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刘邦在秦末能够击败诸多名将 刘邦的军事水平如何

刘邦在秦末能够击败诸多名将 刘邦的军事水平如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596 更新时间:2024/2/3 0:25:02

对刘邦水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的军事能力在秦末是什么水平?

能击败王离章邯英布等名将,刘邦的军事指挥实力有多么强大?

英布说:“除了韩信、彭越和年老的皇帝刘邦外,其他人在我眼里都是弟弟,‘不足畏也’!”(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陆贾说:“当初项羽背弃了和怀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当时诸侯们都依附于他,他的实力算得上强大无比了。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后,仅用了五年时间,便杀死项羽、平定诸侯,征服了天下,这非人力所能达到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瞧瞧,在英布的心里,刘邦的军事实力堪称一流级别,足以排得进秦末前五的水准。而在陆贾的心中,刘邦的形象俨然已经是无敌的战神了,这种情况下,也只有韩信敢站出来对刘邦说:“陛下的才能只能统兵十万,而我是越多越好。”

但如韩信、项羽这样的猛男毕竟还是少数,而且刘邦能和项羽抗衡那么多年,就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指挥能力非常强大。可刘邦的前半生四十多年里顶多担任过一个闲散的亭长职位,那他到底是如何掌握了那么强大的军事指挥能力的呢?

一、刘邦具有很强的大局观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他能够根据时局的不同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这弥补了他初次接触军事时缺乏基本军事知识的不足;

刘邦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作为西汉的开创者,很难想象他的前半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政治、军事才能培训,他所担当的亭长一职也和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这样的身份相去甚远。

身为秦帝国基层的公务员,刘邦的志向却是做一个像秦始皇那样的人,但在没有机会建立军功的情况下,他的这个理想显得是那么遥远而不可及。

普通人要想改变命运,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刘邦想做的还是帝国的皇帝,其中的难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当理想和现实相冲突,我们该如何去面对人生呢?

刘邦给出了一种很万能,却很磨砺人心的答案: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成功这条路上,最大的麻烦从来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在困难面前,有没有坚持下去、解决问题的勇气。“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人不是输给了困难,而是输给了自己。

我们瞧瞧刘邦的人生,他的前半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甚至有些平淡无奇,正常情况下,他的人生轨迹应该和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结婚、娶妻、生子、养育孩子……

但越是在先天平等的条件下,越是能看出一个人的非凡之处。刘邦心里怀揣着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远大的理想,他没有选择妥协放弃,在日常生活中,他一点一滴积攒着能助自己实现理想的力量。

在基层打磨的时候,刘邦练就了他百折不挠的性格、统筹四方的能力以及识人知人的眼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能力恰恰是让刘邦能够快速上手政治管理、军事指挥的重要原因。

1、因时而变,改变对待俘虏由“屠杀”到“纳降”的态度,这样既可以减弱敌人的抵抗情绪,也可以帮助刘邦在和项羽的对抗中获取民心;

刘邦跟秦始皇年龄相仿,在他们的时代,流行着一种很残酷的传统:杀俘。

这个“俘”可不光光指的是敌对势力的大军,还包括敌对势力的百姓,诸如“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沛公引兵西......南攻颖阳,屠之”等等事件都体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一面。

诚然,这种手段是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起到震慑对手的作用,但这种手段何尝不是在给自己埋下隐患呢?

吕不韦在执政时,便强调“义兵”制度,他要求有杀俘传统的秦兵宽待俘虏,不准打杀、劫掠对方,为的就是减少对方的抵抗意志、增加人口。

刘邦作为这种制度的受益者,他可能一开始并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但这却并不影响他去尝试学习这种制度,所以,刘邦在抢先项羽一步进入咸阳后,他相当克制,没有下达屠杀的命令。

我们可以想象,当秦朝的老百姓同时面对刘邦和项羽时,前者对他们宽容,后者对他们赶尽杀绝,这种情况下选择支持谁,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民心也是一种无形的军事力量,此消彼长,刘邦优待俘虏的态度,也获得了老百姓的回报,例如刘邦用这种方式处理宛城问题时,便获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引兵西,无不下者。”

