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以勇猛著称的哥舒翰,为何输给了安禄山?

以勇猛著称的哥舒翰,为何输给了安禄山?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853 更新时间:2023/12/25 6:54:39

哥舒翰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他在西北多次打败吐蕃的军队,并且还夺取了吐蕃的军事要地石堡城,哥舒翰本人也因功被封为河西节度使、西平郡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安禄山发动叛乱,唐军失利的情况下,唐玄宗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哥舒翰,并且任命哥舒翰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让他率领大军开赴战场第一线——潼关,与安禄山决战。

然而一向勇猛著称的哥舒翰,却在与安禄山的战斗中输给了安禄山,并且丢失了潼关这样的战略要,导致唐朝的处境更加危急。那么哥舒翰为什么会输给安禄山呢?是因为他的军事水平不如安禄山吗?

一:哥舒翰军队鱼龙混杂,士气低下

根据《旧唐书》记载,这次哥舒翰出征是带了二十万的士兵,数量可谓是非常地庞大,有河陇、朔方两地的边防兵,也有少数民族的蕃兵,还有原来潼关守将高仙芝的旧部。在这支部队里有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刚刚经历挫败的败兵,还有刚刚招募的新兵。

这样一支鱼龙混杂的部队整合在一起,要想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是极考验主帅的统御能力的。那么哥舒翰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吗?

以前的哥舒翰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但是此时的哥舒翰已经得了中风,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都大不如前。所以军中的一切事务,哥舒翰都交给行军司马田良丘来处理。田良丘知道自己的水平比哥舒翰差得远了,他也害怕犯错误,所以干脆就把骑兵交给王思礼管理,步兵交给李承光管理。

王思礼跟李承光这两个人平日里就不对付,如今让他们一个管步兵、一个管骑兵,更是合不来。所以每当有命令下来的时候,二人之间互相使绊子。

我们可以看到在哥舒翰的军营中,主帅是不管事的,管事的将军之间又互相有矛盾,士兵又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并且士气低下,试问这样的军队又有什么战斗力呢?

二:将相不和,内部环境不稳

安禄山虽然造反了,但是安禄山继父的儿子安思顺却不认可安禄山,在安禄山有造反的迹象的时候,安思顺就在唐玄宗面前举报安禄山造反。所以等到安禄山真的造反了,身在长安城的安思顺也没有遭到牵连。

但是哥舒翰一直就讨厌安思顺,如今哥舒翰大权在握,他就让人伪造了一封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书信,并且哥舒翰假装在潼关抓住了送信的人。

经过哥舒翰的这一系列操作,安思顺就算没有造反的心,唐玄宗也不再相信安思顺了,于是乎安思顺跟他弟弟安元贞被立即处死,他们的家人也被流放到岭南地区。

杨国忠看到哥舒翰这么对待安思顺,顿感后背一凉。毕竟安禄山是打着“诛杀杨国忠”的旗号造反的,安思顺作为安禄山的亲戚都被哥舒翰处死了,那杨国忠作为引起天下大乱的导火索是不是也会遭到哥舒翰清算呢?

果然哥舒翰的手下王思礼就劝哥舒翰除掉杨国忠,但是哥舒翰觉得如果诛杀杨国忠的话,自己也就跟安禄山没有区别了,就否定了王思礼的想法。

但是二人谋划的消息还是传到了杨国忠的耳中,为了自保,杨国忠就向唐玄宗建议招募新兵保卫长安,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乎杨国忠先是招了三千精兵,随后又招募了一万人屯于灞上,由杨国忠的心腹杜乾运统领。

这支队伍表面上是保护长安用的,其实是杨国忠用来对付哥舒翰的。哥舒翰得知这个消息后,直接对唐玄宗建议,反正长安的队伍也是对付安禄山叛军,不如让他们都来潼关,直接合兵对付安禄山。唐玄宗也同意了哥舒翰的建议,于是这支部队就全部归了哥舒翰,至于杜乾运也被哥舒翰用计策处死。

唐帝国的宰相想着对付将军,将军想着对付宰相,而不是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

三:唐玄宗跟杨国忠催促哥舒翰出兵

在哥舒翰驻守潼关的时候,李光弼郭子仪多次大败史思明的军队,颜真卿也在河北大搞抵抗运动。并且潼关在哥舒翰的驻守之下,安禄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安禄山在这种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都萌生了撤军的想法。所以说,只要哥舒翰再坚守下去,安禄山迟早会失败。

但是唐玄宗听到各地传来的捷报,内心十分高兴,同事杨国忠也不断煽风点火,说安禄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只要哥舒翰跟安禄山发动总攻,安禄山肯定被消灭。

于是唐玄宗就下达哥舒翰进攻的命令,哥舒翰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唐玄宗以“贼方无备”等理由催促哥舒翰出兵,并且不断派使者来下达命令。

