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朱温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刘知俊为什么会背叛朱温

朱温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刘知俊为什么会背叛朱温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595 更新时间:2023/12/26 7:50:55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知俊和朱温,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王重师死后不久,朱温又想把刘知俊调离他所在的军区;刘知俊当时就告诉朱温,你刚用这样的手段整过王重师,现在又想这样整我吗?

朱温说,我对你一直怎么样,你难道不知道吗?

刘知俊告诉朱温,如果是在王重师死前,你这样说,我也许会相信,问题是,你杀了王重师(全家),你还让我怎么相信你?想当年,你对王重师也很好啊。问题是,你说翻脸就翻脸。

没过多久,刘知俊就发动了叛乱。

刘知俊为什么会叛乱呢?

第一个原因,自然是朱温杀王重师,让刘知俊一时有些没有安全感,尤其是当他听到朱温又要把他从军区调离时。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刘知俊认为,在当时背景下,只要自己努力一下,就有可能让关中脱离朱温控制的。事实上,这才是刘知俊叛乱的主要原因。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通过简单的沙盘推演,大家就会发现,刘知俊叛乱只有死路一条。就算刘知俊愿意叛乱,他手下的将士,也不会追随他的。

到时,即使刘知俊敢宣布叛乱,恐怕都不用朱温派人去动手,他手下的将士就会把他解决了。

刘知俊选择叛乱后,一方面派兵封锁潼关,另一方面派人与李茂贞、李存勖联系。

与此同时,又派人游说长安城的将士,让他们把刘捍交给李茂贞处死,并且让李茂贞派军接管长安城。

到目前为止,整个关中已脱离了朱温的控制。

如果刘知俊进行得比较顺利,谁也不敢说,朱温不会失去关中。

几年前,丁会带着潞州投降了李克用,朱温折腾了两年时间也没有夺回潞州,相反最后还让李存勖在潞州战场打得大败了。

朱温死后,朱友谦带着河中投降了李存勖,朱温的儿子折腾了半天,也没有夺回河中地区。

再后来,魏博牙兵牙将带着魏博投降了李存勖,朱温的儿子折腾了半天,也无法改变整个河北尽归李存勖的事实,于是梁晋争霸战终于开始逆转了。

当时的刘知俊,是同州的最高军政长官。

同州这个地方对关中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只要知道两件事就可以了。

第一、朱温背叛黄巢时,就是同州的最高军政长官。

第二、同州的地理位置,大约就相当于关中的东大门。说得粗糙一点,也就相当于大名鼎鼎的函谷关一线;说得细致点,大约相当于大名鼎鼎的潼关一线。

现在,刘知俊割据同州、封锁潼关,与李茂贞、李存勖合作,谁敢说朱温一定能收复关中呢?

如果与刘知俊处境类似的军方大佬,也都趁势宣布要独立,就更不用说了。

至于幽州的刘仁恭一系、淮南的杨行密一系再跟着行动起来,就更加不用说了。

问题是,任何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都有可能走偏了。

按理说,潼关天险并不是可以轻易攻克的。只要朱温军队屯兵于潼关之下,时间稍微久一点,整个战略局势,就会越来越不利于朱温。

首先,李茂贞对长安为中心的地区,就会实现比较充分的整合,到时朱温就算攻克了潼关,想夺取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也会感觉非常困难的。

其次,朱温在关中一线用兵时间太久了,山西的李存勖也会有充分的时间行动起来,到时朱温就更没有机会长久在关中用兵了。

真正的问题在于,刘知俊派兵封锁了潼关,而潼关竟然莫名其妙地就失守了。

在刘知俊叛乱前,刘知俊的弟弟、儿子都在关东。在刘知俊准备叛乱时,他们就开始向关中地区逃亡。从正常意义上,他们应该很快就会逃到关中的。但是很不幸,大约是因为最初是在朱温境内逃亡,所以不能走大道,于是阴差阳错的迷了路,等他们快进入关中时,朱温的大军也接近关中了。

如果仅此,大约还比较好办。问题是,刘知俊派到潼关外的众多侦察兵都被朱温大军俘虏了,并且投降了朱温大军。

随后的结果就是,刘知俊的弟弟、儿子逃到潼关,潼关守将把他们放了进去。

而后不久,投降朱温的侦察兵也到了潼关,潼关守军也把他们放了进去,而埋伏在后面的朱温大军,跟着那些侦察兵就杀进了潼关。

这种突然而至的变化,彻底打乱了刘知俊叛乱的时间表。

潼关失守得太快了,所以刘知俊只能经过简单抵抗,就撤出了同州;虽然李茂贞的军队已进入了长安城,但是因为时间太短,所以也无法充分整合长安为中心的地区,面对朱温大军的围攻,也只能经过简单抵抗就很快回了凤翔。更主要的是,战争打成这样,李存勖也不会淌这池浑水了。

