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据历史考古表明,古代哪个时期才出现专为焚香的香器?

据历史考古表明,古代哪个时期才出现专为焚香的香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844 更新时间:2023/12/24 5:00:50

中国古代有非常悠久的用香历史,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各种香料,香道也随之产生。香从生活附属品一跃成为皇室贵族、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考古表明,直到汉代才出现专为焚香而制作的香器,此后历代出现各种式样的香炉,如汉代的博山炉,魏晋的鸟形香熏,唐代的长柄香炉、多足香熏、熏球,代的折沿炉以及各个窑口生产的瓷质香炉香盒等,至明代,盛极一时的宣德炉更是将香器制作推了另一个高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两晋南朝

东晋南朝士大夫中,以香沐浴,以香薰衣的风俗开始盛行。薰衣的风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在河北满城中靖刘胜墓中,发掘的“铜薰炉”和“提笼”就是用来薰衣的器具,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为了薰香衣、被特制的薰笼。

三国的荀彧好薰香,文献中记载:“荀令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气不竭。”由于荀彧经常让自己的衣服薰上浓郁的香味,所以当他到别人家中之后,他坐过之处往往留下香气,经过三日还没有散去。在东晋时文人也以白旃檀的芬芳来比喻学养的渊博。

在两晋南朝流行的香薰式样之中,从三国吴到南朝晚期圆罐式及豆式有承盘的香炉式样大略可分为四期:

第一期:孙吴中期至西晋末年(公元二五四——三一六年)

第一期的香薰,造型简单,整体为罐形,侈口鼓腹、圈足,上腹镂刻三排圆形镂孔,没有承柱和底盘。

第二期:东晋前期“东晋立国至穆帝升平以前”(公元三一七——三五七年)第二期的香薰,薰体为短直口圆腹罐形,腹部有大三角形镂孔,承柱亦为上下小大的圆柱体,承盘则为平底钵形器。

第三期:东晋后期至南朝刘宋时期(公元三五七——四七九年)第三期的香薰,酱油,罐形薰体,小口鼓腹,腹部满布密集的长三角形镂孔,圆柱形承柱,粗短而直,承座则为宽沿盘形。

第四期:相当于南朝中晚期“齐、梁、陈”(公元四八O——五八九年)第四期并未发现见香薰等器具。

隋唐

自东汉明帝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焚香礼忏在奉神明或祀天地祖的仪式中,几乎经常可见。甚至,有在行道上以香铺地,使香的需求量更大。在《文昌杂录》卷三中记载:“唐宫中每有行幸,即以龙脑、郁金布地。”

唐代的香具,也开始有新兴的式样。如:多足香薰、薰球、及长柄手炉,质地多为金属器或鎏金银器。唐代流行有提炼的金属香球、香薰。唐代的多足带盖铜香薰十分独特,也有附提炼者。

唐代帝室曾多次迎送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再送回法门寺。法门寺的文物中鎏金银香薰、鎏金银香球,是为皇室迎送舍利真身所专门制造的。

宋元明清

宋人焚香,常同时使用香炉及香盒。这点从宋代绘画取香的动作中,可以看出来。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满白灰的炉具内。宋代也流行将香料压成“香篆”,将粉末状的香料模子压出固定的形状,然后点燃。

宋代曾大量进口香料,北宋时香药是市舶司收入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真腊、渤泥、蒲端、安南等地其地盛产乳香、龙脑及栈香,朝贡品中也以香药为主。部分的香品如乳香等列入禁榷物品,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香药输入量虽大,但仍供不应求。宋人普遍用香,焚香用量大。祭祀庆典、官府的宴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祝寿等场合,无不用香。

宋人还有所谓的“试香”,于幽室外焚香,有时在庭园内的“诗禅堂”试着燃点新制的合香,品评香的气味、香雾的形状和焚烟的久暂,是宋朝人生活情趣中重要的节目之一。

宋人对于合香的薰烧法特别讲究,香品点燃之后,并不投入火中,香炉内铺厚厚的有保温作用的炉灰,拣一小块烧红的炭块埋于正中央,再薄薄地盖一层,灰只露出一点。用薄银片隔火,香品放在薄银片上薰烤,于是香气自然舒发,没有烟燥气。讲究一点的,炭块就不只是用普通的木炭,而是精制的炭团。

此外,宋人也使用香篆。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区内的各种服务业中,就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业,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天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

在宋代的香炉中,有许多特殊的造型,如现藏于芝加哥艺术馆,宋影青鸟形香炉(十一——十二世纪),炉盖有一只似鸳鸯的水鸟蹲伏著,炉身贴了两层莲瓣纹,也有承盘。盘底有如意云头花式足。香炉就从鸟嘴逸出,炉身挖有小气孔,而使香烟从上面的鸟嘴飘出。宋代另外流行一种豆形香炉,形如高足杯。

到了元、明、清代,则流行成套的香具,例如元代流行“一炉两瓶”的成套香具。明代十六世纪的绘画中就已出现“炉、瓶、盒”。这种组合式香具乃是为了方便作为储放香箸、香铲之用。