史书上记载,唐玄宗派出去的使者都能看到前一个使者的身影,可见唐玄宗多么想打这一场仗。

四:哥舒翰无心发动总攻

哥舒翰虽然多次拒绝唐玄宗,但他知道他的前任高仙芝。封常清就因为长期驻守,才被唐玄宗处死的,如果他哥舒翰继续抗命的话,下场肯定也是被唐玄宗诛杀,于是哥舒翰只能硬着头皮跟安禄山决战。

这场战役的过程也不需要过多介绍了,这种将士之间不团结,没有士气,主帅不想出征又跟宰相有矛盾,自然不是安禄山的对手,于是哥舒翰大败而归,二十万大军也只剩下了八千人,真叫一个惨烈啊。

之后哥舒翰也被安禄山抓住,成了安禄山的俘虏,到了公元757年,哥舒翰被安庆绪杀害。

哥舒翰作为一代名将,在与安禄山的战斗中,一败涂地,最终丢失了自己名将的身份。后来杜甫也写下了一首《潼关吏》评价哥舒翰,他是这么写的:“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

标签: 哥舒翰唐朝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是个怎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蜀汉

    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才能,就丑化一些人,比如蜀汉的第二任君主刘禅,在演义中刘禅庸碌无能,不思进取,即便有诸葛亮及姜维这样的人才辅助都无法振兴蜀汉,后来蜀国被灭后被虏到洛阳,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变为千古笑柄,刘禅也成了庸才的代表。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

  • 武则天到了晚年时期,她又是如何定下还政李唐的对策?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武则天,李唐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就算武则天再强势,终归有没落的一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无法避免。武则天到了晚年,已经定下还政李唐的对策,随即放松下来,张易之、张昌宗两位男宠趁虚而入,朝廷大权旁落,武周政权陷入空前危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张易之、张昌宗肆意妄

  • 朱翊钧从小就表现得很优秀,最后为何竟然如此怠政?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翊钧,怠政

    在大家心目中,皇帝都应是日理万机的形象。因为所有的国家大事,都需要他的指挥,虽然下面有各级官员,但是必须听从皇帝的号令才能做事。但是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却不是这样,他在位四十八年,但是却有三十多年躲在后宫不肯见人,创造了史上不临朝最长的纪录。这个人就是明朝的皇帝朱翊钧,很多人都认为,正是在他的手上,明朝

  • 司马昭在觐见曹髦的时候 曹髦为什么不直接对司马昭下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曹髦,司马昭

    还不了解:曹髦和司马昭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髦身为君,司马昭作为臣子,曹髦为什么不在觐见时杀掉司马昭?曹髦心里有什么顾忌存在?说来讽刺,就算是曹髦最后带着几百侍卫拼死一搏,都是注定没有结果的“送死”,而曹髦也因此被称为“曹家人最后的血性”。司马家旺曹,但

  • 因为董卓当道所以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 其中谁的官职是最大的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东汉,十八路诸侯

    还不了解:东汉十八路诸侯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出现十八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其中谁的官职最大?担任盟主的人又是谁?东汉末年,因为张让等“十常侍”欺君罔上、专恣擅权,肆意干涉朝政,出身外戚的大将军何进为了保护自己利益,便暗中谋划了针对宦官的清洗行动

  • 刘秉忠的仕途之路如何?他对元朝的治理提出了哪些意见?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刘秉忠,元代

    刘秉忠,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秉忠曾做过和尚,目前这个被大众所熟知的名字其实是做官后才改的,最初用名为刘侃。他的家族世代都当官于辽朝,其父刘润在朝代更替后仍然担任都统一职,所治之处

  • 李成器并不是皇帝为何能享天子待遇?经历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成器,唐朝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自秦始皇建立封建帝制以来,天下的野心家和诸侯王只有一个愿望成为皇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让皇帝宪,本名成器,睿宗长子也”,因为武则天独揽朝政,李成器与父亲、几个弟弟都遭了殃,几经贬斥,在武氏的打压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终于时来运转,在武则天逝世后,一直隐忍的李

  • 姚崇与宋璟是公认的贤相,为何他们在任都没能超过四年呢?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姚崇,唐朝,宋璟

    姚崇和宋璟占据着唐朝四大贤相的两个名额,他们是开创开元盛世的功臣,是公认的封建时代宰相的楷模,大臣的榜样。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二人与房谋杜断不同,并非同时在任,而是一先一后。开元元年十月,姚崇拜相,开元四年闰十二月罢相,在任时间三年零三个月。宋璟接任后,到开元

  • 总以反对派姿态出现的宋璟,他反对过哪些权贵?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宋璟,唐朝

    宋璟,唐朝时期宰相,一生都在为成型大唐励精图治,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齐名,四人并称为“唐朝四大名相”。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璟历仕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期间二任宰相。玄宗时期,宋璟成为姚崇的继任者,在二人的努力下,使大唐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开元盛世”。宋

  • 郝经:宋末元初大儒,曾被南宋扣留十六年有志难酬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郝经,宋末

    郝经,字伯常,宋末元初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郝经反对“华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主张天下一统;作为思想家,郝经推崇理学,希望在蒙古人汉化过程中,以儒家思想来影响他们,使国家逐步走向大治;作为学者文人,郝经精通字画,著述颇丰。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