2、刘邦打仗并不单纯着眼于军事力量,他同时还会灵活应用计谋,采取离间、收买敌方将领等等手段来增加自己的优势;

单论领兵打仗,刘邦远不是项羽的对手,但刘邦比项羽年长,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找到了别的手段来拉近和项羽之间的差距。

兵者诡道,上兵伐的是谋略之道,刘邦在和项羽交锋的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谋略来削弱项羽,比如离间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收买项伯替自己说好话、拉拢英布反叛项羽等等。

3、刘邦出身于社会底层,他深知民心的重要性,刘邦在和秦朝、项羽对抗时,经常制定一些能够适合民众利益的政策,来打牢自己的群众基础。

“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对比项羽和刘邦胜负的原因时,一个很关键性的因素就在于刘邦懂得分利给自己的盟友和手下的老百姓,让大家觉得跟着他能够吃肉过好日子。

而项羽却不一样,他在分配利益时,十分忌惮别人的实力超越自己,于是,他要么给别人分配很少的东西,要么就都优先给自己的家人。

高起、王陵便提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刘邦占据在舆论高地,他很擅长营造自己的正面形象,如果是刘邦之外的任何一个诸侯遭遇了他那样的经历后,别说逆风翻盘,恐怕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而刘邦却能在承受数次打击之后,还能满血重来,这已经足以说明他的群众基础是多么给力了。

二、刘邦具有很强的学习天赋,张良曾传授过刘邦团队《太公兵法》,唯独刘邦能够掌握,这份天赋也是刘邦能收服张良的关键;

在起义之前,刘邦虽未曾正式接触过军事相关的东西,但他丰富的阅历和洞察时局的大局观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的不足。

楚怀王尚在,刘邦和项羽还未决裂的时候,刘邦曾凭借战功获得了武安侯的职位,这个时期的他经过战场上的实战,已经初步掌握了行兵打仗的技能。此时的刘邦如同一位新崛起的民间武学天才,他凭借自己卓越的天赋领悟了一些出奇制胜的招数,当时他唯一欠缺的就是没有老前辈教会他系统化的武学知识,来帮助他更进一步。

刘邦的这个贵人不是别人,正是被称作谋圣的“张良”。

史书《资治通鉴·卷八》提到过张良曾教授过刘邦《太公兵法》一事: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留不去。

从张良的评价来看,他认为刘邦很有学习兵法的天赋,属于“天授的才能”,这样的才能配上顶尖的兵法+刘邦强大的统筹能力,爆发出的能量属实吓人。

如果说当时有谁在战场上能稳压学习过《太公兵法》的刘邦,那大概只有韩信和项羽两人而已了。

三、刘邦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的领导者,他能够听取手下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在刘邦的手下聚集了一大批专业的人才,刘邦身为帝国的领袖,只需要能统筹各方,便能从自己的智囊库中听取到很多专业性的知识,从而减少自己在战争中决策的失误。

一个卓越的领导,并不一定需要具备各方面的才能,他只需要能够扶持好一位具有这方面能力肯帮助他的人才就够了。

领兵打仗同样如此。

刘邦的军事能力不仅仅强在他个人的领兵能力上,更在于他统筹全局,身旁拥有一群杰出的人才为他出谋划策,担当智囊上。

韩信就曾说过刘邦最大的才能不是带兵打仗,而是统领将领:“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昔日,刘邦在做亭长的时候,县城里的官吏,多是他的朋友,这些人中就有诸如萧何、曹参这样具有宰相之才的人才,他们甘心在起义时推举职位远低于自己的刘邦做领袖,就足以说明刘邦在团结人这方面确有卓越的才能。

刘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知人善用、不摆谱,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一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但若是能够分工让各种具备不同才能的人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帮自己拿主意处理问题,那这个团队能够发挥出来的战力将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当初刘邦在出四川时,本是处于逆风,但因为他能够借助萧何、韩信、张良他们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仅仅五年内,刘邦就绝地翻盘击败了项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知人善用又勇于承认自身的不足,这些品质综合起来,就让刘邦从一位卓越的将军跻身为了顶尖的统帅,项羽能够击败刘邦统领的大军,却不能击败刘邦统帅的团队,正是因为刘邦的团队模式让多个领域的顶尖人才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实力,从而转化成了绝对性的优势才能一举击溃项羽。