虽然因为阴差阳错的原因,朱温迅速夺回了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但是,因为刘知俊是朱温手下的重要将领,而且率领众多军队投降李茂贞,所以朱温对关中的统治,已变得非常不牢靠了。

有一段时间,刘知俊在李茂贞的支持下大举夺取灵州,朱温派康怀贞去解灵州之围。结果灵州之围解了,但是康怀贞在撤军时,让刘知俊打得全军覆灭了。

康怀贞在朱温集团的地位,大约与刘知俊相当,也是独当一面的大哥级人物。从这件事,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刘知俊投降李茂贞后,对朱温在关中的统治威胁到底有多大。

刘知俊是五代时期,最有代表意义的军方大佬。

换而言之,他们手中的枪杆子,是绝不会轻易交出去的。所以,为了保住手中的枪杆子,刘知俊开始跟着时溥混,后来跟着朱温混,再后来跟着李茂贞混,再后来跟着王建混。

最后,王建感觉自己死后,刘知俊有可能失控,于是把他杀了。

刘知俊和谁有点像呢?和三国的吕布有点像吧。

如果有什么不同,仅仅是刘知俊始终没有产生吕布那样大的威力。换而言之,他一再被大哥逼得投敌,却从来没有真正反咬过大哥。

但是刘知俊无论投靠谁,也始终是以一股强大的力量存在着,而且让大哥都毫无安全感。否则,绝不可能到了哪个地方,也会被自己的大哥猜忌,最后只能选择率众造反。

在那种乱世之中,一个强人,通常是不会接受完全变成打工仔的事实,所以他左冲右突都想保持自己作为股东的地位。问题是,这种追求,随着各地中央集权的发展,越来越难以实现了。

当然了,任何一个统治者,在这种背景下,想实现中央集权,也是一件难之又难的事。因为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小弟逼反,关键是,都有可能让自己损失惨重的。尤其是当手下的小弟接连叛乱时,整个军政集团突然崩了盘,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在朱温一系,类似的大佬,还有丁会、朱友谦等人;总而言之,感觉跟着朱温混有前途,就跟着朱温混;感觉跟着朱温混没有前途,就投靠朱温的敌人。

在李克用一系,这种大佬也有很多。

最经典的就是演义中如同战神的李存孝,跟着李克用混有前途,就跟着李克用混,跟着李克用混没有前途,就跟着别人混了。

再经典一些的就是李罕之,跟着李克用混有前途,就跟着李克用混,跟着李克用混没有前途,就跟着朱温混了。

最戏剧性的莫过于李继韬。李继韬是李嗣昭的儿子,李嗣昭死后,李存勖不想让李继韬继承他父亲的权力,李继韬就用武力迫使李存勖承认这个事实。随后,又投降了朱温一系。

我之所以说它非常戏剧性,是因为李继韬投降朱温一系时,梁帝国的灭亡其实已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因为不久后,一场大决战,梁帝国就灭亡了。

当然了,李继韬的结局,我们可想而知。如果时光可以重回,李继韬还会这样选择吗?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事实,大约就会知道,在那种年代,削夺拥兵大佬的兵权,那是多么困难的事。

后来,后唐皇帝想削夺石敬瑭的兵权,石敬瑭直接就向契丹求援了。

此前李存勖想削夺镇、定的藩,镇定二藩,也都是纷纷向契丹寻找帮助。

至于再后来,郭威想削刘知远弟弟的藩,刘知远的弟弟就向契丹寻求保护,并且建立了五代十国的北汉。后来的柴世宗被吹了个神乎其神,接管了郭威的权力后,也不敢去平定北汉,因为平定北汉,无非是逼得北汉与契丹走得更近罢了。

但是,加强中央集权几乎是一种无法改变的潮流,所以加强中央集权后果通常很严重,因为轻则逼得手下大佬造反,重则自己让手下大佬火并掉,但是谁拥有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也没有改变过继续打压拥兵大佬政策。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到了赵匡胤时代,终于可以杯酒释兵权了。在此前,赵匡胤敢这样玩,大家肯定能找出一百个理由背叛赵匡胤。

最简单而言,如果中央集权并没有巩固到一定阶段,赵匡胤敢削夺大家兵权,大佬们只要打着维护柴世宗孤儿寡母的旗号,就能把赵匡胤挤得没路可走;或是再拥戴一个能代表大家利益的大佬,也能把赵匡胤挤得没路走。

到时,千万不要说赵匡胤武功有多么牛,因为唐庄宗无论从哪个角度,也比赵匡胤牛多了,但是手下大佬一怒,唐庄宗当时就啥招也没有了。

仅仅是因为一代接一代的努力,赵匡胤削藩的时机终于成熟了,所以大家难免会认为,一个金点子(想到杯酒释兵权的小花招),就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朱温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虽然弄得关中大乱,并且让自己对关中的统治变得更加不稳定(因为刘知俊投降李茂贞,增强了李茂贞的实力),但是总的来说朱温对关中的统治并没有失控。

