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首次封赏功臣时汤和并没有被封爵,是因为什么?

首次封赏功臣时汤和并没有被封爵,是因为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490 更新时间:2024/2/3 2:28:19

汤和是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开国文武功臣,首批受封的,共有六个公爵、二十八侯爵和两个伯爵。

这些人毫无疑问都是为明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次封赏中,令人惊讶的是,跟朱元璋极其亲近,且军中资历最老的大将汤和,没能受封公爵,只得了一个侯爵。

虽然汤和的排名位居侯爵榜上第一,可依旧是委屈了这位开国元勋。

汤和是什么人?他是朱元璋的同乡兼发小,他比朱元璋更早参加农民起义军,是他把朱元璋召唤进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中。

可以这么说,汤和就是朱元璋革命的介绍人和领路人。

另外,在朱元璋独自领导一军之初,威望不足时,是汤和最早作出表率,向朱元璋表示臣服。

至于战功,也不必说,功劳无数。

单凭革命资历而言,洪武三年时受封的六位公爵都没有任何一个能比得上汤和。

徐达,他还是在朱元璋受汤和之邀,进入农民起义军后,才被朱元璋招进革命队伍。

显然,汤和的爵位是被朱元璋刻意压低了。

至于原因,《明史·汤和传》中是这么记载的: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

其一是汤和曾经在镇守常州时发过牢骚,其二是曾在作战时大意为敌所趁,导致两员大将阵亡。

其中,在常州时发的牢骚话,一直被朱元璋牢牢地记着。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明史·汤和传》中记载为洪武十一年,时间略有争议)时,朱元璋给汤和升爵位时,都还以此警告汤和,《明史·汤和传》中记载:

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

不过,朱元璋仅以此不给汤和公爵的爵位,还是比较让人纳闷,这是否是真正的原因?

首先,军中将领全是大老粗,他们在不爽快时发点牢骚,绝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朱元璋不至于那么小心眼。

其次,关于打败仗,要求将领百战百胜,或者不犯一点差错,也是不现实的,没有任何人敢这么保证。

以洪武三年时受封宋国公的冯胜为例,他就经常犯错,多次违抗军令,《明史·冯胜传》中记载:

高邮守将诈降,胜令指挥康泰帅数百人先入城,敌闭门尽杀之。太祖怒,召胜决大杖十,令步诣高邮……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坐小法贬一官……(洪武二年)九月,帝召大将军还,命胜驻庆阳,节制诸军。胜以关陕既定,辄引兵还。帝怒,切责之。念其功大,赦勿治。

可朱元璋并没有因此降低冯胜的爵位,该给还是给。

而且,在汤和后来被补上公爵的爵位之前,汤和依旧不断犯错,《明史·汤和传》中记载:

(洪武四年)伐蜀还,(朱元璋)面数其逗挠罪……(洪武五年)明年从大将军北伐,遇敌于断头山,战败,亡一指挥,帝不问。

率大军在蜀地眷恋不归,战败损失大将,汤和还是那个汤和,可朱元璋却还是把他的爵位升上去了。

所以,汤和在洪武三年时没能受封公爵,发牢骚话和打败仗,是其中的原因,但并非绝对原因。

《明史·汤和传》中看似把汤和在洪武三年时不被封公爵的缘由记得明明白白,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并没有透露。

那么,当时朱元璋为什么要压低汤和的爵位?

据我判断,估计是朱元璋想以压低汤和的爵位来震慑其余的功劳足够,但没能受封公爵的侯爵们。

洪武三年时,跟汤和并列的侯爵还有二十七个,其中不少自持功高、骜不驯之辈。

这些人未必个个对爵位满意,如果有人闹腾起来,嚷嚷着爵位低了,朱元璋怎么办?

这才刚开国,不可能就因此惩治功臣,又不能让他们闹腾。

这种情况在新中国建国之初的授衔时,就出现过,开国伟人还曾说过:“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明初的那些开国元勋们,觉悟再高也高不过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们,因此,要让所有人都满意,是值得研究的。

于是,朱元璋仔细考虑后,借汤和曾经犯下的错,故意压低汤和的爵位,只给他封了侯。

汤和都只能封侯,排在他后面的将领们,再不满意,也只能偃旗息鼓,他们再怎么自持功高,也绕不过汤和不是?

