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密县 (唐朝汪遵诗作) ,原文注释、相关事件介绍

密县 (唐朝汪遵诗作) ,原文注释、相关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326 更新时间:2024/1/21 0:21:23

密县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西汉时期名臣卓茂治蝗的历史典故为题材,赞颂了卓茂破除迷信治理蝗灾为民除害的明智信仰高贵精神。同时也勉励当今的官吏以卓茂为榜样一心为民,治地有方。

密县

唐·

百里能将济猛宽, 飞蝗不到邑人安①。

至今闾里逢灾沴②, 犹祝当时卓长官③。

注释

①飞蝗不到邑人安:指卓茂组织人民驱除蝗灾的治郡功绩。

②灾沴:此处特指蝗灾,沴:音“立”,灾害。

③卓长官:指西汉名臣卓茂,以破除迷信、治蝗除害著称,是后世官吏景仰效仿的榜样。

审理“贪污受贿”案

卓茂因精通儒学而升任为给事黄门侍郎,之后又升迁密县令。在任期间,敦厚忠谨,与人为善,以德育人,视民如子,反对用刑法,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来说服人,从不大声怒斥别人,官吏们都十分爱他,敢于他报告实情,从不欺骗他。

一天,有人向一个亭长送了米肉等物后,来向卓茂告发,说亭长收受了他送去的米和肉。平时,卓茂知道这位亭长是位好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卓茂为弄清情况,非重视,让左右人退避,独自问这位告状的人:“你这次送礼是亭长主动索要呢,还是你主动向他送的?还是平时你们相处得很好,他给了你什么恩惠,你才送呢?”这人回答说:“都不是,是我送给他的人情。”卓茂又问:“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反过来又要告他呢?”那人说:“因为想求他以后对我好一点,才送东西与他。后来,我又听说,官吏不准从老百姓那里收受一点东西,所以才来告他。”卓茂耐心地解释说:“你这样讲,就太不明白人情世故,太孤陋寡闻了,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就是因人人皆有一颗怜悯万物的仁爱之心,知道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爱。同一乡的乡绅士族、寻常百姓尚且互致馈赠,况官与民呢?这正是人与人的情义呀!当然,当权者切不可以权势凌人,向百姓强夺豪取。人生活在这广宇的世界之中,或者群居一地,或者散居四方,靠什么来使人与人和睦相处、相敬如宾呢?就是靠礼义仁爱呀!你状告的那位亭长是位好官,年终时送他一些东西,这符合圣人的所提倡的礼呀!”那人又说:“既然如此,那么法律为什么要加以禁止呢?”卓茂微微一笑说:“法律规范人的行为,礼义理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现在我用礼义来规劝你,你必然没有什么怨恨,但我如果依据法律惩治你,恐怕你就接受不了。当然,官吏犯了小的过失,要受什么处罚,犯了大的罪过就要受到极刑。你回去后要仔细想一想。”最后,卓茂又告诉那位亭长,不可因小失大,不可因一点私得而坏了名声。自此,百姓都听从卓茂的教诲,而属吏感怀知遇之恩,更加勤奋工作,上下齐心,把密县治理得非常好。

丢马还马

起初,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担任府吏,侍奉丞相孔光,孔光称他为人诚实、厚道。

相传,有一次外出,有人忽然拦住他的马车,指着卓茂的马说:“你骑的马是我丢的马。”卓茂十分诧异,问道:“你的马什么时候丢的?”那人说:“一个多月了。”卓茂想,这马我已用了好几年了,心里知道对方肯定是认错了。但他还是把马从车上卸下来,送给对方,临走时,回头对那人说:“如果您发觉不是自己的马,劳您的大驾,请到丞相府把马还给我。”然后,自己拉着车子回了府。

之后,不久,失马的人在别处找到了自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把马还给了卓茂,并叩头谢罪,卓茂也毫不怪罪。卓茂生性不好与人争执,竟到了如此程度。

蝗不入密

卓茂初到密县任县令时,废旧立新,更新吏治,但同行们都暗暗讥笑他,毗邻各县的人都嘲讽卓茂无能。为此,河南郡守也认为卓茂能力不济,特为密县增署了一个守令。

卓茂不惧流言和上司的不信任,仍然我行我素,几年后,密县迎风招展大大好转,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风气。

汉平帝时,出现了蝗灾,蝗虫遮天蔽日,所到之处,草木一光。河南郡20多个县都受到蝗虫的严重侵害。卓茂事先了解到这一蝗灾即将到来时,不信神,不信鬼,号召全县人民利用各种办法,大力灭蝗,这样蝗虫没有给密县造成灾害。当时,他的上司发现各种蝗灾如此严重,可唯独密县未受其害,十分诧异,就将这一情况上报河南郡太守,太守也不相信,就亲自到密县察看实情。到密县后,郡太守果然见密县未受蝗灾,人民生活安定,秩序良好,方深以为信。他们认为蝗虫是神虫,所到之处无一人敢害,蝗虫这所以没给密县造成灾害,是卓茂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上神,而不知是卓茂以民计为先,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得罪鬼神,灭蝗抗灾所取得的成效。