而随后不久,因为朱温加强中央集权越来越明显,所以引发了更大的乱子。不久后,镇、定二州开始秘密与李存勖进行各种联合,试图抵抗朱温加强中央集权的步伐。朱温对此回以更强硬的打击,结果就是让镇定二州,彻底倒向了李存勖一边。

这一次,朱温栽的跟头就更大了。因为,朱温随后试图用军事手段再夺回镇、定二州的控制时,那是一败再败,最后在失败中,走完了自己人生最后的旅程。

这样一折腾,朱温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于是河北镇、定二州丢失。关键是,朱温因此一败再败,让谁也能感觉到,梁帝国已开始明显走下坡路了。

于是,朱温在临死前,对自己创建的帝国,有一种说不出的悲观。因为自己英雄一世,尚且如此,自己的儿子,接手自己的帝国后,会是什么结局呢?

标签: 朱温刘知俊

更多文章

  • 先说益州是天府之国又说益州疲弊,诸葛亮为何会有自相矛盾的说法?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三国

    很多人都不了解诸葛亮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出师表》的开篇,诸葛亮向后主刘禅阐明了蜀汉当前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内容如下:先帝创业未半而

  • 曹丕和曹植相比 两人谁更加合适做曹操的继承人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丕,曹植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丕和曹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曹操、孙坚、刘备三人可以说是建立三国的奠基人。而进位称帝,争夺天下之时,也有一件不得不考虑的大事,那就是立嗣。刘备与孙坚二人面临的立嗣选择还没有那么激烈,孙坚死时,只有孙策成人,位子自然是留给孙策。

  • 三国时期东吴的两位后将军分别是谁?他们是什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贺齐,三国

    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又称为四方将军,是我国古代历史中属于品衔比较高的部队军职,级别从高到低分别是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按照东汉时期的官制,后将军在武将中仅次于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官职,也即是一个中等偏上的武将官职。在汉末三国时

  • 美艳过人的潘淑妃,是如何争宠的?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潘淑妃,南北朝

    美艳过人的潘淑妃,是如何争宠的?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有一天,宋文帝刘义隆驾着羊车在后宫巡视,当到达潘淑妃住处时,羊突然跪下来舔地上的土。后来几次都是这样,宋文帝说道:“连羊都会对你的美貌徘徊不前了,何况人呢?”从此独宠潘淑妃。其实并非羊被潘淑妃的美貌所折服,而是潘淑妃耍了个

  • 三国时期关羽败走麦城能说明他的作战能力一般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关羽,三国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当时白马在黄河南岸,它的对面就是军事重镇黎阳,正因如此,白马和黎阳间的渡口作为袁、曹领地的南北通道,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曹操为了不让袁绍占据白马,并想渡河攻

  • 秦始皇在位时有哪些作为?国内为何没有造反现象?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秦始皇,秦朝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他继位后励精图治,完成了六世先祖的遗愿,灭亡了其他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大一统。在统一之后,秦始皇依然有着雄心壮志。派蒙恬北击匈奴,让匈奴

  • 范从文是什么身份?他为什么能免死五次?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范从文,明朝

    范从文,明朝官员,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十二世孙(一说十三世孙),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一脉相承忠臣骨,刚正报国遇明主。险死还生得福报,积善成德祭先祖。明朝最有名的皇帝莫过于朱元璋了,称帝后的朱元璋便大开杀戒,不少的开国功臣死于他的冤刀之下。明初

  • 唐睿宗李旦:曾三让皇位,为大唐盛世打下基础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旦,唐朝

    李旦,即唐睿宗,唐朝第五位皇帝,曾经三让皇位。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662年六月初一,长安大明宫含凉殿,李旦出生了,武则天所生的第四子。在所有的帝王当中, 有做过皇帝的父亲并不稀奇,但同时哥哥、侄子、儿子也做过皇帝,又拥有一个做过皇帝的母亲,就不多了。加

  • 西汉上官皇后是什么人?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上官皇后,汉朝

    在中国古代,对女子的束缚一直都很多。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西汉孝昭皇后就是一个令人仰慕的角色,她是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后,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后,她的一生都给了皇家。孝昭皇后又名上官皇后,她是上官安的女儿,她的外祖父是历史上有名的将军霍光,她的祖父是将军上官桀,所以她是出

  • 同样都是身处云南 清朝为什么不允许吴三国在云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沐英,吴三桂

    还不了解:沐英和吴三桂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代当初允许沐英镇守云南,清代为什么不允许吴三桂的存在呢?虽同处云南,但沐英和吴三桂可真不一样,而且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同。明代皇帝能相信沐氏一族,但清代皇帝可无法相信吴三桂。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来分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