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的午时三刻是几点(为什么古古时候都在午时三刻行刑)

古代的午时三刻是几点(为什么古古时候都在午时三刻行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646 更新时间:2024/2/25 6:24:36

古代问斩犯人,为什么都在午时三刻呢,换个时间不行吗?按照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价值观,午时三刻还真是最合适问斩犯人的时间,换个时间还真不行,为什么?

我们先简单说下古代的时辰。

时辰

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的钟表时间,最初人们计时,都是根据天象、动物作息等方式来描述,比如鸡鸣,表示天亮之前;平旦,就说明天即将蒙蒙亮了;朝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

后来人们开始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同时又把天干地支融入计时,如子丑寅卯,于是就有了我们所说的子时、丑时等。这一点上,与纪年相同,以子丑寅卯为标、鼠牛虎兔作代,就有了子鼠、丑牛的说法。

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以子鼠为起点(约等于现代的晚上11点至凌晨1点)。

子,兹也,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的意思。就是说,万物都在此时进入休息阶段,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天明做好准备。

午时

回到问题之初,午时。

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古人认为,一天之中,午时太阳最烈,阳气达到极限,也是阴气逐渐滋生的时候。时辰中说午马,马是属于阴性动物,因此,阳气的极限、阴气将生之时,就有了马。

午时阳气盛,在许多古代学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如朝诗人钦诗《紫阁寺联句诗》就有:“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

那么,午时三刻又对应现在什么时间点,为什么要精确到午时三刻问斩呢?

午时三刻

中国人计时的方法,在唐朝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唐朝以后将十二时辰又分为初、正两个部分,之前热播《长安十二时辰》,就听到X初、X正的报时,这种方法在唐朝之前是没有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午时三刻,到底是午初三刻、还是午正三刻呢?

这里必须先说一下什么叫刻,所谓刻,是一种细分的更精确的计时单位,“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把一刻定为约等于现在的14分24秒(15分钟):

“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说文》

也就是说,午初三刻大约就是现在的上午11点45分,午正三刻则是中午12点45分。

午时三刻,一般认为是午正三刻。但是从道理上来说,阳气最盛的时候应该是午初三刻,因为此时刚刚进入午时,而到午正三刻,午时已经快过去了,阳气渐衰,阴气渐生。

为什么在午时三刻问斩?

中国人讲阴阳,生为阳,死为阴。

死人阴气重,需要选择阳气最盛的时刻行刑,才能压制死人的阴气。死囚是将死之人,正是由阳转阴的时候,而午时三刻,也是阳气最盛,阴气滋生的时间,选择这个时间问斩犯人,把犯人死后的阴气压得死死的,也就不怕他心中不忿,闹出什么七七八八的幺蛾子了。

小结

古人对世界的认知虽然不如现代人多,但古人也因此对自然万物更加敬畏,这种敬畏深入古代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

比如我小时候,不爱睡午觉喜欢到处跑去玩,家里老人就吓唬我说,中午阴阳交替,鬼都会出来抓小朋友,作为一个从小就怕鬼的小朋友,我就不敢出门浪了。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自然、对鬼神的敬畏,一方面是出于对世界认知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人说鬼话,流传下来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以现代人的科学观,去指责古人封建迷信。因为所有的科学,都是祖先不断探索,才得出来的结论。

标签: 历史杂谈

更多文章

  • 解释地平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人相信地球是平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杂谈

    近几年,全球忽然掀起了一股“现代地平说运动”,地平论者坚信,地球是球体,其实一个惊天谎言,它应该平得像张饼....支持地平说的人认为:地球是个圆盘,以北极为中心的封闭平面,南极是外面这一圈冰墙,南极冰墙的存在是为了防止海水流出去....南极不允许普通人随意活动,就是为了不让你掉下去,南极边缘驻守着的

