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鄂温克族饮食 鄂温克族独特的肉食是啥

鄂温克族饮食 鄂温克族独特的肉食是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16 更新时间:2024/1/13 13:57:12

1、手把肉。手把肉是牧民们日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吃法。其制作方法是将生肉放入清水中煮,煮手把肉的中不放盐,但有时要放一些土豆。吃手把肉时需要配一些调味品,有韭菜花、菜末或辣酱等,也可以在肉汤中放盐蘸着吃。手把肉的吃法是用一只手拿着煮熟的带骨的肉,另一只手拿着小刀将肉割成小块,蘸调料吃。割肉时的刀法还有一定的讲究,不能把刀口着别人,更不能用刀尖指着别人说话。每次牧民们在宰杀牛羊之后,都要吃一次手把肉灌肠,就是杀猪后也要吃一顿手把肉。

2、灌肠。鄂温克人的灌肠有多种,用不同材料做成的灌肠其名称也不同。灌血肠,鄂温克语叫“色额其”,做法是把收集的血块用手捏碎,捏碎后的小碎块除掉,把一些牛或羊的油脂剁碎放入,再放一些葱花、盐等,灌入肥肠和大肠中煮熟,吃着非常香。还有把肝肺剁碎放入葱、盐和调味品做的灌肠,叫“额热尔吉”,这种灌肠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也有切肉条装入肥肠中做的灌肠。此外,也有把羊肉和羊肚切成条,用羊细肠编花纹包在肉肚外,这种叫“敖日耶木勒”。以上几种肉食都是和手把肉一起煮食的。

3、羊胸脯肉。羊胸脯肉被认为是羊身上最好吃的部分,杀羊剥皮时,要留下羊胸口上的一块皮,做法是反复用火烧毛再用刀子清理,再清洗干净后和手把肉一起煮,这样制作出来的羊胸脯肉别有一种风味。

4、牛羊蹄和牛羊头。牛羊蹄和牛羊头也都带毛皮,先用火把毛烧掉(有条件的人家用喷灯烧毛,和烧羊胸脯的方法一样),再清洗干净后放到锅里煮(煮牛羊蹄时要放调料,煮的时间稍长一些),其中煮好的牛蹄筋切成片后是下酒的

好菜。带有调料的煮牛羊蹄的汤,放凉凝固后可以切片做炖子。

5、牛羊的尾巴。牛尾巴一般用刀子从各个关节分开后,放调料炖着吃,也是一种好吃的肉食。大尾羊的尾巴可以和手把肉一起煮着吃;还可以把外面的油脂切块用于烤荤油,中间的带骨肉也在油中一起烤熟后吃。

6、马肉。马肉被认为火大,一般在“三九”天天气很的时候吃。马鬃下部位的肉,红烧后也是一种美食。

更多文章

  • 鄂温克族宗教 鄂温克族的萨满崇拜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鄂温克族,鄂温克族历史,鄂温克族宗教

    “萨满”,在鄂温克语中有知晓、通晓的意思。萨满被认为可以交往于人与神灵之间,他们能以法术的力量,为病人驱鬼治病,为猎人祈福降恩。鄂温克族中的每个氏族或大家族中,都有萨满。新萨满一般要在老萨满去世后三年再产生。萨满的继承人通常是老萨满的子女或近亲。当发现有人突然精神错乱,就以为这是成为萨满的征兆。氏族

  • 锡伯族饮食 锡伯族的全羊席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锡伯族饮食,全羊席

    锡伯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全羊席锡伯族中最具代表的全羊席,是跟满汉全席是一个意思,都是由一些最具有代表性的菜肴组成一桌宴席。一桌满汉全席可以让你吃遍大江南北,而一桌全羊席却是能让你吃遍羊的每一个地方。锡伯族全羊席是该民族最具特色的肉类菜肴,是锡伯族饮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全羊席的锡伯语为“莫尔雪克”,意为

  • 锡伯族文化 锡伯族的民间歌曲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锡伯族文学艺术,民间歌曲

    锡伯族民间歌曲音乐是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文化。而民间歌曲是锡伯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中其了解锡伯族的生活变迁,这种民间歌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锡伯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和继承了许多优秀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其中锡伯族民间歌曲是锡伯族文化中民间传统艺术

  • 锡伯族习俗 锡伯族人"卖小孩"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锡伯族民俗节日,锡伯族

    锡伯族人"卖小孩"习俗过去,锡伯族人家里要是有小孩夭折了,之后再有小孩出生时,母亲的眼睛就会被蒙上,小孩一出生即被抱走不能被母亲看到。随后小孩将被送到村庄里另一户人家寄养,这户人家会精心照顾这个小孩7天。到第7天早晨,寄养了小孩的这户人家就要套上牛车带着小孩在村庄里转上一圈,边赶牛车边喊“卖小孩了,

  • 锡伯族文化 锡伯族"汗都春"的由来与现状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锡伯族文学艺术,汗都春

    锡伯族"汗都春"的由来与现状锡伯“汗都春”(又称锡伯秧歌)是深受锡伯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子戏。它是锡伯族民间艺术家在吸收西北汉族戏曲中的平调和越调的基础上,按照锡伯族民间艺术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戏曲剧种。民国初期,许多锡伯族文艺爱好者纷纷到新城(今霍城县水定镇)和伊宁

  • 壮族历史 古代壮族“都老制”内容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壮族,壮族历史,都老制,古代

    都老制,亦称村老制或寨老制。它是壮族先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祖祖辈辈奉行,一直到1949年前夕还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一种村民自我管理制度。首先由壮族村寨的民众民主选举产生“都老”,再由“都老”行使自己的职权,维护壮族村寨的秩序和村民的权益的一种村寨制度。“都老”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上了年纪的男性;办事

  • 壮族历史 壮族文字在近代是怎样发展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壮族,壮族历史,壮族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壮族的意愿,创制了统一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在创制过程中有过“老壮文”和“新壮文”两种方案。 “老壮文”是1955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和广西语委根据壮族地区47个县52个点的壮语方言材料,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 这个方案共设32个字母,其中有11个是非

  • 壮族武术有何历史? 壮族“壮拳”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壮族,壮族文化艺术,壮族文化,壮族武术

    壮拳拳种在桂西南源远流长,据《宁明州志》载:“花山距城五十里,江上峭壁画有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骑马。而且沿江两岸崖壁上如此类者多有。”壁画是二千年前古越人所作,历代也有增添。古代画家笔下“都才”的主要练武功架,与现代汉传左江汉域的壮拳中功法七步铁线椿功神似功同。壁画里的武士们身高

  • 壮族文化 壮族医药文化是怎样发展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壮族,壮族文学艺术,壮族医药文化

    壮族聚居地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据1983~1987年的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草药品种就达4623种之多(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在全国名列第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709种(据《广西民族药简编》统计)。广西

  • 壮族舞蹈 壮族的纸马舞是怎样跳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壮族,壮族文化艺术,壮族舞蹈,纸马舞

    纸马舞又名跳纸马,是流传于文山、马关、砚山等地的壮族祭招性丧葬舞蹈。在文山县,又主要流行于攀枝花下寨、水车寨、新平坝、高末一带的壮族土支系居住区。纸马是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再以纸裱糊绘制而成。纸马有头有眼有耳有嘴有身有尾却无脚。舞前,舞者从纸马的腹部空心处钻入,把纸马套在腰间,双手提着纸马的腰作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