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张问陶《禅悦二首·其二》:本诗意在说明习禅贵有清妙之心

张问陶《禅悦二首·其二》:本诗意在说明习禅贵有清妙之心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922 更新时间:2024/1/18 13:38:37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问陶的《禅悦二首·其二》,一起来看看吧!

禅悦二首·其二

张问陶〔清代〕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本首诗是说明习禅贵有清妙之心,如是,则隐于山林或居于寺庙都是多事。所以“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只要心地充满慈悲,照彻光明,那么,在家修行更是本质意义上的“出家”。

这首诗所阐明的理趣同样是“明心见性”,贵在心性的自得,而非外在的求索。作者认为只要心灵湛然,意静思定,关照自身心性的清净,那么在庭院清幽的家中修持,同样也可以进入禅关,而不必刻意追求清谷幽林,深山寂野。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与上一首中的“八万四千门路别,谁知方寸即西方”都重在言心性澄明,其意旨和理趣可谓互相呼应,一脉相承。佛法告诉我们人的本心本性即是我们通自在、快乐、智慧的大门,心圆满清净了,则事事自然游刃而解,外界的一切是非曲直,好坏对错完全由我们内心来决定。

更多文章

  • 张问陶《得内子病中札》:全诗对仗工整,情浓意切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问陶,《得内子病中札》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

  •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 高启《念奴娇·策勋万里》:作者的豪放是慷慨中的“疏狂”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高启,《念奴娇·策勋万里》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 陈子龙《日登一览楼》:以赋笔展示了诗人的登高赋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陈子龙,《日登一览楼》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

  • 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词人内心有亡国之痛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

  • 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全诗无一句议论而议论尽蕴含其中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攀龙的《和聂仪部明妃曲》,一起来看看吧!和聂仪部明

  • 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作者对友人有忧虑与牵挂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攀龙的《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一起来看看吧!于郡城

  • 杨士奇《发淮安》:全诗表现出了水乡的宁静和平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杨士奇,《发淮安》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

  • 谢榛《渡黄河》:这首诗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广的想象境地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谢榛,《渡黄河》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

  • 王维《青溪》:诗人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王维,《青溪》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