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孟子的故事:人之初,性本善的故事

孟子的故事:人之初,性本善的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934 更新时间:2023/12/30 2:27:25

孟子小时候有着“优秀”的童年教育。他的妈妈懂得胎教:“我怀着孟子的时候哇,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生下来了,有一天看见邻居磨刀霍霍,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妈妈,隔壁干什么呢?”“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妈妈笑了:“给你吃啊。”说完就后悔了,这不撒谎吗。

于是,孟妈妈真的买了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

孟子长到可以满地乱跑的时候,就到村外坟地跟野孩子们追逐嬉戏,还拿着个小火铲东挖西挖,表演筑墓埋棺,很有才艺。他妈妈不高兴了,觉得有失斯文,带着这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搬了家,到农贸市场围墙外租房子住。

于是孟子学习商人的样,讨价还价,喧嚣热闹。孟妈妈怕孩子染上锱铢必较(念资珠必较)的市侩习性,又赶紧搬家,到政府公立学校旁边去住。这儿天天有一帮傻乎乎的人学习揖让进退,摆弄俎豆祭器(俎,念祖,案板子。豆是盛放篮子),都是软弱无力的儒生,在演习礼仪。孟母忐忑不安的心总算踏实下来了。儿子终于可以浸染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和循规蹈矩的本领了。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不过,太以自己意愿为中心的父母,往往剥夺了孩子自主独立的性情和创新发明的欲望。

当然,孟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一度反抗过,但被妈妈镇压了。孟子有一次从学校回来,被孟妈妈问及:“你近来学习怎么样?”孟子烦恨地说:“还不是跟以前一样,不好也不坏。”孟妈妈气坏了,立刻乱摔乱砸,把“缝纫机”都打坏了,吓得孟子缩脖抱颈。孟妈妈斥责了他半天,也不知道孟子听明白了没有。孟子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从此再无自我主见,终于成为优秀的两脚书橱。

由于孟子很有本事,年轻时就找不到事做。到了五十来岁,还没有一官半职。于是他拿着自己的仁政药方,跑到中原大梁的魏国来推销自己的主张以讨到一份工作。,魏惠王跪在案子后面,两鬓班白,问孟子道:“叟!不远千里而来(成语出处),有什么办法可以利吾国。”

不料孟子大怒:“你们天天嚷嚷着利,我却只要谈义!”孟子是不许人谈利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他还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一个增加了,一个就要减少。于是后代中国人都不务利,而只求讲德。

魏惠王见孟子不许讲利,就发牢骚说:“好!那就讲义吧。我治国,也算讲义的啊!我黄河以南发生饥荒,就把灾民移于黄河以东。我这不是义吗?当黄河以东发生饥荒,我也是如此。我调剂粮食,迁移灾民。我看邻国的政治,还不如我呢。可是我的人口也不加增,邻国的也不见减少。”

“您这就叫五十步笑百步啊。您和您的邻国都不怎么样?关键是你没有行仁政。行仁政的话,仁人无敌于天下啊。”孟子拿出了自己的药方。

魏惠王来精神了:“请先生教诲。”

“仁政就是以仁的感召力和德行来征服人,您搞仁政,就可以使万民心悦诚服,诸侯相举来朝。岂不就是王道了。”

魏惠王听了半天孟子的话,觉得很无奈。孟子讨不到好处,气得没法,又混了一年,就卷好行李和简历,踏踏实实地离开了魏国。

孟子听说齐国有一个“稷下学宫”,是个读书人吃白饭的好地方,于是就离开刚刚碰壁的魏国,前往齐国找工作。

齐国临淄城门“稷门”外的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如邹衍淳于髡(念昆)、田骈、接子、慎到、怀渊等七十六人,都被齐宣王安排在这里不用干活,只做高谈阔论,每天都是王霸义利、天人善恶之类的,还赐给高宅大第,住宽敞的校舍,坐华丽的校车,享受上大夫工资待遇。

孟子在稷下学宫混得久了,就被齐宣王接见了。

齐宣王忐忑不安地问:“象我这样的人,能修炼仁义,保民而王吗?”

孟子赶紧给自己的仁政理论作广告,我的仁政实行起来,就像捡起一根羽毛,折断一根树枝那么容易,您当然可以啦。上次,我看见您祭祀的时候热爱大动物,不忍看见老牛哆嗦,就把老牛饶了,而去改宰山羊,这是仁心发现啊!(山羊就不需要仁了?)您这就是君子啊!君子远庖厨嘛!