标签: 汉朝刘邦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宋仁宗与张贵妃之间的感情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仁宗,宋朝

    在中国漫漫5000年的文化历史之中,宋仁宗可谓少有的明君。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宋朝重文,所以多为皇帝,都有一些浪漫。宋仁宗赵祯,本是宋朝的第四任皇帝,是先帝的第六子。宋仁宗最后登基为帝,自己是真的有真才实学。(一)宋仁宗的标签之一:宽厚9岁的赵祯被册立为皇太子,四年后,13岁

  • 刘邦打仗实力比项羽还差 刘邦是怎么夺得天下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邦,项羽

    还不了解:刘邦和项羽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邦打仗并不如项羽,为何却夺了天下?如今在社会上想要占据一席之地,不仅仅要有一方面的技能,还要有相关类型的技能,这才才保证自己做的工作没有人可以替代,也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找工作的时候,有些人明明比其

  • 夏侯渊在曹魏的地位如何?他白地将军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夏侯渊,三国

    夏侯渊是曹操部下的一员重要猛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定军山之战,老黄忠阵斩夏侯渊,是千古流传的桥段。不但是京剧的著名曲目,《定军山》还被拍成中国第一部电影。其实历史上夏侯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是曹操的表妹夫,张飞的伯父。曹操的表妹夫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

  • 在政治、书法与绘画方面,韩滉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滉,唐朝

    韩滉(huàng)(723年-787年3月19日),字太冲,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中期政治家、画家,太子少师韩休之子。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唐玄宗天宝年间,韩滉以门荫入仕,历同官主簿。至德元载(756年)避地山南,历山南节度判官等。乾元二年(

  • 蜀汉五虎上将中 谁有实力和吕布一战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五虎上将,吕布

    对五虎上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五虎上将谁有与吕布一战的实力?民间把蜀看成正派.自然五虎将都排上了,其实吴国的太史慈,袁手下的颜良.文丑更厉害.但一个也没排上.夏侯单挑是打不赢吕布的.要了解吕布战三英.对六将(典韦.许褚.二夏侯.李典.乐进).排名的说法有不

  • 后世对韩滉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滉,唐朝

    韩滉(huàng)(723年-787年3月19日),字太冲,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中期政治家、画家,太子少师韩休之子。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唐玄宗天宝年间,韩滉以门荫入仕,历同官主簿。至德元载(756年)避地山南,历山南节度判官等。乾元二年(

  • 三国时期刘禅在位时间最长 刘禅为何还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刘禅,三国

    还不知道:后主刘禅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11位皇帝,刘禅在位时间最长,为何他却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事实上,正史中的刘禅,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傻子!但要说刘禅有多么的英明,那也绝对是瞎说!不信我们看看诸葛亮死后,刘禅干了些什么?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说起刘

  • 姜维九次北伐都失败了 喜欢姜维的人为何还那么多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姜维,蜀汉

    对喜欢姜维的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姜维九伐中原无功,恢复蜀汉失败,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他?姜维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本是魏国人,自从投降蜀汉之后,受到诸葛亮赏识,跟随诸葛亮北伐,屡建战功。诸葛亮死后,姜维又继承诸葛亮遗志,坚持北伐,一生九伐中原,成为蜀汉

  • 历史上审配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审配,三国

    所谓乱世出英雄。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审配,在袁绍手下众多谋士之中似乎并不显眼。论才能他不如沮授、田丰,论窝里斗他不如郭图、逄纪,但审配却是袁绍手下最硬的骨头,最忠心的属下。他的面北而死,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忠烈慷慨审正南审配,字正南,魏郡阴安(今河南清丰北)人。据史书记载,审

  • 司马懿在对曹爽下手的时候 曹魏大臣为何会无动于衷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曹爽,司马懿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司马懿诛杀曹爽时,曹魏的几位重臣和武将,怎么都无动于衷?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时,曹魏至少还有五位重臣和五位大将在世,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站在曹爽这一边,相反,有几位还帮了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