明朝嘉靖官窑也有所谓的“五供”,五供是一炉、两烛台、两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于祭祀及太庙、寺观等正式场合。明代盛行铜制香炉,这与宣德时期大量精制宣德铜炉有关。宣德年间,曾使用泰国进贡的数万斤铜料,铸制三千三百件的“宣德炉”。明晚期民间大量制作铜香炉,设计精良。铜香炉的盛行与当时盛行燃烧各种品级的沈香木块有关。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有没有遭到臣服国的背叛呢?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史风云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到了秦躁公当政后,原本臣服于秦国的义渠和南郑两个戎狄国先后解除与秦国的友好关系,不仅不再进贡,反而对秦国进行了有力的反击,而同一时期,三家分晋的魏国也趁机对秦国展开了争夺河西走廊的战役。原本在秦厉共公时期都向秦国进贡的国家,为什么仅仅几年之后纷纷反戈一击呢?我们知道,从秦穆公称霸春

  • 探索京杭大运河修建的背景,它的开通带来了哪些利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京杭大运河,隋朝,历史解密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功臣,至今仍在使用。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京杭大运河的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认为这条运河的开通,促进了隋朝的经济发展,也有人认为运河的修建是隋朝走向灭亡的导火索。虽然后世对这条运河的评价不一,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它的地位,

  • 丑闻!帝太后赵姬出轨 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始皇,吕不韦,野史秘闻

    赵姬本为一名普通的歌舞伎,后来一跃成为母仪天下的太后。带着身孕嫁给子楚,子楚浑然不知。当然这是吕不韦在暗中操纵,子楚还以为自己赚到了呢。甚为欢喜,取名嬴政,这便是后来的秦始皇。公元前250年,昭襄王去世,太子柱即位,是为秦孝文王。赢柱立华阳夫人为王后,立子楚为太子,并派人将子楚、嬴政和夫人赵姬迎回国

  • 乌拉那拉氏为什么会失常疯迷?她死后去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乌拉那拉氏,清朝,风云人物

    皇后,身为后宫之主,其在后宫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而且按清制,皇后之死属于国丧,如果皇后死在皇帝入葬之前,那么葬入皇帝陵内,与皇帝合葬;如果死在皇帝入葬之后,就要单独建陵。总而言之,皇后的丧礼不会过于“寒酸”,然而大清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后,虽然曾是名副其实的皇后,却并不享受皇后待遇,死后不仅没有被葬入帝陵

  • 西湖和西施在历史上有关联吗?苏轼有什么写西施的名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苏轼为什么总喜欢把西湖和西施牵连到一起,并且总是在宣扬范蠡功成身退,携美女西施归隐的事情呢?在世人印象中,在吴国灭亡之后,西施就追随自己当初的爱人,灭亡吴国的第一功臣范蠡携手归隐,泛舟五湖,过上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应该说,这种结局很美好,很浪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当

  • 城濮之战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双方阵容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史风云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国、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为争夺中原霸权展开了多次战役,史称城濮之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经过退避三舍子玉率军急进,

  • 如果工业革命最初是发生在中国 会出现什么样的影响或者什么样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工业革命,英国,历史解密

    欧洲是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在文艺复兴积累了很长时间之后,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发生了深刻地工业革命,影响和奠定了近代世界的格局。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不是发生在中国呢?如果工业革命最初是发生在中国,会有什么影响或结果?比较欧洲与中国,主要是制度上的原因。彼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资本主义制度普遍代替了封建

  • 阿里虎貌比西施,却嗜酒如命最后惨死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阿里虎,元朝,野史秘闻

    古时候“盛产”美女,各种大排名不计其数。但这种排行榜并不权威,比如今天要说的这位蒲察式阿里虎,人家也是沉鱼落雁之姿容,却从没在各排行榜出现过。这直接导致人们对她不怎么熟悉,显然有失公允呀。根据不多的历史资料显示,阿里虎在当时是个非常漂亮的女人,《醒世恒言》中就这样记载阿里虎:妖娆娇媚,嗜酒跌宕。一言

  • 秦昭襄王杀白起的原因是什么 秦昭襄王有没有后悔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了解:秦昭襄王和白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昭襄王为什么杀白起?嬴稷杀了白起后,有过后悔吗?提起白起很多人会想到战争,或许白起这个历史人物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战争色彩。他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战国时期最为显贵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六国大军只要听说是他带兵来

  • 秦国在阴晋之战元气大伤,魏国为何却没有乘胜追击?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相信很多小伙伴知道,关于这个阴晋之战,据说秦国可是派出50万大军,所以这一战,魏国可是非常厉害的战胜了。而且秦国当时可是元气大伤,但是魏国竟然并没有乘胜追击,将秦国灭掉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阴晋之战结果此战,虽然秦军人多势众却严重缺乏武装,秦军主力的数千乘战车无法挽救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