“那我该怎么行仁政啊?”齐宣王虔诚地问。

当需要拿出具体“仁政”的办法时候,仁政主义者孟子就显得捉襟见肘、问东答西了,回答得幼稚可笑:“大王,您应该这么办!不要违背农时,不要把鱼打光了,砍树要选好的时候。五亩的宅基地,旁边种上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帛了。鸡豚狗彘(念至)这些东西,不要失其时,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一百亩的自耕地,也不要夺其时,全家几口就不会饿死了。然后大家聚起来,讲孝顺的道理,仁义的理念,这样老头儿就不会扛着东西在马路上走了(因为有活雷锋帮他扛)。您这么一弄,然而不称王天下的,我绝对不信!”(这最后一句中跳跃过的逻辑环节也太多了!怎么这么一弄就王天下了?!)

孟子只知道五亩之宅、农时什么的,真是答非所问!人家问他称王,他说这个干吗?这个就能王天下了孟子所描述的简朴经济生活,跟老子的小国寡民一样微弱,居然还想称王,称王也太容易了吧!就这孟子还笑话别人“五十步不如百步”呢。

不知怎么搞得,“大贤”孟子一顿胡咧咧,居然受到齐宣王前所未有的礼遇。齐宣王授与孟子客卿的高位,事事请教。孟子一出门就有好几百人跟着。齐宣王向孟子学起了仁政。

]后来,孟子在处理燕国的事情上,栽了跟头,给齐国带来巨大损失。齐宣王开始怀疑孟子的能力了。孟子被迫辞去卿位。齐宣王又觉得不忍心,表示要给孟子一幢宫室,以及万钟小米的年薪,白养活孟子,算是退休。

不料,孟子脾气大极了,不但不领情,还拍着桌子大叫:“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何加焉!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标签: 孟子故事

更多文章

  • 岳飞的故事: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岳飞,故事,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岳飞生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现整理岳飞生平最着名的5个经典历史故事:一、岳母刺字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儿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北

  • 齐国管仲变法之管仲改革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这些实际上都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

  • 春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之商鞅立木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齐威王时,有实力的大国是:齐、楚、魏、赵、韩、燕、秦,称为战国七雄。前面的大国公推齐威王为霸主;秦国在西部,比较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想向中原伸展势力。他先下了一道搜罗人才的命令:“不论是本国人或外来客,谁能叫秦国富强就能得到重用。”卫国有个名叫卫鞅(yāng)的人跑来对秦孝公说:“国

  • 江姐的英雄事迹:为革命事业宁死不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江姐,事迹

    江姐是著名的革命烈士江竹筠(yun)的爱称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0岁到织袜厂当童工,11岁她又进了重庆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姐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养成刻苦学习的精神。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中共重庆

  • 焦裕禄的英雄事迹:俯首甘为孺子牛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焦裕禄,事迹

    一、在急风暴雨中成长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煎熬。7岁上学,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焦裕禄的家庭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残

  • 蔺相如完璧归赵后渑池之会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渑池之会,故事

    中文名称:渑池之会发生时间:公元前279年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地点:渑池事件介绍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

  • 郑板桥开仓济民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郑板桥,开仓济民,故事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故事译文郑燮(xiè)

  • 东汉邓禹敬神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邓禹,敬神,故事

    民间传说,东汉光武帝手下大将邓禹,晚年辞官隐居念佛。他在大堂正中,塑了佛祖释迦牟尼像,烧香点烛,诵读经文。佛祖释迦牟尼见他诚心,特地从西天赶来给他头烫香洞,保他千年不死。哪知此事被太上老君知道了,火冒三丈,骑鹤而来,指着邓禹骂道:“你只管拍释迦牟尼的马屁,竟敢不把我太上老君放在眼里,真是狗胆包天!释

  • 清代纪晓岚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纪晓岚,故事

    捧人无好词,骂人非脏字。纪晓岚是清代直隶河间人,名昀,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从编修,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嘉庆10年(1805)年老死于京城,享年82岁。生前自撰挽联: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从似蠡鱼。一次有俄国使臣傲慢的提出一上联:我俄人,骑奇马,张长弓,单戈成战;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

  • 张良拜师的故事 张良的师父是隐士黄石公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张良,人物故事,汉朝人物

    张良拜师的典故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