  • 清明节吃青团的由来(吃青团习俗的历史来历和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杂谈

    青团,又称青草团、清明粿、艾粿、艾草果、艾粑粑等,闽南、潮汕称为青草粿、草仔粿、草粿、鼠麹粿等;客家人称为青粄、艾糍粑、艾糍、艾粄等,香港称为清明仔或鸡屎藤茶粿。是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寒食节、中元节的米食之一,因为其外皮中使用了青草汁液,故色泽为青绿色,所以叫做青团。清明祭祀用食青团是江南人家在

  • 清明节放风筝的寓意(清明放风筝的由来、含义和禁忌)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杂谈

    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当清明来临之际,大家就迎来了假期,假期里人们会去祭祀、踏青、放风筝,这都是传统习俗,那么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明节放风筝由来是什么?清明习俗:【放风筝】风筝最初叫“风鸢”,是古代军事上用来传递消息的工具,后演变为娱乐玩具。古代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在风筝下或拉线

  • 三国里吕布的武器叫什么名字(三国演义吕布用的什么兵器)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杂谈

    在《三国演义》里,三国第一名将吕布的兵器是“方天画戟”,因此熟读三国的人,基本都会有十分崇拜“戟”。特别是吕布那杆方天画戟,动若脱兔,可敌蛇矛长刀双股剑;静若处子,可当主人辕门箭靶子。其实,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中,吕布可能用戟,但一定不是方天画戟。因为在先秦到汉末三国时期,并没有方天画戟实物的出土。吕布

  • 张献忠剿四川真相(张献忠在四川屠杀六万万人是真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杂谈

    每逢战乱,总会伴随杀戮和饥荒瘟疫,由此引发的剧变导致人口锐减,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明末大乱,张献忠成立大西政权占据了四川,对于这个政权,历史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按照清朝史料记载,张献忠曾在四川实施恐怖统治,大肆屠杀百姓,共计屠杀“六万万”人,造成四川赤地千里,人烟断绝,后来清朝以湖广人迁徙

  • 山海关在哪个省的什么位置(山海关的简介和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杂谈

    山海关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境内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老先生曾盛赞山海关是一座天然的长城博物馆。溯源山海关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

  • 魑魅魍魉什么意思(魑魅魍魉的来源分别代表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杂谈

    魑魅魍魉这四个字鬼头鬼脑的都好难写,很多朋友只知道这不是个好词,可是八成搞不清楚这魑魅魍魉到底是个什么鬼!因为书里面还是影视作品里面描述都只是一笔带过,很含糊,从无多做颜色,爱好人文历史的我们今天就不妨来一起讲讲他们的故事。魑魅魍魉这个词,其实很古老的,在极多典籍中都有记载。比如《左文公十八年》中有

  • 我国上海名字的由来和含义(上海名称的来历的两种说法)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杂谈

    溯源上海的发展过程,自有其清晰绵远的历史脉络。根据谭其骧教授所著《上海得名和建镇的年代问题》,以及对其他史料并对周边环境的分析,可以肯定一个叫上海的居民聚落点,应该是出现在公元10世纪,也就是历史上五代后期或者北宋的初年。一个聚落的名字为什么叫“上海”呢?那是因为这个聚落出现在一条河流的边上,这条河

  • 负重一万斤长大背后的故事(负重一万斤长大的创作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杂谈

    “你可以教孩子防备陌生人,提高警惕,但你不能让她害怕穿花裙子”。—priest《默读》骆闻舟。韩国电影《素媛》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这是一部韩国有关幼童性侵题材的电影。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就是电影《素媛》中的剧情,歌手太一创作《负重一万斤长大》这首歌是写给素媛的,或者可以说是写给所有像素媛一样在懵懂年华受

  • 诗中佳作滁州西涧的作者是谁(韦应物是哪个朝代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杂谈

    韦应物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的与众不同被人称为奇葩,因为他自幼就是个问题少年。虽出生在极有名望的贵宦世家,但却是个调皮捣蛋,横行霸道的小地痞。别看年龄不大,但做的坏事不少,聚众赌博,窝藏罪犯,调戏女子,劣迹斑斑,但仗着家族势力和玄宗对他的喜爱,没有人敢动这个恶少。韦应物脱胎换骨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