这就是朱元璋委屈汤和,而想出来的“一侯震群侯”的办法。

熟知我军首次授衔事宜的读者,应该对此并不陌生。

五五年授衔时,大将排名第一的将领,上将排名第一的将领,都有类似的作用在里面。

压一个汤和,解决所有元勋的牢骚,这才是朱元璋下的一盘大棋。

至于汤和,如果他聪明的话,应该知道,这是朱元璋视其为嫡系、亲信的做法,一时委屈,迟早是会被补偿的。

还是以冯胜为例,他犯的错比汤和还多,可朱元璋为啥不降低他的爵位?

原因很简单,冯胜不是朱元璋起家时的嫡系,关系不如朱元璋和汤和那么亲厚,朱元璋不能委屈冯胜。

而冯胜和汤和的结局就有着天壤之别,汤和后来不但被补上了公爵的爵位,还得以善终,而冯胜被朱元璋赐死。

综上所述,洪武三年时,汤和没能受封公爵的爵位,不是因为他的资历不够,也不是因为他曾发过牢骚,打过败仗,这些只是借口。

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朱元璋要借亲信将领汤和来平息封爵时可能出现的“不公平、爵位低了”的叫嚣。

汤和一时的委屈,换来的是终身平安,并不亏。

标签: 汤和明朝

更多文章

  • 长孙顺德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作为?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长孙顺德,唐朝

    长孙顺德是唐朝开国名将、外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在李渊起兵夺取关中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还是李世民的堂叔岳,可以说是功高位尊。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都深受李世民的信任与宠信,那为何他们的堂叔长孙顺德屡遭李世民贬斥呢一,出身名门长孙顺德是北魏皇族后裔

  • 钱易:北宋时期翰林学士,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钱易,北宋

    钱易(968-1026),字希白,杭州临安人,北宋时期翰林学士。为吴越王钱倧子,钱昆弟。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年十七举进士,以少年“轻俊”被黜,然自此以才藻知名。宋真宗咸平二年进士。通判蕲州,奏请废肉刑,为真宗采纳。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通判信州。累擢知制

  • 王禹偁:北宋著名直臣、诗人、散文家,敢于直谏遭贬谪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禹偁,北宋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敢于直谏遭贬谪。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禹偁是北宋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

  • 水浒传中黄文炳是什么人?他与宋江之间有何恩怨?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黄文炳,宋朝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黄文炳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在江州无为军担任通判,因为发现宋江在浔阳楼题的诗句,就认为宋江写的是反诗,非要置其于死地。那黄文炳与宋江无冤无仇,为何非要害死宋江呢一,担任通判黄文炳是个读书

  • 在水利、书法等方面,陈尧佐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陈尧佐,北宋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郡人,北宋官员、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节度使陈尧咨之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

  • 冯京:北宋时期大臣,是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冯京,北宋

    冯京(1021年-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北宋大臣。曾祖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至祖父时落籍江夏。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反对

  • 乾隆86岁还在纳妾 乾隆三年太上皇里都做了什么事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乾隆,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86岁竟然还在纳妃,真是太逍遥了,3年太上皇期间他都在干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都知道清朝乾隆皇帝在退位之后又当了三年的太上皇,那么这三年他都在干什么,据说他在86岁的时候还在选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乾隆退位后不只是太上皇,

  • 朱元璋是怎么走上称帝之路的 哪些名将是功不可没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明朝

    对朱元璋是如何称帝的?哪些名将功不可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元朝末年,因为元朝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对汉人的歧视政策导致天下打乱,义军四起,当时朱元璋正在跟着郭子兴带领的义军四处征战,只是区区一个小兵的他凭借骁勇善战的勇猛和善于任用贤才的谋略率先攻下南京,而后接

  • 李治和武则天的不伦之恋是什么样的 王皇后为什么要引狼入室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治,武则天

    还不知道:李治和武则天的不伦之恋,除了政治和生理需要,有没有第三种可能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据《旧唐书》记载,李治在太子时,就和自己的小妈武则天,有了超越母子的真感情,然后李治在李世民的周年祭过去之后,又和武则天破镜重圆,而武则天顺利入宫的另一个帮手,是李

  • 吕雉和韩信有什么仇 吕后为何对韩信非杀不可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吕后,韩信

    对吕后对韩信有着什么样的仇恨,非杀不可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最毒女人心”这话体现在汉朝的高祖吕后吕雉身上最恰当不过了。这位汉朝历史上的女政治家,虽然没有黄袍加身,但是在丈夫高祖刘邦去世后,把持朝政,休养生息,制订了一系列内政外交政策,推动了汉初社会的有