标签: 汪遵

更多文章

  • 唐代诗人汪遵《燕台》,如今寂寞无人上,春去秋来草自生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

    《燕台》是唐代诗人汪遵创作的一首咏史七绝。作者通过对战国时期燕昭王招贤纳士而大破齐国的历史故事的感怀,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愤慨之情。燕台礼士招贤万古名①,高台依旧对燕城②。如今寂寞无人上,春去秋来草自生。作品注释①礼士招贤:指燕昭王为雪国耻招贤纳士的典故。②燕城: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相传燕昭王曾

  • 泥溪 (宋洪咨夔诗作),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泥溪

    此诗写旅途的感受,用一连串的意象来表现:缘着江边蜿蜒隐现的沙路,“塞”满了夕阳光的轿子,好像少女酒后脸上淡淡红晕的野花,那宛若少女浅浅笑窝的水面涟漪,还有饥肠辘辘的旅人感到胜过珍馐玉馔的随风飘来的炊饼香味。泥溪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谁家刚齐饼,味过八

  • 《点绛唇·梅》南宋词人朱翌,原文注释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

    《点绛唇·梅》是南宋词人朱翌于雪中游西湖观梅花而作的一首咏梅词。词的上片状物绘景,短短四句,有声有色地展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下片赞美江南早春无比迷人的自然风光。全词清新明美,平淡似水,却蕴涵深味。点绛唇①·梅流水泠泠②,断桥③横路梅枝亚④。雪花飞下,浑似⑤江南画。白璧⑥青钱⑦,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

  • 清代孙星衍《玉兰》,迎春开趁早春时,粉腻香温玉斫姿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

    这是清代孙星衍著有的诗作,题名是《玉兰》。是一首介绍说明性的诗歌。《玉兰》作者:孙星衍迎春开趁早春时,粉腻香温玉斫姿。容易阶庭长得见,人从天上望琼枝。作者简介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渊如,阳湖县(今常州市区)人。生于观子巷(今和平南路),后迁居双桂坊。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殿试榜眼

  • 盘点史上最搞笑的九首诗词,看看大文人的另外一面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诗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既有李白这样潇洒飘逸的“诗仙”又有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诗圣”流传后世的千古名篇更是数不胜数可这些诗词圣手也有另类的一面你恐怕未必了解……01用语最穿越——韦庄《菩萨蛮·其四》搞笑指数:三颗星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

  • 明朝最经典一首词,能与苏轼念奴娇媲美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

    “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大抵每个还在捉蛐蛐的孩子,都听过这样一句老话。许是来自于那个坐在门前摇椅上,泡着茶、抽着烟袋的爷爷,还要给孙儿解释一番缘由:《水浒》里写的都是绿林好汉劫富济贫、替天行道,讲的是快意恩仇,搁在今天就是黑社会,怕那些血气方刚的少年,一时冲动,铸成大错;而《三国》讲的是

  • 唐朝一首经典的告白诗,作者是才女也是尼姑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冶,唐朝

    山中不知岁月,又是一夜秋雨,枫叶红了大半。浓密的红叶,欲遮欲掩了一座深处的道观,偶尔能传来仙鹤的鸣叫。二八年华的李冶,独坐庭院之中,双目微闭,聆听一片秋叶缓缓落下的声响。她已经离开尘世十年有余了,究其缘由,悔不该年幼之时吟出那句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被父亲扣上“动了春心”的帽子,送进了深

  • 赵明诚做了件事让李清照蒙羞,她写下一首愤怒的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清照,宋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清照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很多优秀的文章都是有感觉而写的的,大家熟悉的女诗人李清照就创作了很多,无论是早期的还是后期的,都跟读者产生了共鸣。她出生于书香之家,她的父亲是苏轼的学生,善文,母亲也很有文学修养,所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从小她的才华就很不错。她

  • 北宋神童寇准,7岁写下一首诗成千古名作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寇准,北宋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寇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寇准,是北宋时期政治家、诗人,也是当时的一个稀世神童。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据史书记载,寇准7岁便写出一首千古名作《华山》,有“三步成诗咏华山”的佳话流传至今。本文要向大家介绍的诗,便是寇准的这首千古名作《华山》。《华山》是寇准创作的一首五言

  • 这是古诗吗?史上最好背的一首诗,为何有人对其嗤之以鼻?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朝

    这是古诗吗?史上最好背的一首诗,为何有人对其嗤之以鼻?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巅峰代表,基本上少有糟粕,每一词句,可以说都是精华的存在。从刚刚入学开始,诗词作为国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已经走进每个人的视野。作者记得,应该是一年级开始,语文课本里就会编排古诗。作者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