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刘克庄《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语极夸张,情极大胆

刘克庄《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语极夸张,情极大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59 更新时间:2024/1/2 2:22:51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江湖诗派诗人。刘克庄的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刘克庄的《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一起来看看吧!

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刘克庄〔宋代〕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妨,狂又何妨?

这是一首抒写与友饯别的令词。全篇表达了词人傲视世俗的耿介个性,是他主动向社会发动“攻击”的狂放表现。语极夸张,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

上片写临行前的情景——刘克庄连夜起程,王迈为其送行。先写自己将在天亮之前拿着火把,走十多里的路,不可背负过重,便把衣囊抛弃,只挑着诗囊上路。豪爽的性格与嗜诗如命的心情于此可见。“宵行”已露旅途之苦。

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枝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书生本色,诗囊里都是他的心血结晶,自然不肯轻易抛掉。诗囊里装着他的诗篇,也装着他的一腔豪情满腹抑郁。

“天寒”三句,先从自然条件的恶劣写旅途之艰苦,再点友人相送之谊。“天寒路滑马蹄僵”,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王郎”送“刘郎”,用典巧妙。“王郎”暗指友人系“王谢”望族之后,而“刘郎”则为被贬谪者的代称。

下片写饯别情景。二人分手在即,却并不伤别感慨,而是痛饮酒酣,豪情满怀,谈文论诗,睥睨世俗,狂放不羁。二人高谈阔论,以致惊动了东邻西舍。词人曾以《落梅》诗受谤免官,他对此十分不平,所以最后三句写道:当别人笑他疏狂时,他满不在乎地回答他们,并不以疏狂为意。这正是对当时束缚思想的、严酷的礼法制度的挑战和抗议。

“酒酣耳热说文章”,从结构上说,是上片情节的结局。又是可作为下片的开端,顺势翻出新的情节,安排颇显匠心。“酒酣耳热”表现了酒逢知己的欢乐,同时又是词人热情奋发,兴会正浓的时刻。词人避开朋友间碰杯换盏的次要情节,而径直写出“说文章”的一幕,可谓善于剪裁。“说文章”极含蓄地暗示他们对时事的评论、理想的抒发,以及对忧愤的倾泄。

王实之秉性刚直,豪气干云人称子昂、太白。刘克庄也是言谈雄豪,刚直无畏。“惊倒邻墙,推倒胡床”两句,正是他们这种英豪气质的形象表现。前句写客观反响,后句写人物举动。两个狂士捋袖豁拳,乘着酒兴指点江山,语惊四座,全无顾忌,邻座惊傻观者竖发,全与我无关。这种形象的夸饰淋漓尽致地张扬了二人的豪气。

“旁观拍手笑疏狂”,作者设想,若有旁观者在此,必定拍手笑我二人疏狂。“拍手笑”是一种不被他人理解的表现,对狂者来说不足惧,倒起着反衬作用。刘克庄与王实之在志士受压、报国无门的时代,将心头的积郁,化为激烈的言词、不平常的行动,自然会被称为“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态度明确坚定,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动人。有此一句,通篇振起。

这首词体现了刘克庄词风雄伟豪放的一面,也反映出他继承了辛弃疾的革新精神,同时又发展了词的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

更多文章

  • 刘克庄《摸鱼儿·海棠》:写尽了作者对海棠花的钟爱深惜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克庄,《摸鱼儿·海棠》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江湖诗派诗人。刘克庄的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 刘克庄《木兰花慢·渔父词》:表现了作者的愤世嫉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克庄,《木兰花慢·渔父词》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江湖诗派诗人。刘克庄的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 陈与义《秋夜》:作者在诗中故作旷放,藉以抒发牢愁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陈与义,《秋夜》

    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139年1月1日)。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

  • 陈与义《伤春》:整首诗比较雄浑沉郁、忧愤深广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陈与义,《伤春》

    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139年1月1日)。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

  • 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词”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李之仪(1048~1117后)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

  • 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这首词在词史上有其特定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

    李之仪(1048~1117后)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

  • 张元干《水调歌头·追和》:全词处处交织在复杂感情之中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元干,《水调歌头·追和》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其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他尤长于词,其作品中的二首《贺新郎》最为著名,被称为压卷之作,张元干博览群书,文学修养很高,他能诗、能词、能文,其著作有《芦川

  • 张元干《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此词以景起,以情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元干,《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其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他尤长于词,其作品中的二首《贺新郎》最为著名,被称为压卷之作,张元干博览群书,文学修养很高,他能诗、能词、能文,其著作有《芦川

  • 毛滂《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词人有不同流俗的志趣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毛滂,《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毛滂(1056——?约1124), 字泽民,衢州江山(今浙江江山)人。北宋词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他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浙江衢州)赵英结为伉俪。代表作有《秦楼月》、《水调歌头》(一)、《玉楼春》(三)、《菩萨蛮》(一)、《踏莎

  • 毛滂《烛影摇红·送会宗》:写老友别后作者的凄凉寂寞心境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毛滂,《烛影摇红·送会宗》

    毛滂(1056——?约1124), 字泽民,衢州江山(今浙江江山)人。北宋词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他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浙江衢州)赵英结为伉俪。代表作有《秦楼月》、《水调歌头》(一)、《玉楼春》(三)、《菩萨蛮》(一)、《踏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