父辈一代给他留下相对殷实的财富,自己也有不少工资可拿,因此生活算是“

  • 明末清初三先生指的是谁(简述清初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杂谈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三个著名的思想家,被称为“三先生”,因为他们三人有很多相似之处: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生活的年代相同,都生活在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经历相似,清军入关后,他们早年都参加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拒绝清朝的任用,各自隐姓埋名做学问;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在

  • 陈硕贞是不是真的女皇(历史上的陈硕真是哪个朝代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杂谈

    自古以来,世事不平,自然就会有揭竿而起的民众,而起义造反并非全是男人的特权,女人同样可以巾帼不让须眉。在唐高宗时代,就有一名叫陈硕真的女子,吊民伐罪,还自称为“文佳皇帝”,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位起义后称帝的女子。陈硕真是浙江睦州人,身世可谓凄凉,她自小就父母双亡,与妹妹相依为命,生活困苦不说,更是遍尝

  • 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历史价值及发展历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杂谈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行程约25,000里,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长征的历史背景是1934年10月,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